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正,字:秋池,斋名:秋雨轩。1981年出生于云南省怒江施甸县,如今在上海打拼。
自幼热爱书画,时常利用业余时间临习历代名帖、名画。2006年开始连续三届荣获中国榜书大奖赛优秀奖。后拜徐悲鸿再传弟子侯庆和先生为师,得其悉心教导,步入正统中国书画之路。
作品参加上海各种展览、比赛并多次获奖,多次在《华人英才》、《中国与海外》、《香港生活信息》、上海《收藏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报道。作品曾被收藏于北京《毛主席纪念堂》、上海《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念馆》、宜兴《徐悲鸿故居》、宜兴《江南美专旧址》、广西《昆仑关遗址》、英国汤布里奇公学等馆藏。
多次参加参加公益慈善拍卖。
参加了2024第七届中国书画春节联欢晚会上海会场,并成功拍出作品。
现任职于数个书画院会员、理事、常务理事。下面刊登他的诗文与国画。
春华秋实写真
作者:李朝正
一叶知秋,轻旋而下,绘就季节更迭的细腻笔触。在这个被金黄色调轻柔包裹的季节里,人们对秋的情感犹如万花筒般斑斓多彩。有人将落叶视为时间的低语,吟咏成不朽的诗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更迭的敬畏与赞美;有人则因秋风萧瑟、万物凋零而生出淡淡的哀愁,秋,在他们心中化作了离愁别绪的载体。而我,一个根植于大地之子,对秋的情愫最为质朴无华——我沉醉于秋收,那是大地对勤劳者最诚挚的回馈。
在我们农人的眼中,四季轮回,唯有秋收,方能触动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春日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固然令人赏心悦目,却不及秋日里沉甸甸的果实带来的那份满足与喜悦。夏日炎炎,稻田泛着金光,远山如黛,虽也壮美,却只是秋收盛宴前的序曲。冬日雪花纷飞,银装素裹,静谧而祥和,却难以比拟秋收时节,家家户户门前那一篮篮、一筐筐金黄谷物的温馨与丰饶。
秋收之美,不仅在于那满目的金黄,更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湛蓝的天幕下,河水悠悠,倒映着挑担归来的牛郎,他们的身影在波光粼粼中拉长,绘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村头的姑娘,身着七彩衣裳,穿梭于稻田之间,与秋色交相辉映,更添了几分斑斓与生机。汗水,在秋日的阳光下晶莹剔透,宛如瑶池玉液,滋养着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勤劳的灵魂。这份汗水,不仅浸润了滇西蛮夷男女的肌肤,更滋养了他们的心田,让笑容从心底绽放,直至溢满脸颊,岁月留下的痕迹在这一刻被温柔地抚平,劳碌的身影也显得格外挺拔。
秋收,是时间的见证者,它承载着春的希望,夏的迷茫,冬的狂想,如同浩瀚宇宙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四季轮回的轨道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在晨风的轻抚下,它妩媚动人;在夕阳的余晖里,它娇艳欲滴。熟透的果实,如同羞红了脸的少女,静静地诉说着成长的故事;而秋收的山歌,则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乐章,它飘荡在每一片稻田之上,吟唱着爱情的甜蜜与生活的希望。

我的家乡在怒江
作者:李朝正
刚从怒江东岸归来,心中还回响着那江水的雄壮与狂野,转瞬之间,我又置身于漓江的怀抱,感受着它的婉约与恬静。怒江与漓江,一刚一柔,如同生命的两极,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怒江,以其沧桑巍峨、澎湃激昂之姿,展现了大自然的磅礴力量;而漓江,则像一位文雅秀气的少女,烟雨蒙蒙中,欲遮还羞,宛如天仙下凡,令人心旷神怡。与苏州园林的小家碧玉相比,漓江多了几分庄重与从容,它像一位淡定的贵妇,无论渔舟唱晚,还是夕阳映照,都以一种近乎神圣的宁静,缓缓流淌,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怒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典型的边疆民族,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理"著作"。一江水,一座山,皆有其独特的品行与风度。怒江之美,在于它的沧桑与豪迈,是大地之子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漓江之美,则在于它的文雅与细腻,是心灵深处对宁静与美好的渴望。而我,虽偏爱平静,却也在生活的洪流中学会了跌宕起伏,学会了画画。正如这世间的山水,各有千秋,共同编织着这个世界的多彩与壮丽。在秋收的季节里,我愿做一位静静的观赏者,用心感受每一份收获,每一份喜悦,让心灵在这份宁静与丰盈中得到真正的滋养与升华。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