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
——《三国演义》欣赏(二十七)
文/乐天(张志江)
二百一十六
夷陵之战⒀
——关兴败敌③
刀劈潘璋(押寘韵)
国恨家仇泪满胸,
儿悲子怒吟前事。
同堂路窄别离中,
再世门深栖息地。
注:“刀劈潘璋”,吴军损兵折将,蜀军趁势掩杀,吴军大败。关兴冲入吴军阵中,正与潘璋相遇,关兴拍马就追。二人进入山谷后,又投宿于同一家农舍。关兴手起刀落,潘璋身首各异。关兴取回父亲的青龙偃月刀,凯旋而归。
二百一十七
夷陵之战⒁
取巫山(押文韵)
将士长歌悲楚雨,
雄师一笑入巫云,
虽无骨相逢仙吏,
幸有机缘伴使君。
注:“取巫山”,吴蜀两国的边界在巫山附近。刘备派遣大将吴班等,率领精锐部队攻打巫县。东吴守将李异的部队,很快就被击溃。东吴放弃巫县,沿长江退守秭归;“楚雨”、“巫云”,古代神话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传说。“楚雨”,苦雨,喻相思之泪;“巫云”,巫山;“骨相”,相术中通过骨相对一个人性格、命运的预测;“使君”,刘备。
二百一十八夷陵之战⒂
下秭归(押纸韵)
旌旗蔽日倦云飞,
鼓角含风狂浪起。
满目红尘落照边,
孤灯白骨荒山里。
注:“下秭归”,蜀军顺势而下,吴军从巫山退守秭归,又被蜀军从秭归赶走。夷陵之战初,形势于吴不利。
二百一十九
夷陵之战⒃
蛮夷助蜀(押青韵)
天公助我通蛮郡,
地主容君下洞庭。
乱世逢时谋远大,
危邦得道自安宁。
注:“蛮夷”,古代对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称呼;“蛮夷助蜀”,刘备亲统大军伐吴时,派侍中马良携带钱财,招抚武陵蛮夷。当地人看到孙权大势已去,出兵一万多人协助蜀军;“下洞庭”,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重要湖泊之一,是东吴和其它地区的天然界限,其战略位置尤为重要。
二百二十
夷陵之战⒄
诱敌深入(押侵韵)
以守为谋非我愿,
居安制胜乃吾心。
空惊老友尘机浅,
恰是高贤雅意深。
注:“诱敌深入”,首先申明,我觉得用“诱敌深入”,形容东吴“以守为攻”的策略更贴切。陆逊官拜大都督后,根据战役双方态势及战场实情,力排众议,采取积极防御战术。从巫山、秭归等地,主动退守到夷陵、猇亭一线,扼守峡口要道不战。
二百二十一
夷陵之战⒅
突袭猇亭(押陌韵)
天兵骤降虎牙山,
汉将初闻狼尾碛。
父子逍遥忙里经,
君臣自在闲中弈。
注:有的史学家认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错误的(此问题日后探讨),一路攻城掠地是轻率的。我觉得这说法,过于武断。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每次胜利,都是战略层面的胜利(限于篇幅,不展开陈述);“突袭猇亭”,猇亭,是长江出三峡后的第一块冲积平原,是东吴的战略要地。刘备亲统汉军,弃水而陆,缘山截岭,突袭并进驻猇亭,是典型的战略成功范例;“虎牙山”,位于猇亭附近,喻猇亭;“狼尾碛”,地形与猇亭相似的沙滩。
二百二十二
夷陵之战⒆
坚守不出(押泰韵)
存亡自在笑谈中,
进退悠然争战外。
欲避锋芒世险艰,
何如律吕心安泰。
注:“坚守不出”,面对蜀军之凌厉攻势,东吴大都督陆逊,采取坚守不出的战术;“律吕”,古代乐律之统称。蕴含深厚之音乐理论与文化意蕴。
二百二十三
夷陵之战⒇
战略相持(押泰韵)
战略相持咫尺间,
边防寂寞云烟外。
天寒瑟瑟过三更,
夜半萧萧生万籁。
注:“战略相持”,公元222年3月至6月,刘备大军与陆逊所率东吴军队,进入战略相持。在此期间,刘备成功地进行了策反,荆州南部的武陵郡地区,五溪蛮夷等部落纷纷造反,部落首领沙摩柯,率领上万人北上与刘备汇合。武陵郡基本脱离孙权的控制。
二百二十四
夷陵之战(21)
弦外之音(押遇韵)
相持不战有良图,
自信休兵方得路。
举手深忧我欲愁,
搔头妙略谁能悟。
注:“弦外之音”,蜀吴相持良久,其实另有原因。刘备试图以绝对优势,逼迫东吴求和。期间,孙权亦曾派人求和,但因未涉及荆州属权问题,令刘备的设想破灭。
二百二十五
夷陵之战(22)
长蛇阵(押寒韵)
文/乐天(张志江)
一字连营三百里,
千军蔽野上长安。
炎风酷暑真馀恨,
赤日他乡未尽欢。
注:“长蛇阵”,蜀军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刘备考虑到战线过长、天气过热和后勤保障问题,于是决定水军弃船上岸,全体将士藏于密林中,每隔几十里安一个营寨。全员休整,以待时机;“三百里”,实际是入敌二三百公里;“蔽野”,数量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