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敏
陈宏斌/文
( 原创 乡土文学白杨礼赞
2025年02月19日 00:03 河南)
“老黄敏”的大名叫王学敏,具体哪几个字,我已经无从可知了。只记得人们喊他“老黄敏”时尾音是上挑的,所以我就姑且把他写成了这个“敏”字。
老黄敏和我同在一个叫白杨树街的村子。这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只不过村子有点老也有点大,一万多口人,被划成五个管理区,我二区,他一区。因为不在一个区,他又大我几岁,所以我与他并不熟。之所以对他印象深刻,是因为他天天游荡在大街上吹笛子。他吹笛子有个常人不及的地方,就是经常走着吹;隐约听到些笛声,接着就能看到他从某个胡同(我们那儿读“箍垌”)里走出来。赶到饭点的时候,街上蹲着、坐着吃饭的人看他过来,会远远地招呼他,“老黄敏,来吹一段”,他就会站着吹一会儿。他吹的都是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也不要谱子,——不知道他识不识谱,他吹的曲子大多都是跟着歌曲溜的,但音很准;他吹的最多、也最拿手的歌曲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天天吹,从早上开始吹,一直吹到太阳落下。我每次见他的时候,他的笛子就没离开过手,吹得口吐酸水,吹得脸色蜡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才叫他老黄敏。 老黄敏上过初中,但他的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别人也都认为他不是读书的料。我小时候就听过一个关于他上学的故事。他读初一的时候,班主任是个女老师,因为他在课堂上干扰了纪律,女老师让他出去;他站起来走到讲台边上,用眼乜斜了一下教室门口,然后不紧不慢地对老师说,“我出去你也得出去”;女老师毕竟有身份在身,当即就很不服气地和他来到教室外的太阳底下,并且命令他“立正”,他松松垮垮地看着老师说,“我立正你也得立正”,……这个故事最后的结局到底怎样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只是这两个回合下来,听故事的人都服气了老黄敏的倔劲。要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反潮流”运动掀起之前,只不过他没能成为“反潮流”的英雄小将,却多了个“犟筋儿”的外号。
我至今不能理解老黄敏的“老”字的准确蕴意,但这种在名字前加“老”的结构性称呼当时在街上很有几个。比如在街上修鞋的老朱才,比如常为公家装卸货物的老蔡宝等等。类比起来看,似乎“老”有“把式儿”的意思,但又与农活无关,好像有点不务正业的味道。老黄敏也是这样,吹笛子是好手,却从不干农活,或许是他家里不指望他,或许是拗不过他的犟劲。
我是在听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时想起老黄敏的。我觉得在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身上有些老黄敏的影子。他们都有天分和志趣,为自己的梦想而置世俗于度外。不同之处在于,思特里克兰德有机会实现了自己的画家梦,但老黄敏没有。他自始至终都未能走出那方小天地,连外面音乐世界的边也没碰到,不具“昙花”,又遑论“一现”。
我写老黄敏,不是因为他像装饰品一样稀缺而值得纪念,而是因为他像柴米油盐一样随处可见却值得品味。
作者简介:陈宏斌,网名天行健,白杨镇二村人,任教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主播简介:玉华,河北怀来人,退休教师。爱孩子,喜诵读,好旅游。用声音传递真善美,担任多家平台主播和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播讲的长篇小说《南阳月季》《北京的雪》《大同的风》《信与爱》《赫哲密码》等作品入驻喜马拉雅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