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味桌间,家韵悠长
王友春
川南的冬天,不像北方有厚厚的雪,冰天雪地;也不像三亚长夏无冬,秋春紧接。如今的荣县,可谓四季分明,不过冬天还是有股干干的冷。但是只要回到家中,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餐桌前,周身便被暖烘烘的烟火气包裹。在我们农村,餐桌是家的核心,承载着代代相传的习俗与浓浓的温情。每至饭点,一家人围坐,长辈率先入座上位,那是岁月沉淀的敬重,如定海神针,稳住家的温暖气场。一张小小的桌面,承载着的远不止饭菜的香气,更是传承家族文化、凝聚亲情的温暖港湾。每一次围坐,都是一场饱含深意的仪式,承载着岁月沉淀的传统与情感。
小时候最期望的就是过年过节,每到逢年过节,孩子们欢天喜地,大人们笑容满面,晚辈们簇拥着长辈,稳稳地坐在上方的主位。那位置,宛如家族的核心,凝聚着岁月沉淀的智慧与威望。是家族威望与智慧的象征,承载着过往岁月的故事,是家中顶梁柱的专属。那时我家“最高领导”就是从小养大父亲的姑婆,还有一个人含辛茹苦养大母亲的外婆。每次都得两位长辈落坐后,我们才能依次坐下。儿时的我,对长辈的“专属领地”充满好奇,总是好奇地打量着这一切,满心疑惑为何长辈要坐那里。直到后来,听父亲讲述长辈们如何辛勤耕耘,从艰苦岁月中撑起一个家,我才明白,这一方座位,是对长者的敬重,也是传承,是家族延续的见证,像一座无形的灯塔,照亮晚辈前行的道路。
上菜了,一道道热辣鲜香的家常菜摆满桌面。麻辣鲜香的水煮鱼,红亮的油汤里,鲜嫩的鱼片若隐若现;喷香的宫保鸡丁,花生米的脆、鸡肉的嫩、辣椒的辣完美交融;麻婆豆腐色泽红亮,肉末与豆腐相拥,花椒的麻、辣椒的辣在舌尖跳跃;回锅肉肥瘦相间,油亮的肉片在蒜苗的衬托下,散发着诱人香气。就在我迫不及待准备大快朵颐时,母亲轻轻拍了下我的手:“吃饭要扶着碗,别把碗放那儿不管。”我委屈地嘟囔,母亲却耐心解释:“这是规矩,扶着碗,日子才稳稳当当,不把碗放桌上,是对食物的尊重。”年幼的我,起初常忘,碗在桌上晃悠,惹来长辈轻敲手背,疼虽一瞬,教诲却深植心间。这个动作成了我用餐时的习惯,也让我懂得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藏着对生活的敬意。
夹菜,我们都是世代用筷子,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也蕴含着阴阳和谐的哲学思想。使用时,一根主动为阳,一根从动为阴,两根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夹取食物,如同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筷子的长度一般在7寸6分左右,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提醒人们要节制欲望,保持适度与平衡,遵循中庸之道。筷子通常是两根为一双,体现了“合二为一”的观念,寓意着和谐、团结。
母亲从小就教导我:“夹菜时别在碗里乱搅,要夹就夹最上面的,挑挑拣拣没规矩。”我好奇追问,母亲笑着说:“这叫‘不翻江倒海’,吃饭得有规矩,不能乱了分寸。一家人吃饭,本就图个和乐,若在菜里翻找,像在寻宝,旁人看了心里添堵。”原来,这小小的举动,蕴含着我们对秩序的坚守,对生活有条不紊的追求。
用餐过程中,嘴里有食物时不说话,吃东西不叭叽嘴,这是基本礼仪。还有诸多禁忌,比如:不能敲碗,老人们说,敲碗像乞丐讨饭,不吉利;吃饭别重碗,碗碗相叠似把好运压没了,不吉利;筷子绝不能立插在碗中,那模样像给逝者上香,是大忌。也不能用筷子指人,那是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这些看似迷信的说法,实则是长辈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他们希望一家人远离困苦,平安顺遂。
在餐桌文化里,每一条规矩都不是束缚,而是爱的传递。既有对长辈的尊崇,也有对生活的敬畏。这些看似琐碎的规矩,没有大道理的说教,却在日常点滴中,教会我尊重、谦逊与体谅。是这些习俗,像细密的丝线,织就家的温暖锦缎,是家族传承的纽带,将一代又一代人紧紧相连。
如今,每一次回到老家,坐在那张熟悉的餐桌前,我都能感受到传统的力量。它不只是吃饭的规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家的眷恋,一种流淌在血脉里的家族情怀。我会自觉遵循这些规矩,传承这份烟火温情,让家的味道,在每一次用餐中延续 。
作者简介
姓名:王友春,笔名:镜国王子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6年2月
自贡镜国眼镜有限公司创始人
四川省小小说协会会员
荣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荣县农民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乡村作家会员
荣县新联会梧桐分会副会长
荣县科普志愿者协会会员
作品散见多个纸刊与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