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贞民 新春佳节闹社火,乡亲都想露一招。各村照例唱家戏,角色提前到了位。生旦净丑 有其主,跑龙套的人已有。娃儿也想唱家戏,愁眉苦脸生闷气。有人给娃出主意,要和团长拉关系。话说团长正发愁,唯有”补角”没落实。此时娃儿找上门,站在那里腿哆嗦。掀起团长后祆襟,给他抃了煙一盒。团长瞟了娃一眼,娃的来意心里明。再看娃儿那模样,演出“补角”正合适。老实巴结嘴木讷,歪瓜裂枣没样范。天生一副“补角”相,走遍天下无笫二。团长连说好好好,演此“补角”只有你。娃儿就是这身段,谁想替代靠边站。有谁想吃这碗饭,撒泡尿尿照一照。
娃儿听了心里爽,好似喝了人参汤。走起路来飘飘然,犹如当年阿Q。翻着白眼看人低,目中没有任何人。过去见人溜墙根,今日说话撇洋腔。竟然迈起八字步,开口闭口“妈妈的”。逢人撂出一句话:到时看娃那两下!
团长谢天又谢地,世上难遇这号人。本想“补角”难出手,不料娃儿送上门。娃演“补角”不嫌弃,反倒觉得很神气。不啻娃儿有脸面,还能光宗耀祖先。团长言说“补角”苦,一招一式很特殊。四肢着地当“腿”使,跟着A角两头走。摇头晃脑摆尾巴,有时还要尥蹶子。腰会酸来腿会麻,渾身“煎熬”散了架。娃儿听后开了腔,再苦再累娃不怕。团长让娃演“补角”,三生有幸领风骚。一定把它演出色,娃的“补角”载史册。你娃原本性格“撬”,全凭一股“XX争”。只要观众能鼓掌,豁出生命也“荣光”。
娃儿排练忒认真,竞竞业业下苦功。情知功到自然成,娃不偷懒耍奸滑。练了一冬有“长进”,总想人前去卖弄。终于熬到元宵节,心急火燎想演出。傢伙一响嘴发痒,就想美美吼几声。自吹自擂自夸自,能吹胡子瞪眼睛。还想学那老前辈,撩袍甩袖帽翅功。排练家戏告一段,万事俱备待演出。
通知姑姨妗子舅,来看咱娃演家戏。饸饹压下一盆盆,亲友请来一群群。都说娃儿有出息,演唱家戏没说的。打问娃演啥角色,娃儿支吾说“补角”。亲友兴奋没听清,错把“补角”当“主角”。正月十四那一天,戏报张贴在村前。上演“张良卖驴记”,娃在其中有角色。亲戚台下早坐定,单等看娃这出戏。姑舅磨拳又擦掌,准备给娃鼓鼓掌。三番吵台大幕开,張良牵驴出了台。牵着驴儿赶集市,赌博输钱把驴卖。唱了一段又一段,满嘴歪理放臭屁。张良妻子喘吁吁,跑着上台劝丈夫。双手拽住驴尾巴,说死说活不放开。夫妻俩个不相让,唇枪舌箭吵起来。掌声一阵接一阵,演员表演更带劲。亲戚看得发了苶,心里生起疑问来。“张良卖驴”快收场,咱娃为啥没出台?个个伸长脖子看,台上不见娃的面。娃在台上也嘀咕,埋怨亲戚没眼力。你娃早就出了台,眼里就没娃这“驴”。手搭胸前再一想,不怪亲戚怪自己。亲戚只知是“补角”,不知“驴”是娃演的。驴的“叫声”有魅力,叫它几声怕啥的!不然学戏一冬天,咋给亲戚做交代。虽然“驴”没一句戏,台上也得争口气。娃儿演的是“驴“角,“驴叫”是娃一绝招。不管该叫不该叫,抓住机会来一套。越思越想来了劲,现在正是好机会。叫它几声有何妨,一鸣惊人天下知。说叫就叫莫迟疑,反正咱是一根筋。“呜哇呜娃”叫声起,全场乱成一锅粥。有人跥脚怨“剧团”,谁把“叫驴”牵上台。今古奇观事不少,“叫驴”上台头一遭。观众嘘声鼓倒掌,更有厉声骂祖先:“谁家后人演驴角,羞得先人坟里跳。”亲戚不解其中意,台上咋有驴叫喚!只闻其“声”未见人,谁知是娃学驴嘇。他们依然有念想,还盼娃儿能出演。交头接耳在议论,莫非娃演圧轴戏?等会定有好戏看,耐心等待莫着急。娃儿心里怨亲戚,真是一伙没出息。娃的“叫声”有特色,你们欣赏水平低!姑舅姨妗小家气,没有见过“大世靣”。全场轰动你不知,痴不愣怔无掌声!“驴儿”就是娃演的,除了你娃还有谁?娃把驴儿演活啦,几声“驴叫”叫绝啦。真身亮给亲戚看,再看娃的得意样!希望把娃美名传,明年演“驴”还是俺。说时迟来那时快,揭开驴脸把舅叫:“舅啊舅啊这是我,娃儿演的是“驴”角!刚才“呜哇”那几声,就是娃的基本功。”
亲戚一听直摇头,个个丧气把脸腆。早知娃演这号戏,八抬把我请不到。从今往后少见面,打死不把“驴”脸看。还是舅舅见识广,几句话儿讲得好:“娃儿能演驴儿戏,十里八村都少有。咱也跟着出了名,都知娃是我外甥。人生如同一台戏,各种角色要具备。缺了啥角都遗憾,否则人生不圆满。”亲戚听罢掌声起,这话讲得很在理。娃儿听了点头笑,从此“演驴”更自信。前人曾经有总结,诸君听后细琢磨。雅俗共赏七个字:就是那么一回事!
二O二五年二月九日正月十二。
编辑:都市眼光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