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嫂子
文/杨长凤
跟祖上沾光,我有许多个哥哥,当然也就有许多个嫂子。不过,我从来不叫她们为嫂子,而是一律亲切地称她们为姐姐。父亲说过,称嫂子有点生分,喊姐姐显得亲切、近乎。 在倪星这块土地上,杨氏门族,不大也不小,从堆上到堆下,从小倪舍到桥头境,再到湾子里头,都有杨氏家庭。在杨氏门中,嫂子们是各显身手,尽显风彩,为各自的家庭争光添彩。
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也是最好的嫂子,要数堆上的长坤大姐。她,俊俏、秀气,走路、动作、行为、姿势,都显得极为优雅。待人、说话,总是笑嘻嘻的。在她的身上找不出任何的不悦。一大把乌发,梳成发桔,盘在后脑匀上,称之为纠。大姐所在的家庭,老老少少,没有一个人身上是邋里邋遢的。就连衣服上的补钉也是补得顺眼顺相的。她的婆婆(我喊二妈)年纪大了,不讲究穿戴。她就帮二妈脱下衣服,洗干净,补整齐,再穿上。每每二妈都会说:"咯日奶奶的,洗干净了,不是还要穿脏了吗?"大姐总是和颜悦色地安抚道:"那就再洗呗。" 我和长坤大姐家的二儿子杨介武是小学生,学校靠着她家,常去她家喝水缸里的水,所以见得多。
一个夏秋之交的下午,我们桥头境的东河边上,站着许多人,都在向南望。从南边走近我们的有好几个人:长坤大姐、春和小姑等等。长坤大姐左膀弯上挎着一件夹衣,精神抖擞地边向北走,边和大家打招呼。我们这边向南边来的人问说道:你们送孩子当兵送到哪里的?对方答:送到兴丰野场上。等等。
南来的人继续向北走去,东河边子上的人并没有散开。此时,长顺大姐来了一句:″算了,母子就算见不到面了。″我说:″怎么能见不到面?当兵五年呗,五年后回来不就又见面啦!″长顺大姐气愤地怼我:″你晓得什么?长坤家不是癌症啦?这一去,母子什么时侯见面啦?”
我一切都明白了。
几个月后的一个晚上,我们桥头境人都在叽叽喳喳地说着什么。我入神听,才知道长坤大姐去世了。长坤大姐去世了,我心中有说不清的滋味。那天晚上,我母亲和桥头境的、湾子里头的家门嫂子们,都去给长坤大姐送最后一程。 亲爱的长坤大姐走了,我心中的“宋庆龄"走了。直到今天,在我的脑海中,仍然是:长坤大姐跟宋庆龄一样,俊俏、端庄、大方、勤劳、孝贤、包容、优雅。 长坤大姐去世后,堆上堆下、左右三庄的人都象泄了气一样,没精打彩多少天。太可惜了!年龄太少了!
长顺大姐是我们桥头境人。桥头境住的人家都姓杨,有人称"桥头境″是小T湾。 长顺大姐不识字,确象个读书人,记性特别好。前后三庄,哪家有几个孩子?几男几女?生日何时?一问她,便可答上来。她还有一手好针线活:会裁剪衣服,会做衣服;会剪鞋样子,剪窗花。 她是一个细心之人,又有点林黛玉的气质:不可多走半步路,不可多说半句话。每每说话,定是出口成章,理明路晰,没有造次,更不会有冲撞别人的语言。读者要问我了,她不是还"怼″过你吗?说句实话,那是我说话不重听。 人们都知道我穿衣服上相,整齐、干净,这一点就是跟长顺大姐学的。她告诉我,要想衣服穿在身上整齐、美观、服帖,衣服要水整。什么叫"衣服水整″呢?就是衣服在洗涤后,晾晒时,把衣服的各个针线缝,用手两头拉一下,即可。长顺大姐多愁善感,只活到50多岁。 小倪舍的后庄,有一个长高大姐,她身材高大,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个勤劳的农民形像。她的特点,用两个字便可概括:不怕。她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穷,不怕别人欺负,更不怕鬼和神。
儿时,常听到长高大姐″骂大街",因而我儿时的印象里:长高大姐会骂人。其实不然。
有一次春节后,我妈领着我二哥和我,一起到"白小舍"的茨菇田里倒茨菇。长高大姐也带着两个孩子在那儿倒茨茹。她看到我妈,连忙打招呼,问好。辈份上我妈是她婆婆辈。我们不会倒茨菇,倒不到;她们大人会倒茨菇,收获不小。她们收获多,说话也投缘,因此上,谈起了家长里短。长高大姐说得有理有据,我们听者也认为她骂得在理。
生产队里,队长专派重活给长高大哥干,大哥忠厚老实,不反抗;长高大姐看不下去,就和队长开战了。当然,回家后长高大哥也少不了一顿骂。长高大姐还说了许多不平等的人和事。
那一天倒茨菇,我等于被上了一堂改变认知的课:长高大姐不是不讲理的人,骂人骂在理上。
老两口子辛劳一辈子,长高大哥先走一程。在长高大哥的葬礼上,大姐没有半句的外话,一切平安顺事。
几天后,大姐又去大哥的坟上,去看看。这一看,不得了,她当时就发起了大火:这坟摆的位置不好!长高大姐又骂人了!于是乎,她一个人,连夜刨开了长高大哥的坟,取出坟中的骨灰盒,又将骨灰盒搬运到倪庄坟场规划地,并且将大哥的骨灰盒安埋好。这一夜的一切,长高大姐根本就没睡觉。不知道她从哪儿来的精气神! 各位看倌!我们的这位大嫂,长高大姐刚强吧!她什么也不怕。
我还有一位"外交部长"的嫂子,她就是长春大姐。长春大姐家住"湾子里头”。长春大哥识得一些字,有时没事总爱看古书,生产队里开会、学习,他是不到场,就叫长春大姐去参加。时间一长,大哥还送大姐一个外号:"外交部长"。再后来,生产队里人都知道"外交部长"了是谁了。人人都喊她"外交部长",她也不生气。你喊她"外交部长",她答应你,说明她心情好;若不答应你,你就眼亮一点,免得挨怼。长春大姐为人洒脱,大方,大大列列,说说笑笑是家常便饭。 最有学问,能力最强的要数后庄的长喜大姐李立。李立大姐天津人,大学文化,一口京腔普通话,本来在国务院办公厅的一个处里工作。长喜大哥是外交学院法语系毕业生,分在外交部礼宾司工作。因为文革,他们夫妻二人被分派到基层宣传、发动,而来到宝应。再后来,长喜大哥被分配到宝中教书,而长喜大姐李立则被分到宝应县委政工组工作。李立大姐有学识,精明强干,见过世面,遇事多思,把握分寸,办事有力度。按时间推算和有关材料佐证,李立大姐应该和辽宁的张志新是一个批次的人,都是由国务院下派到县级单位政工组工作的人。张志新也是天津人,她姐姐叫张志勤。长喜大姐李立不喜欢用运动整人,理解从战争中走过来的老同志。 李立大姐所在宝应县委政工组里,有一个叫徐大龙的人喜欢搞小动作整人。大姐对徐大龙是横竖看不上眼。一次,徐大龙又想陷害一个人,李立大姐不同意,与其发生了激烈的争责。李立大姐上去就给徐大龙两个大嘴巴子(hit a face, two twic)。打得徐大龙两眼冒金星,膛目结舌,落慌而遛。
这一下可炸锅了!宝应县委大院的政工组发生打架事件,且打人者是个女的,被打者是个男的。李立大姐打徐大龙的事,迅速传遍了宝应县的部、委、办、局;传到了各公社;传到了我们家乡。徐大龙丢人丟到家了!我们杨氏门族中的人听到了这个消息,都夸长喜大姐李立是:穆桂英再现。而这一打,徐大龙再也没到县委大院上过班,调出了县委大院。徐大龙父子两个是:鸭蛋滔猛子。
还是开头那句话,跟祖上沾光,我有许多嫂子姐姐,长生二姐,长伯二姐,长太三姐,长友三姐等等。她们就象戏剧中的杨家将一样,人人都在为小家庭添砖,为大门族加瓦,为祖国争光。人人都是栩栩如生,各尽风彩,我为嫂子姐姐们而自豪!
我今年七十一岁,闲来无事,总爱想一些陈年庚、古八代的事情。每每想到嫂子们的风彩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我的母亲,嫂子们和我母亲一样伟大一一一老嫂比母! 杨门, ……女将!
2025、1、13

作者简介
杨长凤 江苏宝应人 。中共党员,曾经做过教师,担任村主任,村支部书记。爱好文学。在报刊发表多篇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