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远升《套索》:困境中的突围和救赎
李恒昌

宋远升教授继2023年出版《记录者》之后,2024年又推出了第二部长篇小说《套索》。该书以考古为故事主线,以一位考古专家从贫穷农家子弟成长为知名考古专家的经历为主要内容,吸取了《平凡的世界》和《围城》两部经典作品的的优秀品质,深刻揭示了“欲望是套索,衰老是套索,疾病是套索,死亡是套索,关键是如何解套的”人生哲理。相对于《记录者》揭示人生是“抵抗孤独的战争”,这一部无论在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度,还是艺术品质上,都有极大的提升,是一部具有独特品质的佳作。
触碰灵魂的深处
在同类小说中,《套索》以其深刻性彰显其应有特征。其最为显著的标志,便是作者那犹如勇士般的笔触,敢于毫不畏惧地直面灵魂的幽深处,精准而敏锐地触碰人类内心深处的矛盾与困惑,从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穿透力与情感震撼力。
大胆地揭开心灵隐秘的面纱。“不能忽视这些符号渗透出的那种神秘的力量,即使这种神秘过了很多年后,却没有因此而变淡。这些符号中以人形符号为主,这从符号的脚能够看出来,脚倒是没有什么特色,符号的头上却各种各样,有的头上画着一条绳子——也许是蛇,最终解释权归画符号的人——有的头上戴着三角形、方形的物体,外星人一样。对于这些符号,一般人不会多注意,但是,对于能够注意到这种符号的人,可能也是那些内心或者情绪不同寻常的人,他(她)们也不敢多看,怕是看多了被吸进去,谁知道这些弯弯曲曲的符号能把人领到哪里去。”这段描写犹如一把神秘的钥匙,开启了读者对人类内心深处潜意识与未知世界的好奇之门,引导我们思考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之下的神秘力量对心灵的潜在影响。
青春的困惑得到了真实而细腻的展现。“说实话,对于自己青春的那段岁月,柯力拾的看法是不断漂移的,从内心热情,到内心抵触,等到老了快退休的时候,却有些怀念那段时光。后来他又问自己,是怀念那段时光呢?还是怀念那段时光的自己,还是二者兼而有之?谁知道呢?人都是复杂的动物,特别是知识分子更是如此,这是一群古怪的复杂动物。”通过主人公柯力拾对青春的回顾与反思,仿佛看到了自己青春岁月里的迷茫与挣扎,对自我认知的不断变化与探索,深刻地体会到人性在时间长河中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勇敢地挑战理想的实质这一深刻命题。“人是欲望驱使的奴隶,欲望消失了,连奴隶都不是。柯力拾功成名就后,在闲暇时也自己总结过,如果硬说自己有理想的话,还不如说有欲望,他就是被欲望推着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的。”这一表述犹如一记重锤,打破了我们对理想与欲望的传统认知界限,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行的动力源泉,究竟是纯粹的理想追求,还是隐藏在深处的欲望驱使。
内心的困惑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没有到这个地方伐木之前,柯力拾无法理解这里的人为什么要举行进山前的祭拜山神仪式。这有什么值得祭拜的呢?人在所有的生灵中,不是最强大的吗?不过,等他真的冬天进山时,就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在看不到尽头的淡蓝色雪雾中,身边的树木都如同巨人一般,无边的风雪刮得扯天扯地,人不过是干枯的芦苇,实在不值一提。几乎任何一棵树都比人高,任何一阵风雪都可能把人当作蚂蚁一样碾压。”这种从自信到敬畏的心理转变,不仅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力量对比,更深刻地反映出人类在面对强大自然时内心深处的渺小感与无助感,引发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
生活的无聊在《套索》中也有生动的呈现。“力拾一开始感觉这种生活还有点意思,慢慢也无聊起来。无聊到什么程度,都比他从家里带来的一本高中物理书还无聊。他索性一个人看一下这本以前读书时让自己难堪的物理书。”这看似平淡的叙述,却精准地捕捉到了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无处不在的无聊瞬间,让读者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自己在平淡生活中偶尔泛起的无聊涟漪。
对内心良知的触碰更是书中的一大亮点。“看着王秀菊那落寞的身影,柯力拾不知为何突然想起那头丈夫被吃掉的母狼。那头母狼比人强,至少在爱情方面是如此,她对爱情是很忠诚的。不过,那头母狼的老公被他吃了,而自己辜负了王秀菊,那么,原来的自己又被什么给吃了呢?”通过这种人与动物的对比与反思,作者深刻地叩问了人性中的良知与道德底线,使读者在阅读中不禁对自己的行为与内心进行自省,思考在复杂的人生境遇中如何坚守内心的善良与道德准则。
而最令人震撼的,当属对最不堪的死亡的描写。“随着他的力气越来越消耗殆尽,他开始闻到死亡的气息了。一开始只是隐藏在雪花飘舞茫茫天空的远处,后来一步步向着他挪移,当他凝神想看看死到底是什么样子时,它却一瞬间又藏到了高大的灌木丛里面。冬天的利刃削去了灌木丛的叶子,不过,由于灌木丛那么茂密,也是可以隐藏住死的身子的。他感觉到死的影子了,然后是死的手脚,在他的脸上、手上冰冷的抚摸,巨大无比,把他整个人都渐渐地覆盖住。”这段描写以一种极具画面感与震撼力的方式,将死亡的逼近与笼罩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直面死亡的恐惧与神秘,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到生命的珍贵与脆弱。
思辨人生的哲理
一部成功的作品,其深层含义往往如同深邃的井水,不仅读者需要深入探寻,就连作者自身也可能是在创作过程中逐步领悟与明晰的。宋远升的《套索》正是如此一部充满深度与内涵的作品。
起初,作者或许只是被“欲望是套索”这一富有哲学性的问题所触动,然而随着创作的推进,却惊异地发现书中的人物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而无形的套索网络之中,无时无处不在套索的束缚与围困之下。欲望如同一条无形的绳索,紧紧地捆绑着人们的心灵与行动;衰老则像岁月悄然编织的另一根套索,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勒紧人们的生命活力;疾病恰似突如其来的绳索,在人们毫无防备之时,将健康与自由无情地剥夺;而死亡,无疑是那最终的、最为沉重的套索,高悬于每个人的生命尽头,时刻散发着令人敬畏的气息。人生,就在这不断的入套与解套的艰难过程中艰难前行。有的套索,凭借着智慧、勇气与努力或许能够挣脱,而有的套索,却似乎坚不可摧,成为了生命中难以逾越的困境。但无论如何,人的神圣职责与崇高使命便是竭尽全力,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与力量,去尝试解开这些套索,在困境中寻求突破与救赎。
在作者笔下,“套索”被赋予了更为丰富而深邃的意象,它宛如一座令人迷失方向的“迷宫”。“在吴有期第一次进入到这座荒废的院子见柯力拾时,最初感觉进入了一个迷宫。不过,后来他更为确切的感受是,进入了一个套索之中。这个外表有些荒凉的院落,里面巷道曲折循环,两边的破旧的建筑林立,乍一进来,不知方向,也不知最后通往哪里。这个院落很大,里面的道路驴的肠子一样弯曲,只是留了一个圆拱形的开口,就在入口那里。”这一描写将套索与迷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困境的复杂性与迷茫性,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座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院落之中,四处寻找着出口与解脱之道。
“套索”在书中似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即使到了最后要去的地方,也会感觉进入了一个套索的陷阱——给人一种压抑的警醒感,难道被套住了?”这种无处不在的套索感,进一步强化了人生困境的普遍性与不可避免性,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无论身处人生的何种阶段或境遇,都必须时刻保持警觉与清醒,与各种潜在的套索进行顽强的抗争。
而对于如何在这重重套索中实现“突围”或曰“解套”,作者更是进行了精心雕琢与匠心抒写。柯力拾从一个闯关东“混穷”的平凡之人,最终成长为一位考古工作者乃至专家,他的人生旅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极具启示性的答案。
知识,无疑是他改变命运的第一把钥匙。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的高中文凭犹如一束微弱却珍贵的光芒,照亮了他通往考古领域的道路,使他有幸得到教授的赏识并被收为徒弟,从而开启了他在考古世界的奇妙之旅。
做事认真,是他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品质。“他们找人是让帮着搞土方,要年轻男的,有力气,人品好,最好是心细。他们怕屯子里的那帮毛头小伙子损坏了考古物件,也怕有人顺手牵羊偷考古遗址里埋藏的东西,我爸就安排你去。”“柯力拾做事和其他人不同。他天生就有一股认真劲,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这是他以后成为考古专家而不是修理地球专家的重要原因。其他来帮工的青年就是修理地球的命,他们把碎的黑红陶片乱踢乱扔,如同在路上遇到的碍脚的石子一样。”这种对工作的极致认真态度,使他在每一个考古细节中都能发现他人所忽视的价值与奥秘,为他日后在考古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富有爱心,让他在对待考古工作时不仅仅是机械地操作,而是充满敬畏与温情。他对考古物件的珍视,如同对待生命一般,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尊重,使他能够与古老的文化遗产建立起一种深层次的情感连接,从而更好地解读与传承它们。
然而,在柯力拾的成长历程中,想象力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独特作用。仲南坤曾评价道:“别看这个小伙子没有多少考古方面的专业知识,还真的比很多考古专家强。考古不仅是现场田野考察,也需要有想象力。很多人只是重视了第一点,忽视了第二点。”“如果不靠想象弥补,可能永远也看不到完整的真相。再说,先敢于合理的想象,才能沿着想象的路径进行考证,最后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突破。你看这位小伙子就是如此,没有专门学过考古,靠想象也能给我们提供启示。”正是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柯力拾能够在有限的考古资料与遗迹面前,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构建出更为完整与生动的历史图景,为考古研究带来新的思路与发现。
提升审美的品质
在文学创作的广袤天地中,审美品质的高低无疑是衡量一部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宋远升教授在《套索》中,显然在提升诗学品质和审美品质方面下足了功夫,其字里行间处处散发着一种出手不凡的魅力,令人为之赞叹。
最具代表性且令人拍案叫绝的,当属对男女性爱的诗意描写。在长篇小说的创作领域,性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许多作家往往在这方面难以把握尺度与分寸,不是陷入低俗的泥沼,便是流于平淡的叙述,而宋远升教授却在这片看似荆棘丛生的领域开辟出了一条独具诗意与美感的道路。他对性爱的描写,巧妙地运用了独特的比喻与象征手法,将其与伐木、撑船等富有生活气息与力量感的场景相融合,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丝毫感受不到任何自然主义的低俗与媚俗色彩,而是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情感世界之中。“窗外风声大作,好像要把两个人从屋里抓住,掷向无边的黑暗之中。风把两个人吹到森林中,柯力拾感觉好像是正在伐木,两个人奋力地拉着大锯,你来我往。不过,这种拉大锯和栓柱一起拉还不一样,是一种不知道劳累的劳累。——人生第一次在一条小小的船上出海,面对着无边的大海,两个人既恐惧,又兴奋。一开始划船的时候,两个人还是小心翼翼,用手摸索着,用舌头品尝着海水的咸味——风浪是两人的助力。这些人类存在之初就有的风浪,载着两人上下颠簸,让两个新鲜的肉体从波谷到波峰,再从波峰到波谷。”这段描写通过一系列生动而富有想象力的场景转换,将性爱过程中的情感起伏、力量交织以及灵魂的交融展现得如梦如幻,充满了诗意与美感,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超越生理本能的精神层面的情感共鸣与审美愉悦。
除了性爱描写之外,书中对自然景观与生活场景的描写也处处彰显出诗性之美。蝉声在他的笔下不再是单调的昆虫鸣叫,而是具有了一种灵动的滚动之美。“窗外的蝉声雨点般地打在周围的建筑上,蝉声在这些暗灰色的建筑物上翻滚不已,这些声音踉踉跄跄,跌落到更远的地方。”这一描写将蝉声赋予了生命与活力,使其仿佛成为了一群在建筑间跳跃嬉戏的精灵,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活泼与灵动的气息。
时光在《套索》中也被作者用诗意的笔触精心雕刻。“他总是感觉冬天像是一个戴着脚镣手铐的囚犯一样,慢吞吞地向前走着,能够听到这些铁的脚镣手铐拖在地上,发出瘆人的声音,大声宣示着它们的冰冷。他总是默默地一天天数着冬天的日子,冬天的日子却好像一个无限循环的数字,很难看到尽头。”通过将冬天比喻成囚犯,作者生动地传达出了冬天的寒冷、漫长与压抑,同时也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在特定时光中的内心感受与情绪状态,使时光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有了具体的形象与情感色彩。
火焰在作者的描绘下也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与个性。“娘直到火柴杆快烧尽了才点着麦草。麦草还是有点潮,此刻它们怒气冲冲地从炉灶里探出身子,不顾面前这位佝偻的老妇人咳嗽连连,蜂拥着向天上飞去。”将麦草燃烧时的情景拟人化,赋予其“怒气冲冲”的情绪,使火焰仿佛成为了一个具有强烈情感与生命力的角色,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份戏剧性与张力。
风雪的描写更是气势磅礴,充满了力量感与狂暴之美。“一整夜,柯力拾和拴柱他们几个人在住的两间土房子里,就听见雪被裹挟在风中,如同疯牛一样,疯狂地摇动着院门前的一棵榆树,感觉到榆树的根连着房屋的地基,好像把这风雪中显得更弱小的房屋拆了一样。众人能够听见榆树在那里努力抵抗,渐渐体力不支,呻吟,求饶,但是,狂暴的风雪不会管那么多,还是肆无忌惮地施展着威力。”这段描写通过对风雪与榆树的生动刻画,展现了大自然的强大力量与无情,同时也衬托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脆弱,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的威严与震撼。
对人的力量的描写则充满了激情与豪迈。“在这个时候,所有人都迸发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力量。女人有了男人的力量,老人有了年轻人的力量,年轻人有了猛兽的力量。他甚至能感觉到,站在那里等待的那辆绿皮火车都在瑟瑟发抖,连车头喘气的声音也好像小了不少。”这种夸张而富有想象力的描写,将人的力量在特定情境下的爆发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与精神鼓舞,仿佛亲眼目睹了众人在困境中齐心协力、奋勇拼搏的震撼场景,彰显出人性在极限挑战下所蕴含的无限潜能与伟大光辉。
书中对男人的热情描写也别具一格,生动且形象。“她这次围着一条红色的围巾,绕在背后,和两条辫子亲密地相拥着,比炉灶里烧的最旺的柴火还要闪亮,这让光棍汉们的热情也一下子燃烧起来。如果没有这两间土坯房的墙挡着,估计都能让这些光棍汉就地自燃。”通过将女子的魅力与光棍汉们的热情进行极具画面感的对比与夸张,把那种因爱慕而引发的强烈情感反应刻画得入木三分,使读者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书中人物内心深处炽热的情感世界,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抹浓郁的生活气息与诙谐幽默的色彩。
无论是对人物情感细腻入微的表达,还是对自然景观、生活场景生动逼真的描绘,都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独特的审美视角。这种诗性的渗透,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与美感的文学世界,心灵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与升华。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文学不仅仅是对生活的简单记录与叙述,更是一种对生活的诗意提炼与审美创造,能够赋予平凡的生活与人性以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与精神价值。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