“精神”背后的精神
郑焕清(原铁二师)
应铁道兵战友网刘政湖站长之邀,有幸参与《不朽军魂.铁道兵精神卷》编辑工作。在享受“精神卷”带来的精神大餐,品赏“图说篇”历史风采,“理论篇”生动精彩,“实践篇”多姿多彩的同时,被一群奔七望八的老兵在编纂过程中所展现的可贵精神所感动。正是这些幕后老兵敢于登攀,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催生“精神卷”乃至“不朽军魂文化丛书”纷纷问世。

致敬军魂,敢于登攀,是精神卷力量之源。曾经的铁道兵、学兵战友,不论兵龄长短,不论岁月沧桑,只要提起铁道兵,只要唱起《铁道兵志在四方》,就会豪情万丈,热泪盈眶。是什么力量产生这种特有的“铁道兵现象”?这是军魂在战士心中荡漾,是信仰在灵魂深处飞扬。这军魂,这信仰就是铁道兵精神。
然而什么是铁道兵精神?怎样全面立体地阅读理解铁道兵精神?现实中似乎还缺少权威而系统的解读文献。没有语言定位和文献记载的精神,难以弘扬传承,正如没有文字的历史是不可言说的历史。因此编辑出版铁道兵精神卷,便成为广大铁兵、学兵战友和文化丛书编委们的共同梦想。
但是编辑一部铁道兵精神卷谈何容易,铁道兵精神是圣洁高峰,是瑰玮峻岭。如何诠释精神?如何准确定位铁道兵精神?如何精准画像,科学立传,丰富多彩地展现铁道兵精神?无疑是一次宛如跋涉珠峰的登攀之旅,既有无人涉足的迷人景色,又有可能亵渎精神的惊险。因此,编辑精神卷需要更高理论造谐和文字功底,尤其需要更加严谨科学的态度和更多敬畏与担当精神。
以刘政湖为代表的丛书编委和本卷编委以敢于登攀的气魄和无畏的历史担当,向军魂致敬,为精神编卷。一群年逾七旬的老兵,历经数载,快然自乐,不知老之将至,终于编纂成书并成功发行,为铁道兵精神大厦敬献了一份厚礼。

令人欣慰的是精神卷得到广大战友认可,许多战友对此书“爱不释手”,并深深触动铭刻心中的久远情感,引发心灵深处的强烈共鸣。战友孙朝喜说,捧读精神卷,“含英咀华之余,掩卷细思,心潮激荡,好象有许多话要说”,并向当下铁道兵精神“举旗人"致以敬意。姚才昌战友说:以前对铁道兵历史和精神“只有碎片化了解,总有一种系统深刻了解的欲望。幸运拥有这本宝贵的书,给出了我想找的答案…”
读者美评是最好的奖赏,精神卷的成功出版,再次印证伟人名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肯登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也是本卷编纂过程中最动人的风景。
执着坚守,勤于探索,是精神卷的成书基础。卷中88幅经典图片,31篇理论文章,56篇实践记述,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卷,全面生动地呈现铁道兵精神的丰盈瑰玮。这些图片和文章,凝聚着75位作者和无数战友的心血智慧,是众多老兵、学兵执着坚守铁道兵精神高地,勤奋耕耘探索的成果。诗人李武兵说:“沉甸甸的 当然不只是书厚/更是书的内涵/我们自己队伍里走出的秀才/用心血写成的文字/一行行珠玑般闪亮/辉映着太阳的光芒。”
作者向德荣为本卷贡献三篇力作,对铁道兵精神谱系、精神元素、精神内涵作了深度探析。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兵,饱蘸心血写春秋,高歌赋咏铁道兵,老当益壮,呕心沥血,著述颇丰。近几年发表歌颂铁道兵的赋、记29篇,理论文章5篇,总计35万多字。一篇7500字的《英雄铁道兵赋》几乎是一部铁道兵简史,重现了铁道兵的历史辉煌。资料之全,数字之多,用心之重,用情之深,让人过目不忘。执着的铁兵情怀,勤奋的探索精神,出色的文字才华,让人敬佩和感动。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正是象向德荣一样的众多老兵,执着地坚守铁道兵精神高地,老骥伏枥,笔耕不辍,为精神卷成书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是精神卷的品质追求。在汗牛充栋良莠不齐的出版市场,有思想高度、理论深度、历史厚度、时代温度且图文并茂的书并不多。精神卷虽然并不尽善尽美,但所体现的创新追求却难能可贵。
在内容结构上“图说篇”、“理论篇”、“实践篇”相互辉映,颇见匠心,既生动厚重,“精神”背后的精神(图1)又可满足读者不同偏好的阅读需求。“图说篇”的加持,让历史鲜活,使精神灵动,无疑是本卷创新亮点。“实践篇”分为铸就、坚守、传承三个板块,别有新意,彰显铁道兵精神形成发展与传承的历史逻辑。
编辑过程蕴涵精益求精的追求。虽然作者和编辑年龄普遍较高,文字水平参差不齐,且文无第一,同意可以不同文,但对每篇文稿慎之又慎,反复修改,甚至几易其稿。笔者所在理论篇编辑组,组长黄世贤教授认真严谨,对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体现了高品位的文字美学追求。
共襄盛举,乐于奉献,是精神卷的成功保障。一个社团都算不上的民间网站,一群无职无权的退休老兵,相继推出风采卷、现代诗歌卷、精神卷、长歌卷等系列丛书,靠什么?靠网站负责人和丛书编委的执着坚持与不懈努力,靠广大战友的铁兵情怀和无私奉献。
资深教授史锡腾战友作为精神卷副主编,既兼任实践一组编辑组长,又要负责丛书发行武汉站的全部工作。不仅在文稿审改把关、撰写导读的编辑过程中付出才华智慧,而且在发行中付出辛劳。200多本厚重书籍全部通过他寄往周边各地战友,地址姓名数量都不能有误。打印名单时因打印社表格文字太小,快递站识别器不能识别,只有自己输入。全家人齐上阵,一个字一个字地敲进键盘。打印机“罢工了”,又是全家出动找原因,注油墨…“经过几番折腾,打印机终于又工作了。看到打印出来的第一页样纸,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一个年望八旬的老兵,还是这样“铁力铁味”,还是这般拼搏奉献,其精神让人敬仰。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清风明月醉苍穹,丹心碧血照汗青。无数象史锡腾一样的“老铁”,竭诚尽智,出资出力,无私奉献,才有精神卷和风采卷、诗歌卷、长诗卷等铁道兵文化丛书的成功出版发行。
槛外人 2025-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