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可信,却不可全信
作者:愫 弢
主播:沈水之北
监制:方 音
总编:阳光波

记得清代有一位文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话说的很客观,值得今人记忆。
今日读“《菜根谭》”两则。
一则曰“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
释义:退隐林泉之中与世隔绝,便没有荣耀与耻辱的区别;讲求仁义道德,对于人情世故看的很淡,而无厚此薄彼之分。
这句话的前一分句应该是道家的观点,后一分句应该是儒家的观点。
道家倡“无”。认为世间为利禄,荣辱奔忙,是违背自然本性的,因而抛弃这种心性,退隐山林,回归自然。
一代又一代的传统文人不断的奋斗,不断的碰壁,在回天无力,壮志难酬的情况下,看破红尘,万念俱灰,只能找一点心灵慰藉,那就是隐居山林,与世无争。
而儒家言“有”。以匡世济民为己任,坚守古道热心,而且提倡“以直抱怨,以德报恚”,对人情冷暖看得很淡。
道家是弃绝人间是非,儒家是忙于道义,不愿为细节计较。
这样的古训,对于社会并无大碍,可如果人人奉为座右铭来读,并效法去实践,可就成了麻烦事了。
大家都对生活,对社会失去信心,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辨更不屑荣耀耻辱,那么工作谁去做?国家谁去建设?做了建设了,而良莠不分,是非不明,又哪里还有正义?哪里还有公理?社会岂但一片混乱,恐怕要食不饱腹,衣不蔽体,至多大家都躲在山林里摘野果子吃,又回到了原始社会。
相比较倒是儒家的思想还实用些,可是一味地以直报怨,以德报恚,对于外族的入侵要拱手相让,对于日寇的屠戮要以柔来感化,岂不成了倾国阿Q?
又一则“山林是圣地,一营恋便成世朝;书画是雅亊,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著,遇境是仙都;心有系念,乐境成苦海矣。”
释义:山川秀丽的林泉本来都是名胜地方,可是一旦沾迷留恋,就会把胜景变成庸俗喧嚣的闹区,琴棋书画本来是骚人墨客的高雅情趣,可是一产生贪恋念头儿,就会变成俗不可耐的市侩。所以一个人只要心中不被世俗沾染,即使置身物欲横流之中,也能建立自己内心的仙境;反之一旦迷恋声色物欲,即使身置山间的乐境,也会使精神坠入痛苦深渊。
这则语录看上去就不合逻辑。什么名胜美景,一迷恋便会成庸俗的闹市?琴棋书画一迷恋便顿失高雅,而成了俗不可耐?这简直是耸人听闻,毫无根据。山川美景和琴棋书画与物欲横流挨不上边儿,更谈不上什么坠入痛苦深渊。
实则,这段文字是极力反对痴迷执着,要人们对任何事物都只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切勿迷恋其中,要破执去迷。
可试想,我们真的照本宣科,照此去做,世界上哪还会有走千山看万壑,“相看两不厌”,才咏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旷世名句的诗人?哪还会有“日日看花不厌花”,“日日画竹不厌竹”的丹青画家?哪里还有朗朗一样的举世闻名的钢琴才俊?哪里还会有一生为之痴迷奋斗才研制出原子弹、导弹,飞船、航母等等各领域的科学家?
如果像书中所说,社会将停步不前,人类将处于永久的蒙昧状态。
书可信,可真不能全信哪!
【注:名片制作慧颖】



☆ 免责声明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