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她又复活了》文章的心痛
文/毛韬
许多年前,我曾经阅读了姜德明老师撰写的《她又复活了》文章后,至今我仍对姜老师在文章中所写的那位名字叫S的女同学“死而复活”很不愉快所留下心结的情景,一直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姜老师是在1929年出生于天津,1951年从北京新闻学校毕业后进入《人民日报》社工作,长期从事文艺副刊的编辑,1986年后主持人民日报出版社工作。姜老师一生爱书,写了许多书话,记下许多书人书事,他撰写了许多好文章,我非常喜欢阅读姜老师写的文章。不幸的是,姜老师已于2023年5月26日去世了,享年94岁。
然而,在我所阅读过姜老师众多文章之中,他所撰写的《她又复活了》文章,似乎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并且一直让我感到阵阵心痛……
因此,我把姜老师撰写的这篇让我阵阵心痛的文章,用自己做笔记的方式,改写为五言随笔短篇,珍藏在自己的电脑档案中,该笔记文章内容如下:
《她又复活了》
(五言笔记短篇)
我的女同学,S死而复活。听到这消息,比当初听到,她病故消息,更令我惊愕,也更加难过,甚至不安了。十年浩劫后,人们再相见,珍惜友情了。前一阵子里,校友兴聚会,学友劫难后,又能再相聚,回眸同窗事,仿佛回青春,然而再见面,皆垂垂老矣。那次聚会后,大家似孩子,弄起同学录。全班同学们,分散许多年,一些老同学,下落已不明,正在编辑中,忽然接到了,S丈夫来信,说我们打听,S同学下落,他非常感谢,然而不幸是,S已病故了。听到此消息,吾不禁凄然,就在同学录,她名加已故,后记之栏内,写上哀悼词。但是不久前,竟然有同学,在姑苏小巷,碰到S同学,怎么她没死?我们全班人,为她的复活,而欢庆快乐,难道这不是,S嘲弄大家?四十年之前,苏州S姑娘,同窗于北京。她眼睛很美,有长长睫毛,说吴侬细语,像在演话剧。S身材苗条,走起路恰似,轻盈飘飘然。有天晚会上,她与男同学,唱打渔杀家,配胡琴锣鼓,带有吴越韵,全出演唱戏,她皆能拿下。有人追求她,追不到她的,就说她闲话。那年毕业时,宣布名单时,她发配新疆。这是吾当初,根本没料到。那时有人说,要把娇小姐,发配去新疆,去最苦地方,接受改造吧。听到此消息,S姑娘哭了。哭过之后时,她脱去制服,换淡雅旗袍,上大街遛达。这在那时间,是抗议举动,其意思就是,吾不革命了。于是干部来,青年团亦来,想帮助她了。曾记得那天,大家去车站,送别学友们,去西北支边,别人皆欢笑,只有她沉默,无一丝笑容。火车开走了,她去了新疆。她去十多年,青春留新疆,后来调动离,又去内蒙古,她把余下的,青春另一半,奉献大草原。吾一直在想,她仍娇滴滴?怎么就不懂,走一个后门,调回内地来! 最终S老了,她已退休了,回故乡苏州。S始终不与,当年同学们,再保持联系,因心存隐痛,想到那些人,曾经伤害她,她愿这帮人,永远忘掉她。我自从知晓,S仍旧活着,我心灵深处,有种负罪感,尽管那年头,我没指责她,但是我认为,她换上旗袍,有点太过分。那时她应该,讲豪言壮语,咬破手指头,写一张血书,高兴去新疆,怎么能哭呢!然而现在想,一件花旗袍,有多少重量,却长久压得,这位老同学,非常痛苦啊! 我深感惭愧。现在我觉得,欢乐去边疆,自然是好的,流着泪水去,也是好儿女。我想向当年,如花似玉S,道歉并说道,在你的身上,有边疆风沙,爱国之情怀,你值得骄傲,悔恨是我们。
姜老师在文章最后讲的“你值得骄傲,悔恨是我们。” 就成为我阅读这篇文章之后,挥之不去的阵阵心痛了……
在那个年代,正是我在念小学的时候,所以我曾经亲眼看见过人们敲锣打鼓去欢送知识青年去新疆支边务农的情景。那时候,我家隔壁邻居的一位大哥哥和一位大姐姐都被动员去了新疆支边务农。我的一位学友徐杰律师的姐姐徐燕,亦被动员去了新疆支边务农。徐杰律师比我年长8岁,所以他的姐姐徐燕应该要比我大10岁了。
那时候,由于我年龄尚小,否则的话,可能我亦会唱着当时非常流行的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哈密瓜都熟了,快来快来尝一尝,亚克西、亚克西……” 乘坐火车去了遥远的新疆支边务农了。
后来,徐杰律师撰写了一册他的《一个老三届高中生的回忆录》书籍,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当时正处国家刚走出困难时期不久,报纸上、电台里向应届毕业生发出的号召是,‘有志气的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各类刊物上天天宣传着男女城市青年放弃城市生活,到贫困艰苦的农村、边疆战天斗地的事迹。” “在妈妈为姐姐准备赴疆行李的日子里,我一次次看到妈妈独自一人伤心落泪了……”
(这是徐燕大姐姐赴新疆前时的留影)
当年这批去新疆支边的青年们都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和汗水献给了我们的祖国,应该讲,他们才是我们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最最可爱的人。 现在,虽然他们已经年老了,但是他们初心不变。
然而,他们绝大多数老支青们,都无法再回到自己的故乡生活。即使当他们返回原来的城市,这里的一切,似乎已经变得很陌生,变得不再热情接纳他们回家。
当我看到一些昔日积极支边支疆的老人们在公园角落处碰头时,他们就像漂泊很久的游子,似乎有些失落悲伤,似乎有些低沉不语,这让我感到更加心痛难过了。因为,他们曾在上世纪60年代初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去屯垦戍边,献出自己的宝贵青春年华,无论是徐燕大姐姐,还是姜德明老师的那位S女同学,他们(她们)都是我们祖国不能忘记的最最可爱的人。
现在,有一首大家都非常喜爱唱的《祖国不会忘记》歌曲,正是唱出了人们对他们(她们)的崇高敬意!
这首歌的歌词是:“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我!”
因此,我真切希望全社会都要关心他们(她们)和家人孩子们,都要爱护他们(她们)和家人孩子们。从而,不再让我们大家都心痛和愧疚了。

作者简介: 毛韬,1955年7月出生,上海南汇人,旅游经济师,现在担任民建上海市委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