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小竿细线博大鱼
老鲤年迈体胖被生擒
▓ 张长宁
每一次挥竿都是对未知的探索,提竿瞬间,满心都是对收获的期待。现在,让我们走进南京徐卫年的奇妙钓鱼历程,见证他在酷热天气中钓获“鲤王”、打破当年全国纪录的传奇故事。

2008年盛夏,南京酷热难耐,仿佛置身巨型蒸笼。已到知天命之年的资深电视媒体人徐卫年,难耐酷热,便和兄长一起驱车前往市郊江宁百家湖。百家湖原名马牧湖,相传为明洪武年间所挖,因湖畔曾为牧马场所而得名,后因灌溉周围百家农田,更名为百家湖,是江宁区第一大湖。改革开放后,这里近百户农家迁出,水域被改造,湖边建起别墅,湖中鱼儿成群。这片水域归江宁园林新区管辖,平时不开放垂钓,只有少数持证者才可在此挥竿。徐卫年希望在垂钓中寻得一丝清凉。
车到百家湖,天空飘起细雨,凉爽微风拂来,闷热一扫而空,水中溶氧度大大增加。徐卫年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在路边停车,拿起钓具快步走向湖边,准备过把垂钓瘾。此时已近11点,俗话说:“早钓鱼晚钓虾,中午钓蛤蟆。”但技痒难耐的他哪顾得上这不是钓鱼的最佳时段。他在湖边选了个下风位的别墅平台安放钓椅,调开鱼饵,抛出窝团,然后抽出自己常用的那支只有香烟粗细的太平洋“忘尘”5米4台钓竿,拴上2.5号主线和1.2号子线,以及6号袖钩。
一切准备停当,徐卫年拉饵扬竿,接连钓上数十尾活蹦乱跳的小白鲦。看着桶里的小白鲦,他觉得今天也算有不错的小收获了。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意外与惊喜。大约两小时后,原本平静的窝子里突然泛起密密麻麻的鱼星,紧接着,浮漂猛地被拉入水中,出现标准的“黑漂”。徐卫年心猛地一紧,兴奋涌上心头,迅速扬竿。刹那间,一股沉甸甸的力量从鱼竿传来,凭借多年垂钓经验,他意识到可能钓上了大鱼。提竿时,那股阻力大得超乎想象,他一度以为钩到了水底树枝。定睛一看,水下竟是一条壮似小猪崽子的大鲤鱼,心中顿时紧张与期待交织。
他迅速竖起鱼竿,双手紧握,眼睛紧盯水面,任由咬钩的大鱼在水下挣扎。奇怪的是,这条鱼不往远处逃窜,反而朝他身边游来,时而“打桩”不动,时而慢悠悠晃荡,像是在比拼耐心。徐卫年深吸一口气,决定和大鱼来一场耐力较量,要把它遛得精疲力竭、乖乖浮出水面呛水。
时间流逝,人鱼较量进入白热化。十分钟过去,鱼没露头;二十分钟过去,它依旧在水下耗着。这时,徐卫年想起钓鱼杂志上钓大鱼的技巧——遛“8”字。他双手紧握鱼竿,调整呼吸,小心翼翼地钩牵着大鱼在水面画“8”字。可又过了十分钟,鱼还是不肯露出水面。徐卫年知道这条鱼不简单,迟早会发力逃窜。他当机立断,站到堤边高岸上,双手高高举起鱼竿,做好长时间周旋的准备。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奇迹发生了!在水下周旋了40多分钟的巨鲤,终于体力不支,被拉出水面抬起了头。它大口呛水,身体侧身,翻着白肚,显然已精疲力竭,徐卫年将它拉到水库岸边浅水区。
徐卫年的兄长一直在旁紧张观战,看到这一幕,赶忙拿起抄网对准鱼头抄过去。但抄网太小,巨鲤又太大,只有三分之一鱼身被装进网中。徐兄从未抄过这么大的鱼,根本端不动。徐卫年见状,急忙丢下渔竿冲过去,两人齐心协力,终于把大鱼拉了上来。

“哇,好大一条鲤鱼啊!”周围人看到巨鲤,都惊叹不已。现场量尺秤重,这条雄性野生巨鲤身长102厘米,胸围58厘米,重达35斤,堪称鲤鱼中的巨无霸。
徐卫年兴奋之余,深知重大钓获要有权威公证。他顾不上休息,汗水湿透衣衫也不管,赶忙掏出手机拨通某钓鱼杂志社范编辑的电话。范编辑在电话里兴奋地说,刚好有一家媒体在举办各种鱼的全国比赛,会把他的成绩报上去。于是,徐氏兄弟带着大鱼,立刻驱车赶到南京那家杂志社。范编辑请专业人士查验并确认:钓获者用的是“忘尘牌”5.4米长、150克重的钓竿;主线和子线分别是2.5号、1.2号“天峰牌”尼龙渔线;鱼钩是6号袖钩;鱼饵是“老鬼牌”918二代加20%“水之峰”拉丝粉;抛钩钓鱼以拉饵为主,鱼重35斤。这个成绩上报之后,直到年底,也没被打破,被评为全国当年最大的鲤鱼。就这样,2008年8月1日,一个新的全国钓鲤纪录在徐卫年手中诞生。
——时至今日,年近古稀的老徐每每与人聊起钓鱼,总情不自禁地说起这段难忘经历。
(文中图片由徐卫年提供)

本文作者张长宁
张长宁,1954年生于南京,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历,分别在南京日报、新华传媒集团从事新闻采、编业务3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