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医疗界的一股清流……
作者:芳扬(四川雅安)
“道”高为师,“德”高为范!
2024年12月16日,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时代新风新貌,引领人们崇尚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社会氛围。中央宣传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主办单位经严格审查评选公示,川西雅安二郎山下天全县中医院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年逾八旬至今依旧退而不休的陈怀炯老中医医生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殊荣。
1959年,年仅15岁的陈怀炯医生成为天全祖传陈氏骨科门诊所第三代传人,继承以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佐以外敷中药治疗骨伤等祖传独门医术为大家解除病痛。更重要的是数十年来,一直坚持药费非常低廉便宜利民,给诊治的病人从不分贫富贵贱、职位高低。除外地病人可以优先就诊外,还经常免除困难患者的医治费用……从清朝乾隆年间算起,陈氏家族在天全行医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从陈家当年的家庭骨科诊所,到现在无偿捐献给国家,扩建占地80余亩的政府非营利性“二级甲等”四川省十佳中医医院,和四川省重点骨伤专科医院,都饱含离不开大先生一生呕心沥血辛苦付出。直到现在,医院依旧保持低廉的药费,挂号费也只是从原来的0.5元,因智能化收费成本提高涨到1元,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大医精诚,淡泊名利。大先生数十载如一日地重复着上班治病救人,下班回家回归家庭的简单生活。业余除了醉心的绘画、书法爱好,从不参与打牌或喝酒之类的娱乐活动。不了解陈怀炯医生的人或许不相信,大名鼎鼎的大先生,陪他出行大半生的却只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他创立扩建的新中医院搬迁到天全向阳大道后,在大家劝说下,陈医生才换了一辆助力电瓶车……因为给病人治病的医药费非常低廉,陈医生又拒绝收受病人感谢的钱物,许多藏族同胞在康复出院后,又专程返回到天全县中医院,在医院的水池中放生成群的红鲤鱼,以藏传佛教的方式为他祈祷祝福。所以在中医院住院部的的池塘里,因此有许多许多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金鱼。有的藏族同胞甚至对“大先生”十分迷信,他们说:“陈院长技术好,骨伤没有他治不好的,他是济世活佛,我们就相信他……”
著名已故军旅作家,《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魏巍老师昔年来到革命老区天全县考察红军遗址时,不幸脚部受伤骨折。痛楚难消的作家魏巍老师被我们当地县领导委托给陈怀炯医生医治。陈医生就是用传统中医的诊断方式,凭借手感准确地判断出伤情,并及时用祖传医术为巍巍老师进行了治疗处理。短短十天后,魏巍老师便能下地走路。回到北京后复查的X光片,证明了陈怀炯的判断和治疗精准无误。这让这位来自北京的大作家叹服不已,此后便一直与陈怀炯医生保持书信联系 ,并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一书出版后,还特意题名赠书大先生陈怀炯医生表示感谢。成为一段文坛佳话……
老中医大先生陈怀炯医生是医疗界的一股清流,是人世间的一束亮光!天全县中医院的医务工作者者李存刚医生说,作家陈果老师一直想写一本有关大先生陈怀炯医生的书,前后做了五六年的工作,并把大先生陈怀炯医生身边的同事、朋友、亲属都搬动了,都被他拒绝不答应。曾有央视记者前来采访,到了天全县中医院,也是被他“撵”了回去……慈悲、本真、低调如此者,如今全世界估计也没有几个了。
大先生一生就是这样:视名利为外物,毕生一生一心专注自已追求的传统中医骨伤治疗医术。
三十年多前,金雅春老师曾在《中国中医药报》行业中时,也曾到川西雅安市二郎山下的天全县中医院去采访,大先生陈怀炯医生对金雅春老师说:你写天全中医院可以,但别写我!我也只是在尽医责,只要医院发展好了,能更好服务老百姓就行……后来金雅春老师的稿子刊发了,别人拿给他看时,大先生陈怀炯医生只是看了一眼笑了笑,转身又忙着去诊疗室给患者病人疗伤。转眼很多年过去了,世事变换,大先生却一如既往的初心依旧……每每念及往事,金雅春老师总是感概万千。老中医陈怀炯医生不仅是雅安二郎山下老百姓们的福星使者,也是川西万千藏汉彝同胞心中最敬重的“活菩萨”。
清风雅雨润万物,济世大爱暖人心。大先生,深深祈愿祝福您身体安康,好人一生平安!
2024年12月16日
人物介绍:陈怀炯,男,汉族,1944年10月出生,祖传陈氏中医骨科第三代传人,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中医医院原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者。因其一直用超低廉疗效显著的祖传独门骨伤诊疗手法和中药服务百姓大众,并把祖传中医药秘方、私人医院无偿捐献给了国家,被当地老百姓和川西汉藏彝同胞亲切尊称为“大先生”。
先后被政府部门被表彰评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四川省建国以来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第三届四川省道德模范等殊荣,并荣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其中医世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作者简介:杨芳兵,笔名芳扬,网名天涯流云、香山布衣。川西雅安市二郎山下天全县七零后农民工。偶有习作散见于《四川日报》、《文艺生活》、《青衣江》、台湾《人间福报》和《方志四川》等省内外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并获省市级征文赛二三等奖。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雅安市作协会员、四川省百名农民工特约通讯员,和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及无偿献血志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