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行(中)
文/师存保
(原创 家在山河间
2025年02月10日 07:53 山西)
越往前走,水流越发湍急,宽阔之处难以跨越,只有寻着那露出水面的较大石块作垫脚,方能纵身跃过。
转过几道弯,河道渐渐开阔起来。我们离开小河,登上一道山坡,心中揣测这里应该是老君庙了,是前往莲花台的必经之路。我仔细搜寻着往昔的记忆,路边一块平地上的坡根处,有两排陈旧破败的房舍,想必是上世纪 60 年代黄家庄大队的小学校。学校旁是当年的大队部,再往后便是老君庙了。走近一看,庙宇已不复存在,仅剩下残垣断壁。
那是1966年 9月,我与6位同学从平陆中学出发,一路辗转平陆四中、张店公社、晴岚公社,召开大会小会,动员村民“破四旧、立四新”。此行的最后一站,便是这地处深山老林的黄家庄大队。那天,细雨蒙蒙,大雾弥漫,我们一路摸索来到了大队部所在的老君庙。
次日,三三两两的社员不知从何而来,在那场数百人的大会上,人们自发将家中供奉的各路神像背到会场,登记后亲手砸了个稀巴烂。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走进深山,亲眼目睹了那个年代的山里人对政治活动参与的高昂热情。我们在老君庙停留三日,住宿两晚,大会结束的第二天,便原路返回,告别了那片深山。当时的黄家庄大队有一百多户人家,千余口人,分居在九十五个山庄窝铺。时至今日,我仍难以想象,那时的电话和有线广播是那样的普及,哪怕只有一户人家的偏远角落,都能通上广播。若非如此,在那深山老林里召开如此规模的大会,又怎能家喻户晓、一呼百应呢?
时隔近六十年,再度踏上这片热土,重游老君庙,往昔的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这让我又想起了1970 年初春在曹掌峪栽植油松的那段经历,那是我第二次踏入中条山深处。曹掌峪与老君庙仅一道山梁之隔。记得刚过春节不久,我们大队的三十多名基干民兵,背着铺盖卷,扛着锄头铁锹,在山峦褶皱间踏冰踩雪,跋涉三十多公里,抵达曹掌峪时,夜幕已经降临。此地是平陆县国营林场的一处造林点,来自各个大队的社员,在敞着口的窑洞或透着月光的土坯房中打地铺安营扎寨。早、晚摸黑吃着几百人的大锅饭,白天带着干馍上山栽植油松苗。哪个大队完成任务,便可出山回家。
那时,最令人新奇的是,来了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知识青年。他们是响应祖国号召来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从未见过这般巍峨的大山,也未曾走过这样崎岖的山路。我总是饶有兴致地听着他们南腔北调的口音,时而惊呼,时而欢叫,嬉戏打闹,当然也干劲十足。上山时,一个个弯着腰、弓着背,双手抓住杂草、攀着裸石,一步一步往上爬;下山时,索性坐在地上,用双臂支撑着身体,一节一节往下跐溜,弄得一个个灰头土脸。在当时,这无疑是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为初春的深山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那些美好的瞬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间,成为我记忆深处难以磨灭的珍藏。
如今,望着中条山上那一岭一梁、一坡一沟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连片成林,松涛阵阵,呼啸作响。我的眼前便禁不住浮现出那些曾经为了青山绿水的宏伟事业,年复一年、默默奉献过的知青们的身影,心中对他们满是怀念与敬意。
车离老君庙,朝着深山继续前行。不多时,那幽深的山林间,蜿蜒道路的尽头,几间房舍映入眼帘。四周翠木环绕,绿意盎然,此地便是那户养蜂人家了。这是那片深山老林里唯一的住户,也是去往莲花台的必经之所,常有登山者在此驻足歇脚。若有需求,主人家还会热情地提供餐饮。房舍用砖石与木头搭建而成,柴烟把墙壁和椽头熏得油黑闪亮。不大的院落用石块垒墙铺就,自来水是从小河里抽上来的。房前屋后鸟语婉转,花香四溢。
房背后坡上坡下,错落摆放着大小不同、高低各异的土蜂窝,蜜蜂们在其间忙碌穿梭,“嗡嗡”鸣唱,为小院人家酿造着甜蜜生活。小路与山坡上,三三两两的鸡们悠然自得地踱步。毛色鲜亮的公鸡昂首挺胸,不时引吭高歌;母鸡们“咕咕”低语,或啄食,或嬉戏,或低头刨寻着叶丛中的小虫。不时有刚下完蛋的鸡儿“咯咯哒、咯咯哒”地炫耀着,为这静谧的山林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气。此情此景,使我不由得想起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那首名诗。眼前之景与诗中的意境交融,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不曾想到秋日里老家深山的景致竟这般美妙,与我往昔游历过的诸多名山相比,真不差上下。
正沉醉于这无边的遐想之中,忽听同伴们在一棵老树旁惊奇呼叫。我趋近一看,原来是一棵老树的根部有个因腐蛀而成的洞穴,高阔足有一尺之多,将树干的木质层快要掏空了,里面散乱着十几个色泽鲜亮的鸡蛋儿。我顺着树干仰头望去,高处的枝叶依旧繁茂葱郁,丝毫不亚于周围的树木们。不禁心生疑惑,它的根部都这样了,为何还能如此顽强地挺立生长?同行伙伴们手机的拍照声频频作响。女主人笑着告知我们,鸡儿们都在山坡上各自寻地儿做窝下蛋,她每日收取一次,鸡蛋早已被城里人预订完了。说这里的土蜂是传统的中蜂,不同于意大利蜂,蜂蜜一年仅收割一次,总是供不应求。诚如山里人所言:“山里婆娘不受穷,大莲(一种山果)败了五味红”,实在是所言非虚也。从女主人口中得知,她儿子在县城经营着一家小饭馆,主打绿色食材,生意红火。交谈间,她那黑里透红的脸庞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满是知足。一家人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传统,生活质朴、闲适、愉悦。
在这深山老林的村落里,虽无都市的繁华喧嚣、灯红酒绿,却有着最为纯粹质朴的自在与欢乐。土蜂蜜的醇厚香甜,鸡群的悠然自得,小菜园的葱郁绿植,乡野四季的更迭变换,构成了一幅如此令人神往的自然生活画卷。他们过着与大山为邻,和树木作伴,简单而自在的乡村生活。如今,有不少久居城里的人,相继回到老家,对荒废的老院旧屋进行修缮,重新回归乡村生活,寻找曾经追寻的梦寐以求的生活……
2024年12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