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作家曹权利‖吴万哲《大山忆——我的父亲吴彦文》叙事艺术与主题意蕴探析
●转自公众号:西府新传奇

【编者按】拙作《大山忆——我的父亲吴彦文》发表后引起一定反响,许多平台和朋友争相转载,美篇一个平台阅读量超过1.1万+,还被评为“精华帖”。凤翔区作家曹权利先生春节期间,放弃与家人团聚,写出了4900多字的长篇评论,深刻剖析本文。本来自己欣赏一下即可,但为了尊重作家爬格子的辛苦付出与劳动,特在此分享。衷心感谢各界朋友的支持与鼓励!
吴万哲《大山忆——我的父亲吴彦文》叙事艺术与主题意蕴探析
●文/曹权利(陕西宝鸡)
吴万哲的纪实文学《大山忆——我的父亲吴彦文》以深情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关于父亲的生动画面。这部作品不仅回顾与追忆了父亲的一生,更是对坚韧不拔、勤劳朴实精神的一曲颂歌。在文中,作者通过精湛的叙事技巧与真挚的情感流露,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普通农村大队干部的光辉形象。从人物塑造来看,吴彦文的形象立体而饱满,其一生经历被细腻地刻画出来;叙述手法上,作品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情感表达方面,文字深情而真挚,触动人心;主题意蕴则深刻而丰富,值得反复咀嚼。此外,作品在艺术表现上也呈现出多重特色,无论是语言风格的质朴自然,还是叙事结构的巧妙安排,亦或是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都使得这部作品在纪实文学领域独树一帜,值得从多角度进行深入赏析。

一、平实生动与线性交织的叙事艺术
作者在叙述父亲故事时,展现出了高超的叙事技巧。他采用线性叙事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清晰明了地讲述了父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历与作为。这种叙事结构使得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让读者仿佛乘坐着一列时光列车,轻松穿越历史的长河,走进那段特殊的历史岁月。
与此同时,作者又巧妙地运用了回忆的手法,将父亲的往事与现实情境相结合,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这种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还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感受到父亲一生的丰富与厚重。例如,在讲述父亲被批斗、罢免却又“官复原职”的经历时,作者通过细腻的回忆,将父亲当时的坚韧与不屈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深感敬佩。
在叙述手法上,作者采用了平实而生动的语言。他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或复杂的修辞,而是用朴素真挚的语言,将父亲的一生娓娓道来。这种平实的叙述方式,使得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在描述父亲每天凌晨起床劳作的场景时,作者写道:“他患有严重的慢支病,每天凌晨下炕总有一通撕心裂肺的长咳,这长咳也成了唤醒一家人起床的号角。”这样的描述既真实反映了父亲的身体状况,又生动展现了父亲勤劳不辍的精神风貌。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无论是父亲在工地上管理做工者的场景,还是在学校中起用被打倒的“臭老九”并亲自站讲台讲课的情节,都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亲眼见证了父亲的英勇与担当。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以父亲去世为线索,再次将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使得叙事结构更加紧凑且富有张力。这种叙事方式既保证了故事的连贯性,又让读者在紧张与期待中一步步走进父亲的心灵世界,感受到了那份深沉而真挚的父爱。
二、父亲吴彦文的立体形象塑造

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刻画出父亲吴彦文这一立体而饱满的人物形象。作者并未刻意渲染父亲的丰功伟绩,而是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展现父亲平凡中的伟大品质。作为一个与黄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父亲个头不足一米六,身形瘦削孱弱,然而干起活来却力大无穷,深受雇主喜爱。这样的描述,既真实质朴又富有画面感,让人仿佛亲眼目睹了父亲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身影。
作者通过父亲的打工经历、劳动信条以及村干部工作等细节,进一步丰富了父亲的形象。他精通农活,历练了诸多做人处事的本领;他勤劳不辍,将劳动视为最高尚、最快乐的事情;他热心集体事务,为集体经济的发展竭尽全力。这些生动的细节描绘,使得父亲的形象愈发立体饱满,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父亲吴彦文不仅是本文的核心人物形象,更是作者笔下平凡而又伟大的农村大队干部典范。作者通过一系列具体而生动的事例,如父亲对学校老师的尊重与爱护、对村干部工作的尽职尽责、对集体事业的赤诚之心等,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普遍社会意义的基层干部形象。他们默默奉献、勇于担当,为农村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塑造父亲形象的过程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父亲对老师的尊重与当时社会对“臭老九”的歧视进行对比,将父亲对集体事业的赤诚之心与一些村干部的自私自利进行对比,这些对比不仅凸显了父亲的高尚品质,更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跃然纸上。
此外,作者还通过一系列具体而生动的细节,如父亲干农活时的辛勤付出、为人解难的满腔热情、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面对疾病时的坚韧不拔,进一步将父亲的形象立体化和真实化。尤其是父亲在生命最后时刻与“我”的对话,更是将父亲深沉而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这种真实而立体的人物塑造,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也让读者在共鸣中深切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三、语言风格的质朴与诗意

吴万哲的作品以其质朴深情、真挚动人的语言风格而广受赞誉。他摒弃了华丽的辞藻与浮夸的修饰,转而采用平实无华的语言,精准地触动读者的心弦。作者擅长将父亲的往事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使读者在看似平凡的故事中,深刻体会到不平凡的精神力量与人性光辉。
叙述父亲偷偷购买粮食、用粮食票无偿资助老师的动人故事时,作者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将父亲的善良与慷慨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质朴无华的叙述方式,非但没有削弱故事的情感深度,反而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与深深的感动。作者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将父亲的无私与慷慨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此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在讲述父亲外出办事偶遇乞丐的情节时,他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与动作描绘,将父亲与队长面对乞丐时的尴尬、无奈以及内心的挣扎展现得栩栩如生。这种生动的细节描写,使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故事中的每一个瞬间。
作者在其作品的结尾部分同样展现出了质朴而不失诗意的语言风格。他大量运用了乡村生活的日常用语和方言俚语,如“力克千险万难”“蚂蚁拉泰山”等,这些质朴的语言不仅增强了作品的乡土气息和真实感,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独特韵味。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富有诗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父亲的离世比作“永远‘睡’了过去”。这种诗意化的表达既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也让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主题。
四、情感表达的深沉与真挚

在作品中,作者的情感流露深沉而真挚,触动人心。他没有选择直接袒露心声,而是巧妙地将对父亲的敬仰、怀念与感激之情,融入对父亲生平事迹的叙述与细节描写之中。作者提到父亲虽是一位平凡的农民,一生与黄土地为伴,没有显赫的功绩,但在他心中,父亲却如同巍峨的大山,值得终生崇拜与仰视。这样的表述,不仅彰显了他对父亲的无限敬仰,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怀念与感激。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情感表达上极为细腻且含蓄。他没有直白地抒发对父亲的哀悼与不舍,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场景的描绘,如请假回家、与父亲对话、亲手喂父亲吃苹果等,将内心的悲痛与眷恋悄然融入文字之间。尤其是父亲离世那一刻,他形容自己的眼泪“像打翻了的稀饭碗,三流四行淌了下来”,这种形象而生动的比喻,既体现了中国人内敛的情感表达传统,也让读者在共鸣中深刻体会到作者内心深处的哀伤与震撼。作者这种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五、主题意蕴的深刻剖析与情感回望

这部作品以其深情的笔触和细腻的描绘,深刻揭示了坚韧与奉献的主题意蕴,同时饱含对父亲与时代的深情回望。父亲吴彦文的一生,堪称一部坚韧不拔、勤劳朴实的奋斗史诗。自幼历经饥寒交迫,他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劳动的执着追求。凭借一双勤劳的手和非凡的智慧,他不断创造奇迹,为家庭和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
作为无私奉献的楷模,父亲热心集体事务,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倾尽心力;他关心教育事业,勇于起用被误解的知识分子,并亲自站上讲台授课;他关爱他人,无私地帮助那些陷入困境的教师。这些事迹生动展现了父亲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与高尚品德,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作品不仅回顾了父亲的个人经历,更是对那个特定时代无数基层干部辛勤付出的深情回望。在那个充满艰辛与奋斗、牺牲与奉献的历史时期,无数像父亲一样的基层干部,以青春和热血为农村的发展和进步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通过细腻的笔触,作者将父亲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刻画得栩栩如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与敬仰之情。这种情感不仅是对父亲个人的追忆,更是对那个时代无数基层干部的感激与赞美。
此外,作品还蕴含了对生命、亲情与责任的深刻思考。父亲的形象传达了一种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同时也给予读者深刻的启示。通过对父亲患病与离世过程的细腻描写,作品进一步引发了读者对医疗保健、生命尊严等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这种深刻而多元的主题思想,不仅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也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更为丰富的精神滋养与人生感悟。
六、艺术特色探析

作品在艺术特色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成就。作者吴万哲通过一系列精湛的艺术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父亲形象。在人物塑造上,他采用了立体而饱满的笔触,将父亲的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等特质刻画得淋漓尽致。叙述手法平实而生动,情感表达深沉而真挚,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情感力量。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更是展现出了多样化的艺术才华。他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深化主题意蕴,将父亲比作一棵为集体遮风挡雨的大树,这种巧妙的比喻不仅使得文章主题更加鲜明突出,更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将父亲的言行举止、神态表情等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在平凡的故事中感受到了不平凡的力量。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吴万哲在作品的艺术手法创新与融合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他巧妙地运用了时空交错与闪回手法,将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世界。通过细节描写与心理刻画相结合的方式,他展现了人物内心的丰富与复杂,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此外,他还将质朴与诗意相结合的语言风格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由此可以看出,这部作品不仅成功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形象,更在艺术手法上展现出了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创新与融合的艺术追求,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文学样本,让我们看到了纪实文学在塑造人物形象、传递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作用。
七、文化背景的深度融入与精妙呈现

在作品的结尾部分,作者巧妙地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元素,使得整部作品的文化内涵更为深厚。通过对乡村生活场景的细腻入微的描绘,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乡村文化所独有的魅力与深厚的底蕴。诸如父亲在过年时节亲手书写春联、积极调解邻里间的矛盾纠纷等生动情节,不仅深刻体现了乡村社会所蕴含的和谐氛围与友善精神,更让读者在细细品味中深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无穷魅力。
与此同时,作者还以深情而细腻的笔触,对父亲患病直至离世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深刻的描写。这一部分的叙述,不仅真实反映了乡村地区医疗条件的相对落后以及生命尊严在某些情境下的缺失等现实问题,更在无形中加深了作品的时代感与现实意义。这种对文化背景的精妙融入与深刻呈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与层次,更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文化认知与更为深刻的人生感悟。
八、结语

吴万哲先生的《大山忆——我的父亲吴彦文》,无疑是一部情感深沉且充满磅礴力量的纪实文学佳作。在这部作品中,父亲吴彦文那既平凡又伟大的形象,在作者的细腻笔触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令人深感震撼与动容。字里行间,不仅流露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与崇高的敬意,更饱含着对那个艰苦岁月里所有基层干部无私奉献精神的由衷敬佩与高度颂扬。这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普通纪实文学作品的范畴,宛如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引领着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深切感受那个特定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间真情。
此作不仅深情地回顾了吴彦文先生一生的坎坷历程与卓越贡献,更是对那个时代背景下,无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农村基层干部的集体致敬与礼赞。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一部值得反复品读、深入研究的纪实文学精品。
2025年1月31日——2月2日

作者简介:曹权利,一个喜欢用文字和相机记录生活的凤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