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元宵闹红火(上)
文/王雅静
(原创 家在山河间 家在山河间
2025年02月18日 08:00 山西)
无“红火”,不春节。人们终年忙忙碌碌三百六十五天,闹红火才是他们最为欢快热闹、最为轻松浪漫的时光。家乡的红火,是热闹非凡,是传统习俗,是浓郁年味,是人间烟火,是老人眼中的怀旧之日,是大人心中的一份情怀,是孩子眼里的新奇之事,更是大家对明日美好的衷心祝福。每一幕都满溢着浓浓的喜庆与欢乐!
正月,乃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节,而红火,则是这热闹场景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驱走冬日的严寒,大街小巷就已弥漫着喜庆的氛围。男女老少,早早地走出家门,朝着红火表演的广场蜂拥而去。孩子们犹如欢快的小鹿,在人群中穿梭往来,手里紧握着刚买的糖葫芦,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三十多年前,那时的父亲正值壮年,身为县文化馆馆长,每年的春节文化活动是他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候。一入正月,陕平叔、根锁叔,还有好些人聚在一起商议正月十五闹红火之事。他们有的来自文化系统,有的是县里的文艺骨干,大家兴趣相投,更是无话不谈的莫逆之交。为了给全县的父老乡亲呈上一场文化盛宴,他们共同出谋划策,群策群力。
一壶茶、两盒烟,大家热烈地探讨着、商量着:“今年闹红火选哪个村镇的锣鼓队打头阵?”爸爸率先发问。“当然是张店锣鼓队,铁保哥训练的这支锣鼓队那可是名声响亮。”根锁叔极为肯定地说道。“舞龙舞狮也用张店的吧!”“好!就以张店镇为主。”文化局长陕平叔一锤定音。
闹红火可不只是游行表演这般简单,全县十几万人的大型活动,安全保障是重中之重。需要文化、公安、交警、交通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联合行动方能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连着好些天,这几位父辈都在一同商讨闹红火的具体细节,从活动的主题到何时出发,何时清场、在哪些地点设立表演场地等等,责任明确到人,分工合作。临近元宵节的那几个昼夜,他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既要到各个乡镇验收每个节目的质量,又要安排游行表演的时间,还要协调各个部门的关系。对于元宵节红火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思量,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毫无疏漏。从早忙到晚,连饭都顾不上吃。
元宵节这天,早上五点钟爸爸妈妈就起身了。站在穿衣镜前,爸爸那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他仔细地梳理着头发,略显稀疏的黑发根根分明地往后梳着。爸爸披上了只有在重要场合才穿的人字呢大衣,一顶与大衣相配的礼帽戴在头上,黑色的皮鞋擦得锃亮,镜子里面容清瘦、身材高挑的爸爸更显得神采奕奕、帅气潇洒。妈妈适时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递给爸爸,心疼地说道:“你赶紧喝口热汤吧,一忙起来这一整天都吃不上饭了。”爸妈伉俪情深,在他们的圈子里是众人公认的。妈妈前后左右打量着爸爸的穿着,又用别针把印着“总指挥”字样的红布条别在爸爸左前胸,后退两步仔细端详着。
天刚蒙蒙亮,县城中心的街道两旁就挤满了看红火的人群。那场面惊险刺激,令人叹为观止。只见人头攒动,男女老少,个个身着盛装,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孩子们骑在父亲的肩头,兴奋地东张西望;老人们则三五成群,聊着往年的红火盛况,期待着今年的精彩表演。在红火表演中,人们既是观众,也是参与者。孩子们兴奋地穿梭在人群中,眼睛紧紧盯着精彩的表演;老人们面带微笑,回忆着往昔的社火场景;年轻人则积极投身其中,传承着这古老的技艺。
来了,来了,人们的头全都扭向一边。一队持杆的准军事化队伍从街头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了出来,散开,在空心地带站定,这是铳队。人们的笑容收敛,神情变得凝重起来。几声短哨响起,所有人都捂住了耳朵。上百杆“三眼铳”,同时点燃,青烟突突,声如炸雷,真个是山摇地动。
礼炮响过之后,警笛齐鸣,前面几辆警车开道,后面街道中央缓缓驶来指挥车,父亲胸前佩戴着总指挥的红布端坐在副驾驶座位上。大喇叭里传来了陕平叔独特的富有磁性的声音:“正月十五元宵节红火游行表演正式开始啦……”
一阵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响起,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张店乡镇“黄河锣鼓”来了。一支百十号人的锣鼓队,全部头裹彩巾,身着戎装,几十副钹,同时敲响,场面壮观,脆响喧天,令人震撼。指挥锣鼓的是我家铁保小叔,只见他站在锣鼓队的最前面,手握指挥棒,上下左右有序挥动,引领着锣鼓队前行。指挥是锣鼓队的灵魂,优秀的指挥能够带动队员的士气和激情,让锣鼓更加威风霸气。小叔眼神坚定而自信。手中的指挥棒如同魔法棒一般,每一个挥舞、每一次指向,都精准地引领着队员们的节奏。在他的带领下,锣鼓队员们跟着他的手势尽情舞动,将黄河锣鼓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锣鼓队不光是普通地敲打着前行,队形还得有变化,往前走,往回颠,套花子;中间部分是擂鼓,八名大汉斜挎八面大鼓,平置腹前,鼓槌交替擂;后面是几十人的锣,全是些年轻姑娘媳妇,一手拎锣,一手拿槌,“咚咚嚓,咚咚嚓、咚嚓咚嚓咚咚嚓…..”的响声气势恢宏如排山倒海一般响彻云霄。
锣鼓队后面,紧接着是花车,有两层楼高。题材有三打白骨精——两个孩子:一个孙猴,一个白骨精,一高一低站在焊接了装饰好的钢棍上;小悟空背上别着金箍棒,白骨精一身素白;孩子面庞娇嫩,眉目清秀,可怜可爱。花车移动,还可以转圈。危险和无奈的情况时有发生,站久了,孩子又累又冷,不免打盹,下面的大人们干着急却没办法。记得有一次,不知是谁出的主意,弄了个长杆,前边尖头上扎个糖块,几个人举着杆往孩子嘴边送,借此举动唤醒瞌睡打盹的孩子。彩车还有八仙过海,山水风景,企业造型等等……随后紧跟着彩旗飘飘的秧歌队、跑旱船竹马队、一对狮子压后阵维持秩序。




主播简介:玉华,河北怀来人,退休教师。爱孩子,喜诵读,好旅游。用声音传递真善美,担任多家平台主播和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播讲的长篇小说《南阳月季》《北京的雪》《大同的风》《信与爱》《赫哲密码》等作品入驻喜马拉雅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