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视角来品读《红楼梦》
孙连昌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可谓流波天下、影响深远,提起它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红楼梦》恐怕也是“一人一花一世界,千人千面千红楼”。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部文学巨著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个人喜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年龄阶段,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文学巨著,自问世以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研究者浩如烟海,读者更是不计其数。但里边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人物众多--多达数百人,就一般初读者来说,不要说读懂,就连人物关系一时半会也可能搞不明白。坦率地说,我曾三次阅读。
第一次是中学时。那是70年代末期,哥哥参军后留下一些小说,正上中学的我,突然对小说感起了兴趣。当时读了很多小说,对《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等看得津津有味,但对《红楼梦》只看了个热闹,懵懵懂懂、似懂非懂。第二次是80年代末,随着电视剧《红楼梦》热播再次找来读起。当时刚军校毕业,身处昂扬向上的火热军营生活,而贾府上下安富尊荣、荒淫享乐,他们一个个锦衣玉食,不思进取,没有担当,总感觉有点格格不入,所以读起来也是断断续续,算是一知半解。近期第三次细读。春节前后闲暇时间充裕,近两个月时间沉浸其中,仔细研读了《红楼梦》。研读过程中,查阅了红学专家的讲解资料,如刘心武的《妙品红楼梦》,还借助现代科技观看了一些相关视频,总算有所理解,并有了点自己的感受。
我们应如何来品读?依笔者的体会,除一定的文学素养,一定的社会阅历外,还须从历史的视角,只有这样,才能读懂和理解之。
《红楼梦》这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描绘了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封建贵族家庭贾府由盛走衰的过程,以前所未有的真实性,深刻而细致的描绘了这个望门家庭的末世景象,预示出封建社会日暮途穷的逻辑命运。
忆往昔,荣宁两府何其鼎盛,大观园何其繁华;看今朝,人去楼空,烟消云散,再无荣光,凄凄惨惨,甚至昔日繁闹的大观园,竟成了令人恐怖的鬼城!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百年豪族为何转瞬即衰?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失势、经济衰败、家族内斗、道德沦丧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贾府的衰落。其中,政治失势使贾府失去了外部的支撑,经济衰败让其失去了物质基础,家族内斗消耗了内部的凝聚力,道德沦丧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家族的根基。但依笔者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后继无人!
《红楼梦》里的贾府是赫赫扬扬的贵族豪门,贾府的荣华富贵虽有先辈的功绩奠基,但更多是依靠皇权的庇护和祖荫的延续。从宁荣二公创建以来,到贾宝玉这一代,已经是整整四代人了。此时的贾府,依然有爵位在身祖荫可傍。贾赦的一等将军,贾珍的三品威烈将军,都是承袭的官爵。此外,还出了贾敬这个参加科举考出来的进士。贾政靠着祖上的荫护,又喜欢读书,被皇上赏赐了个工部主事,后升了工部员外郎,算是“官三代”。
贾府为何没能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究其原因,主要是贾府上上下下,尤其是男人们没几个正儿八经成器的(毕竟在过去封建社会中,男人们才是家族兴旺的关键人物),试看贾府的男人们都是什么货色?通读《红楼梦》之后,自然想起贾宝玉的“女儿论”:偌大的贾府之中,女子大都是清爽通透、各具特点的,而男人们则基本上全都是平庸无能、贪淫好逸之辈。虽然他们身份不一,但都有一共性:“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表面上皆道貌岸然、亮丽光鲜,而内里却莫衷一是、蝇营狗苟、龌龊淫乱,是一群没有精神宗旨、没有灵魂信仰的浊腐躯壳。
自古道“成由勤俭败由奢”,如此骄奢淫逸、花天酒地、贪图享乐,如此挥霍无度、寅吃卯粮、坐吃山空,结果好景不长,短短几年后,嫁的嫁,死的死,抓的抓,昔日繁盛无比的贾府迅速衰败,最终花谢花落,“呼拉拉大厦将倾,昏沉沉末路已近”!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冷子兴作为冷眼旁观者,对贾府的情况可谓洞若观火,早就看出了贾府的败落趋势,因此他“点明了贾府现时萧条的光景和面临的危机,透露出这样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一部《红楼梦》,半部沧桑史。贾府的衰败,让我们看到了穷奢极欲之恶果,看到世事无常之冷酷。《红楼梦》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历程,折射出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虽然小说创作于清朝中期,但其反映的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也让我们联想到历史上朝代的兴衰变迁。
贾府的衰败悲剧,何尝又不是大清一朝的缩影?《红楼梦》里所言:“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这岂只是贾府大族衰败景象的生动写照,更宛如清王朝封建统治由盛而衰的真实再现哩!
遥想明末清初,面对气数已尽的大明王朝,大清一朝何其鼎盛和辉煌,八旗军队更是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从而顺利入主中原,进而创造了“康乾盛世”。按西方统计,当时中国经济总量据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然而,谁能想到这么一个被西方描述为GDP占世界1/3的东方大国,后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竟不堪一击,这是为什么?
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在所谓的“康乾盛世”,表面上盛极一时、风光无限,实则暗流涌动、危机四伏。由于长期浸淫于“歌舞升平”的虚假繁荣中,使统治者对朝政的每况愈下放松了警惕。到乾隆后期社会矛盾加剧,官吏贪污腐败,进入嘉庆、道光朝,衰败气象蔓延。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更为致命的是,在千年之大变局中,在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大潮面前,欧美等西方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竞相进入疯狂对外扩张时代,新思潮、新技术不断涌现,大炮、军舰等新武器也开始使用。但清政府却妄自尊大,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梦幻之中,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徘徊不前,导致其在科技、思想、制度等方面逐渐落后于西方,甚至堕落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惨境地,落后挨打、任人宰割、国破家亡成为中华民族最不堪回首的悲痛记忆。海默在《梦回古代·清朝》中说:“洋枪洋炮跑步而来,列强铁蹄踏碎美梦,大幕垂落,晚霞散尽,成了一个王朝无言的结局。”
此外,为什么历代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初创时朝气蓬勃、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但随着政权趋于稳定,统治者日渐骄奢淫逸、醉生梦死、荒怠朝政,最后政治腐败、腐朽没落、大厦轰然坍塌,所以都难以跳出兴盛-衰落-灭亡的周期率。
“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一家族、一朝代、一国家,其枯荣,其盛衰,概莫能外。
对于个人来说,贾府的兴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是晚清百年的民族之痛,更要铭刻心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不负使命,奋发图强,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躬身入局,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
孙连昌:历史学者,山东省和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协会会员,山东省杂文协会会员。先后入济南陆军学校、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和武汉通信指挥学院学习,在部队服役20年,曾在团和军区机关从事宣传、组织工作。对军事、历史、地理有浓厚兴趣,在职参加山东大学研究生班(历史专业)的学习。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先后在国家级和省市媒体发表各类文章数百篇。编著《中国历代兴(衰)亡之鉴》和《大国兴亡极简史》两书,各30多万字。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