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故事
文/郭有三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如同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治国理政的宝典。今天,让我们穿越千年,从司马光故居出发,听听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一起揭开《资治通鉴》的神秘面纱!
一、历史生平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北宋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省运城市)人, 1019年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故取名“司马光”。他在光山度过了童年时代,自幼聪颖过人,七岁便能背诵《左传》,成年后更是以博学多才著称。司马光最为人称道的成就,莫过于他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这部巨著历时19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起,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止,共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详略得当,叙事清晰,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二、司马光故居
司马光故居,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城区正大街中段,是司马光的出生地,也是司马光砸缸故事发生地。这里是一处典型的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包括官舍、前厅、厢房、书斋和后堂等,院内还种植有柏树、胡桃、梧桐,并有一口司马井。司马光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相传他七岁时,与一群孩童玩耍时,一名孩子不慎掉入大水缸中。其他孩子都吓得不知所措,而司马光却迅速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那个孩子。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的典故。
三、编写《资治通鉴》
司马光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的一生几乎与北宋的兴衰相始终。司马光在仕途上经历了多次波折,最终在宋神宗年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退居洛阳,开始了长达15年的编书生涯,最终完成了《资治通鉴》。1086年,司马光在宰相任上病逝,享年67岁,赠太师,追封温国公,谥号“文正”。
“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其《过故洛阳城》诗中的名句。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果想要了解古往今来兴亡交替的规律或故事,只需要看看洛阳城就知道了。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1071年退居洛阳,途经汉魏洛阳故城,目睹了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都城的颓败残状,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他以洛阳城的兴衰变迁为例,表达了对历史变迁、朝代更迭的深刻感慨。洛阳城作为多个朝代的都城,见证了无数的兴衰更替,因此成为了司马光寄托历史感慨的载体。
司马光在洛阳曾作《独乐园记》及《独乐园七咏》,独乐园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诸葛镇司马街村,独乐园是司马光在熙宁六年(1073)修建的私人园林,虽非豪门大院,却因司马光曾在此编著《资治通鉴》而声名大噪。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地方就在独乐园的读书堂,这里为司马光提供了一个相对安静和专注的环境,使他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历史编纂。在独乐园中,司马光不仅进行了大量的文字工作,还与助手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以确保《资治通鉴》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四、现实意义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不仅追求史实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更强调史书的鉴戒作用。他坚信史书不仅要忠实记录历史,更要为后世提供治国理政的宝贵借鉴。因此,《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蕴含深刻政治哲学的作品。《资治通鉴》历时十几年时间,编写了战国至五代1362年的历史,共计400多万字,可谓是继司马迁的《史记》之后的又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巨大。
北宋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体例严谨、脉络清晰、体大思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世经典。毛泽东主席对《资治通鉴》的研究持续了一生,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他从这部史学巨著中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战争、吏治,体会历史经验,总结历史教训,对其学术特点亦有独到见解。同时,毛泽东受到《资治通鉴》的影响与启发,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唯物史观。毛泽东说过:“中国有两部大书--《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困境中写出来的。”
站在21世纪的时空坐标上回望,司马迁与司马光早已超越具体的历史语境,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规避苦难,而在于如何将苦难转化为照亮后人的火把;历史的意义不在于记住往事,而在于从中提炼应对当下的智慧;理想的真谛不在于高谈阔论,而在于找到连接天地的现实支点。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两位司马氏先贤的精神遗产,依然是指引普通人穿越迷雾的星辰。当我们在困厄中学会突围,在碎片中窥见整体,在现实中坚守理想,便是在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史记。
作者简介:郭有三,笔名安乐书生,现居住于洛龙区安乐镇,现在农行洛阳分行工作,是一个有一定金融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工作者。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于市场营销、信贷管理工作,其撰写的《信贷资产良性循环的实践与探索》一文,在河南省农行交流学习,关于信用卡、零售业务、信贷方面的工作心得在农行总行发表,在省市级媒体发表宣传报道及文学作品多篇,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业余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