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已年届古稀。你要问这一生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我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你,是开国领袖毛泽东。132年前,在苦难深重的中华大地,韶山升起红太阳,思想光辉照四方,文韬武略谁能比?铸就伟业永留芳!
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出生在冀中革命老区一户贫苦农家,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把我们和千千万万劳苦大众从苦海中救了出来。我是听着东方红乐曲,唱着“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这首红歌长大的。上学后,老师教会的最早5个字是“毛主席万岁!”
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我学习很刻苦,成长很顺利,1963年,家乡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我还是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十分难进的河北饶阳中学,靠国家助学金得以读书。入学第一年高票当选班主席,第二年第一批加入共青团,并任班里第一任团支部书记,后又担任校学生会副主席,1965年被评为学校“学毛著积极分子”,1966年“五·四”青年节荣获饶阳县“五好青年”光荣称号,我为自己是一名生长在毛泽东时代的青年而自豪。
没想到,在老人家亲自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中,我受到了伤害也获得了极大幸福。
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的烈火烧起来后,“造反派”不仅把火烧到了校领导和老师,也烧到了我们这些当过学生干部、获得荣誉称号的学生身上,把我们列为“当权派”,视为“错误教育路线”培养出来的“修正主义苗子”。不让参加学校和各班级的红卫兵组织。我认真学习领会毛主席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指示,我感到这绝不是毛主席的意思。当他们提出要把学校各级领导都打到,把大多数老师列为牛鬼蛇神时,我感到自己是贫农家庭出身,八路的后代,和他们大部分“造反派”一样都是当时所说的“红五类”,就直言不讳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毛主席说大多数领导干部和老师都是好的,咱们学校也一样,不能打到一大片。”
此话一出引火烧身,《质问赵树标》的大字报很快就出来了,那标题,比批老校长的标题还大,还醒目,还给了我一个“保皇派”的封号。
8月18日,毛主席在北京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后,学校不少同学分期分批进京见了毛主席,而我和我同类的同学是被限制的,是不允许去北京的。我自小就热爱毛主席,崇敬毛主席,我多想去北京见见他老人家啊!
红卫兵是毛主席的,毛主席是贫苦人的大救星,我是贫苦人的后代,凭什么不让我们当毛主席的红卫兵?我们这些人终于起来造了“造反派”的反,自己成立红卫兵组织,组织串联队出去串联。我们经石家庄到了郑州,从郑州到了大武汉,原本计划从武汉去湖南韶山,那天进站后,数个小时没有南去的列车,这时,来了一列北去的火车,而且有空位,我们接受车站工作人员的建议,登上了去北京的列车,首都人民把我们作为“毛主席的客人”,安排住在朝阳区。阴差阳错成就了一生最大的幸福。
11月25日,毛主席第八次接见红卫兵,也是最后一次庆幸我赶上了!天刚蒙蒙亮,我们草草吃了点东西,就整队步行赶到天安门广场,因为住的地方离天安门不算远。位置真好,我们被安排在长安街南侧、人民英雄纪念碑北面正对天安门的位置。上午九点钟,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临,天安门奏响了东方红乐曲,男女播音员“毛主席万岁”的激越口号声响彻天空,天安门城楼的大门缓缓开启,毛主席带着慈祥的笑容轻轻挥手的光辉形象映入我们满含激动泪水的眼帘,我们不停地跳着喊着:我们想念毛主席!我们想念毛主席!......
游行接受毛主席接见和检阅的红卫兵队伍走完了,我们争先恐后穿过长安大街涌到金水桥边,这是我有生以来最近距离仰望伟大领袖毛主席,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73岁的毛主席迈着矫健的步伐,从天安门城楼中间,走到东头,又从东头走到西头,他甚至摘下帽子挥动着向他的红卫兵们致意,我们挥动着红宝书,有节奏地喊着: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嗓子喊哑了,也全然不知。
毛主席离开天安门城楼,我们还久久不愿离去。金水桥边仰望毛主席这幸福的时刻,成为我一生最难忘的时刻,并激励我一生“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从北京回到学校,“造反派”依然不知疲倦地动口动手批斗县委书记、县长、校长和老师,我们组织起一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排练出精彩的文艺节目,走遍饶阳半数以上的村庄,宣传毛泽东思想,弘扬中华文化,收到人民群众热烈欢迎。

(这是当年留下的一张虽模糊但却珍贵的照片前排左一系作者)
1968年,响应老人家“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我回乡务农,一晃10年,无学可上,大学梦碎。我不抱怨老人家,我理解老人家“反修防修”的良苦用心,在广阔天地积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此后的人生路,我始终在“逆境”中前行,但我始终坚信毛主席的教导:“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人所共知,作为党、军队和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毛主席人生之路,并不平坦,尤其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曾经历“四落四起”,毛主席以无私无畏的革命勇气,实事求是的创新品格,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高瞻远瞩的战略远见,赴汤蹈火的铁肩担当走出困境,成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指导中国革命的航船破浪前行,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介平民、一个草根作家,我没有资格对这位世界级的千古伟人品头论足,但我有权力敬仰他,学习他,发扬他的伟大精神。正是在他的伟大精神指引下,我冲破逆境,先后圆了“从军梦”,成为毛主席的战士;圆了“大学梦”,成为当时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圆了“石油梦”,成为光荣的石油工人;圆了“文学梦”,成为一名红色作家。(照片中第一人就是当年的我)

我永远感恩天地,在59年前给了我在金水桥边仰望毛主席的幸福时刻!(2025年2月)。
——作者简介——
赵树标,曾用笔名,仁众牛。1962年,少年孕育作家梦,1971年,文学创作在军营,至今54年,不辍笔耕。众多作品获奖,被国家名校、图书馆、纪念馆及故宫博物院、钓鱼台国宾馆收藏。历时9年所著“乡愁三部曲——影林乡贤、老桑树底下的乡愁、乡愁之声”被誉为创作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2024年,赢得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官网全国公布的中国当代百家姓名人赵氏文化名人荣誉称号。社会评价:红色基因传承人,红色故事大王,有独特艺术风格,有文学功力,有使命感、正义感和文化担当精神的老兵作家、石油作家和爱国文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