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元宵节
文:成振林/陕西宝鸡
元宵节,是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也是传统节日中独具魅力的一员,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习俗乐趣。在这个充满欢乐和祝福的节日里,人们通过赏花灯、品尝元宵、猜灯谜等活动,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展现对幸福、吉祥和团圆的美好祝愿,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乐趣。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说文解字》记载:“元,为始;宵,为夜。”,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名之为“元宵节”。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宋代以前,元宵节多称“元夜”、“元夕”、“上元”。元宵节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但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汉明帝崇敬佛法,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以表佛法大明,史称“燃灯表佛”。“家家灯火,处处管弦”,“灯品至多”,“精妙绝伦”、“奇巧百端,日新耳目”。宋代的元宵节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一个惯例:天子与民同乐,以示亲民。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宫廷中流传到民间。每年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是一元复始、大地春回之日。国人历来重首尚新,各地以“闹”为主题的活动形式多样,既有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等民俗活动,也有舞龙灯、踩高跷等社火表演,表达着人们祈祷丰年的意愿。节令特色食品是“元宵”,又称“汤圆”,寓意团圆、美满。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已构成春节年俗的重要内容,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2008年6月,元宵节民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元宵节吃元宵。元宵是中国汉族传统小吃之一,属于节日食俗。吃元宵,意喻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都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送花灯。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元宵节猜灯谜。这一直是中华传统的益智游戏,到了宋朝,元宵节已有了“益智节”的含义,标志之一就是“灯谜”的出现。南宋时,“灯谜”成为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助兴项目。灯谜是贴在元宵节花灯上供游人猜的谜语,又称“庾辞”、“隐语”。元宵节猜灯谜成熟于明清时期。清顾禄《清嘉录》中记录有当年苏州元宵节猜灯谜的情景:“好事者巧作隐语,拈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虫介、花草、蔬药,随意出之。”猜中者有奖,奖品有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谓之“谜赠”。传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前去观看灯会。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们也出了一谜联,让大家猜一猜。随同的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元宵节赏月。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春天回归的象征。在这个月圆之夜,仰望天空,欣赏明亮的月亮,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赏月的同时,人们还会点亮五颜六色的彩灯,把夜晚装扮得灯火通明。元宵节的灯光盛况,从唐代就开始了,到了宋代,更是达到了顶峰。皇宫里、街道上,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灯饰,有灯轮、灯楼、灯树等,还有各种造型的灯笼,有动物的、植物的、人物的,有的还能动弹起来,十分精巧。元宵节的灯光,不仅美丽,还寓意吉祥,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元宵节走百病。此俗元代已经出现,周用有《走百病》诗:“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共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有的在十五,但多在十六日进行。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中有:“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桥。”河南《郏县志》载:“元宵庆灯节,老幼有病者各诣石龟灸之。若本地有河桥,则相与过桥。无则共攒木板搭数丈高,名曰天桥,男女咸集过之,谓之走百病。”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正月·走桥摸钉》:“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俗传曰走百病。”
元宵节舞龙灯。舞龙是在龙文化的基础上,以表现龙精神为载体而产生的,既是向应龙致敬,又是向上天祈祷。汉朝时人们舞龙求雨,龙舞既有礼仪性质,又是娱乐节目。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舞龙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现代舞龙已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竞技化、国际化的发展轨道,成为一项集娱乐、喜庆、竞技和健身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
元宵节踩高跷。这是元宵节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内蒙古踩高跷表演舞狮子表演形式舞狮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狮子舞”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都喜欢打锣打鼓,舞狮助庆。
元宵节划旱船。这是元宵节又一民俗活动。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后来这种活动逐渐传到许多地方,形成了今天的跑“旱船”。“旱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旱船”的乘一般由姑娘、媳妇扮演,手里拿着桨,做划船的姿势,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模拟在水中起伏、颠簸,表演者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元宵节还是古代的情人节。古时女子不能随便出门,女子每年只有三次出门的机会,即元宵节、上巳节(三月三迎春节)和清明节。元宵节为古时女子创造了一个幽会情郎或结交才俊的机会。正像欧阳修的名词《生查子·元夕》所描绘的那样:“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元宵节也是求子的佳节良辰,成为古代妇女出门赏花灯之由。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赏花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
元宵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代表着团圆、吉祥和幸福。在传统文化中,元宵寓意着团圆和完整的家庭。元宵的圆形象征着完美和和谐,也象征着美好的愿望和希望。在明月高悬的元宵节夜晚,表面上是人们观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实质上却是中国民间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春节在元宵节的鞭炮声中逐渐远去,新一年的奔波、新一年的辛勤耕耘已经开始。
元宵节和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亲情、友情和爱情尽在其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还有如今的春晚和元宵晚会,为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时代特色。一盏盏彩灯,一串串烟花,一声声爆竹,一碗碗汤圆,一则则谜语,正和着农历早春二月丝丝缕缕的春风踱进你的心窝,这个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所有炎黄子孙的心中。
共 3358字 2025年元宵节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