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狮子
作者:邹露

“快来,西关耍狮子啰……”看见手机文友群里有人吆喝,我拿起手机飞快地跑了出去。早听说西关耍狮子有创新亮点,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先睹为快。
“正月耍龙耍狮子,二月耕田种豆子。”小时候,我住在乡下,每年正月都能看到耍狮子。乡下人耍狮子讲究朴实无华,没有花架子,耍的是真功夫,图的是热闹和快乐。锣鼓一响,耍狮子的队伍进了村,村里人立即众星捧月般把他们迎进堂屋。一个老者吆喝一声,两个年轻人便各自拿着简陋的狮头,随着锣鼓声,活蹦乱跳地舞起来。但这些年,似乎再也听不见那铿锵的锣鼓声了。
“咚咚锵,咚咚锵.......”铃铛叮叮,鼓声咚咚,只见人们把场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小孩子们被大人们举了起来,大孩子们则踮着脚,试图挤到前面去;连长满白胡子的老大爷,也仰着脖子,想要再向前看看。我和凤好不容易挤到了前排,看见了一座由许多凳子搭成的“小山”,一只红狮子和一只黄狮子映入眼帘。两只狮子摇头晃脑,威风凛凛,神气十足,两双大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小山”顶上的绣球。锣鼓声一响,两只狮子争先恐后地向前跃起。黄狮子率先踏上了板凳,红狮子紧随其后,两只狮子你来我往,眼看黄狮子就要被挤下去了,它一个“鲤鱼打挺”,反而窜到了更前面。就在黄狮子即将登上山顶的那一刹那,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眼一眨不眨,生怕错过精彩的某一瞬间。红狮子不甘示弱,一个“猛虎上山”,一口叼下了绣球。

忽而,鼓钹声猛然大振,只见一美少女,粉面垂髫,身态轻盈,穿一身白色衣裤,身披大红披风,干净利落的一个亮势,手持一系满小铃铛的绣球,在狮子面前轻抖快摇,绣球上下翻飞,引逗的狮子上蹿下跳,欲罢不能。没有了旧时宅院的约束,狮子翻滚跳跃大显身手,围着绣球左扑右咬,时而腾空跃起,昂首挺立,如同勇士般蓄势待发;时而破浪入海,上下翻飞,翻滚跳跃、嬉戏打闹,各展风姿、活灵活现。脖子上的铜铃响声不绝,如千军万马杀将一起。一阵暴风骤雨般的鼓声中,少女突然转身,跃上摆好的方桌。狮子不甘示弱,盯着绣球,纷纷腾跃上桌。第1层、第2层,垒起的方桌逐渐减少。急促的鼓声中,少女跳升到了只有一张方桌的第三层上,回身扭动腰肢,继续晃动绣球,小铃“叮叮当当”清脆入耳,仿佛是给狮子的一种鼓舞和召唤。 俩只狮子围着桌子彳亍几个回合,终于有一只机敏地跳跃上去,摇头摆尾,不畏方桌窄小,扑上欲衔美少女高高举起的绣球。锣鼓声一阵紧似一阵,围观的人群忘记了鼓掌,仰头看得屏息凝神,个个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只随着表演的惊险动作,时不时发出“啊——”的叫声。俄顷,鼓声终于舒缓,少女引领狮子一层层跳下高台,人们憋着的一口气,这时方才从胸中长长嘘出。看者如痴如醉,拍手叫好。一些大姐带着孩子观看,一边忙拍照,一边偷空关注乱跑的孩子,可谓一心两用乐在其中。一些孩子围着狮子打转,在人缝里乱钻,踩了大哥刚穿的新鞋,在鞋面上留下清晰的脚印,大哥被踩瞬间一惊,低头看鞋霎时一怒,侧头一看是顽皮儿童,怒火倏然化为乌有。更有入迷者睁圆了眼睛,看得喜笑颜开、抓耳挠腮,时常忘情叫好,似乎来到旧时西乡戏台。
作者简介:
邹露,女,西乡县文学爱好者。诗歌,散文常见于各媒体,报刊,杂志,有数篇获省,市,县征文奖。叙事风格独特,善于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语言朴实无华,但却意蕴深远。文字干净利落,不矫揉造作,充满了生活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