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常明光

河洛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她是中原先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中最精彩的篇章。位于李贺故里宜阳县三乡镇的古村老越调剧种是河洛文化中一颗亮丽的瑰宝。
古村,一个豫西传统村落,地理位置优越,往东十里接壤韩城镇的千年古迹福昌阁,往南十里是千年古迹三乡五花寺塔、光武庙,往东南可通往宜阳灵山寺。古村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荣的传统,优美的环境。这里是风水宝地,龙脉地段,整个村落布局恰似甲骨文中的一个龙字,古时路过这里的文官要落轿,武将要下马。村里的常氏祠堂、文昌阁、龙凤御医牌房、古寨墙、古窑洞、槐爷庙、防空洞……皆历史久远,远近闻名。这里人杰地灵,济济多士,抗日大捷,名震四方。古村的古老越调戏更是誉满乡里,享有盛名。

在民国末年,勤劳、朴实、智慧的古村村民自发建立了越调剧团。
古村老越调戏,主要靠囗囗相传,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古村越调戏,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备。文戏武戏俱全,特别是旦角,花旦,老旦,丑旦,正旦全是男扮女装,但一笑一颦,一眉一眼,举手投足,唱念做打,难辨真伪,深得观众喜爱。巜斩杨六》、《三开膛》、《下南京》等古装戏使人百看不厌,东到洛阳宜阳县城,西到三门峡陕县,南到嵩县,北到渑池县、义马市,哪里有庙会,哪里就有古村越调戏。像《铡西宫》是真铡刀搬上舞台,银光闪闪。《三开膛》用的是猪肠替代人肠,演员演的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台下观众一片喝彩。所以对戏比赛时经常赢过职业剧团。之所以称为老越调,是因为它不同于毛爱莲的艺术风格,也有异于申凤梅的高亢唱腔,它易学好唱朗朗上囗,古村的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段。农闲时节,逢年过节,二月初八的古村古刹会,古村人都要唱上几场越调戏,不贴海报,不打广告,只要锣鼓一响,三里五村都能听到,成群结队的村民涌入古村看戏。这得益于古村戏楼前的水塘能把声音传到远方。

古村的越调戏《刘墉铡西宫》、《刘墉铡国舅》、《刘墉铡太师》、《双铡官》、《满堂红》、《斩杨六》是古村的拿手戏。从古至今很少发现唱戏用真铡子铡人,但古村越调剧团能够这样做。古村还排演了很多生活戏,如《双卓卯》、《拉罗成》、《灵棚记》、《曹宝山中壮元》、《二女子告状》、《李天保吊孝》、《卖苗郎》等三十多部越调戏,都演的非常出色,广受好评。1950年作为古村农会剧团,发动每户兑了一个粉圪瘩,添制了一些戏装和道具。为了宣传党的政策,又排演了时装剧巜白毛女》,精彩的演出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效应。
1952年开始,古村越调戏由古村村党支部领导管理。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紧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随着形势的发展,上世纪60年代古村排演了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小二黑结婚》、《李双双》等现代戏。特别是巜李双双》在洛宁西山底演出时,掌声不断,不让散戏,没办法演员们只好进行清唱。到了上世纪70年代又兴起古装剧,古村又抓紧排演《十五贯》等历史剧目,让传统越调戏又兴盛起来。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古村党支部认为本村越调戏的腔调,与豫东的越调戏相比有些老,准备从调门上改革。支部书记常好令是老艺人,外号老戏筋,一心想请个豫东调的老师。他亲自到郑州豫剧一团找着古村的常保钻帮忙。保钻很快去郑州市越调剧团找了戚百满、刘革花夫妇二人。他们加班来给古村排戏。当时古村准备去三乡镇汇演,正排着《刘墉铡西宫》。戚老师看过后郑重的说:“我感觉你们古村越调戏演的很成功,你们老把势这么多,唱的这么好,你们这戏才叫真正的越调戏。我们郑州演唱的我自己认为那叫做四不像南腔北调,改的不成样了。如果咱们都去郑州演出,古村的戏肯定看的人多,我们的戏可能没人看。你们还是要继续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我看很好,去乡里汇演满可以。"随后 到乡里、县里演出时果然大获全胜,均名列第一。因此,几十年来古村人仍然按照自己的腔调排练演出,影响越来越大! 为了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我们请戚百满、刘革花夫妇指导我们排演了《李天保吊孝》、《灵堂花烛》、《下南京》、《三审刘玉娘》`《夺锦楼》、《攀龙附风》六部剧。这些剧目演出后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一九八三年,古村越调剧团去乡里汇演,参演的剧目是《刘庸铡太师》。同年,代表三乡乡去县里汇演,参演剧目是《三审刘玉娘》。一九八四年春天去乡里汇演,参演的剧目仍然是《三审刘玉娘》,同年,代表三乡乡去县里汇演,参演的剧目是《李天保吊孝》。
经过一九八三年、一九八四年连续代表三乡乡去县里的成功汇演,宜阳县文化馆原馆长裴行涛老师对古村越调剧团非常重视。他经常到古村指导工作,并说:“古村这个越调剧团,就洛阳地区来说也只有这一个。你们要继续培养年轻人,要把它传承下去,不能让它慢慢消失。随后我们向有关领导及部门反咉,把这个剧团定为半职业性质。” 古村的常好令等历任支部书记不负所望,继往开来,促使越调剧团不断的发展壮大。
2017年9月9日,热衷于传统文化和乡村振兴的常学智、常明光、常万现、常伟良、常智乐、常明武等人联络了河南省华夏姓氏博物馆、河南常氏文化研究会在千年常家古村隆重举办《河南省常氏文化研究暨常氏产业链洛阳行》大型活动。来自陕西、安徽、山西、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全国各地的常氏文化研究机构和郑州、开封、新乡、安阳、周口、商丘、南阳、济源、三门峡、平顶山等河南省各地市的常氏宗亲数百人参加活动。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办公厅主任常呈斌、洛阳市政协原秘书长常善民、全国著名书法家常平安、常西芹、常明善、河南省华夏姓氏博物馆常氏馆馆长常海涛、常献红、常新颖出席会议。会上,古村村民常明武、常狗旦、李春花、高彩霞等人表演了古村越调戏,精彩的演出为本次活动增添了光彩,受到了好评。
2019年、2021年清明节,常学智、常明光等人又带动村民先后举办了河南常氏四君望族传统文化研究暨祭英烈祭先祖大型文化活动,古村越调戏为大会奉献了丰盛的精神美餐,赢得了与会宗亲和社会的好评,为新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古村越调剧团的戏装中,百分九十以上的服装,包括胡子,头杂以及各种道具都是上世纪三十年至四十年代的老年人亲手制作的,这些老人为古村越调戏付出最多,贡献最大,给后人留下了宝贝的精神财富。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由于多数村民忙于外出打工发家致富,公益性的文艺活动受到影响,古村的越调戏才渐渐的冷落。
目前,古村越调戏的老演员年岁已高,有的已相继去世,只剩下几个四代、五代的艺人,正处于青黄不接,传人稀少、重重困难的阶段。如果再不挽救,不抓紧时间培养青少年演员,巩固发展这一传统戏剧,这个剧种将会濒临危机,在豫西地区逐步消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强烈呼吁和殷切期望政府有关部门、古村村委村民和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企业家、仁人志士,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伸出救挽之手,挽救这一濒临消亡的传统剧种,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与宜阳县古村历史文化传承人常学智先生(右)]
作者:

常明光,中共党员,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三乡镇王岭村常家凹人,宜阳一高退休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中华慈孝文化践行优秀模范,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业绩载入《中国专家大辞典》、《星耀教坛》、《九都英才》、《洛阳教育年鉴》、《当代宜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