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大秧歌(散文)
王成友
清晨,一阵锣鼓唢呐的喧嚣把我从沉睡中拉起,走到窗前向外望去,广场上一群身着大红大紫的大妈们,在高音频下舞动起来。由于昨天赶了一天的路,本打算放假回家放松一下,睡个懒觉,可还是失算了,时钟刚过八点就不得不爬起了床。
洗漱完后回到客厅,发现茶几杯子下面压着一张纸条,随手拿了起来,字条是母亲留下的,字迹潦草地写着:儿子,饭菜做好了,都放在厨房的桌子上,你自己吃吧,我去扭秧歌去了。
“宁舍一顿饭,也不舍二人转。”东北的二人转以前是最火的,在人们心中也有一定的地位,现在随着各种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渐渐地退居二线,大秧歌这种不受年纪、表演能力、性别的约束,近几年却越来越火。一群人在几个懂音乐会打鼓吹唢呐人的组织下,一手拿着扇子,一手拿着丝帕,就可以踩着鼓点扭起来。有艺术细胞的人,还可以排练出花样穿插其中,以增强大秧歌的欣赏性和艺术性。
说起大秧歌的来历,众说纷纭。一是说,它最早诞生于清朝康熙年间,最初是由流放到塞北的艺人、文士,将内地的戏曲歌舞带到了东北,到了乾隆、嘉庆时期,这种歌舞活动与东北人们的热情、浪漫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其稳、梗、翘风格的秧歌舞。特别是那锣、鼓、擦、唢呐等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令人心驰神往,久久不能忘怀。(参阅方燕的《东北大秧歌的来历》)
也有人说是古代人民为了祈福风调雨顺的祭祀歌和人民生活民歌、杂技相结合的一种民间歌舞。
尽管网上对大秧歌的起源说法不一,但我更倾向于方燕老师的说法,因为在东北最早生活的少数民族,大都以打猎为主,从事农耕的并不多,人们文化生化也比较单一,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活动,只是到了清朝时期才在这里设立番属,县衙,人们才开始定居生活,各种活动才逐渐的增多。
不管东北大秧歌的起源如何,它在东北人的心目中却是根深蒂固,只要是东北人一提起东北大秧歌,没人不知道的。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平时是见不到大秧歌的,只有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不像现在每天在广场上都能看到,究其原因,一是那时的人们生活水平低,文化意识淡薄,二是平时人们都忙于田间劳作,根本就没有时间排练。每到过完春节,就盼着大秧歌,农村的春节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活动,大秧歌可以说是一年最新鲜的事,只要听说哪里有大秧歌,十里八村的都能去看,近的就走着去,远的就赶车,坐爬犁去,那份热情不亚于农村谁家办喜事。
后来便于大家观看,政府有意识的引导,到乡镇上扭,还要订上日期,这样一来观看的人们就集中起来,一般是从正月的初一到正月十五,这一段时间是最热闹的,也是我们最开心的。届时各地秧歌队都穿戴好带有自己特色的服饰,一早在组织人的带领下,乘坐几辆大马车从村屯来到乡镇,找好地点,开始做好演出前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后,便从街道的这头向着那头进发,一路锣鼓喧天,唢呐声声,舞者头戴制作的鲜花和羽毛头饰,身穿花裙,踩着大秧歌特有鼓点,身体左右摇摆,挥舞手中的扇子和丝帕,上下翻飞,引来无数群众驻足观看。有时一天能遇上好几只队伍,只要各个队相遇,他们便都使出各自的十八武艺,各显神通,那时才叫个精彩。锣鼓声,唢呐声,一浪高过一浪,互不相让各队的队员们在亢进的鼓乐声中,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比平时发挥出十二分的努力,只见右手的扇子,似彩蝶沿花飞绕,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左手的丝帕如彩带飘悬,蛇形龙影,飘若散花。远远望去,如彩浪起伏,似花瀑飞坠,叫人目不暇接。而队伍后面的小丑,更叫你捧腹大笑不止。
上蹿下跳,活波可爱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猪八戒;如花似玉的潘金莲和矮小如缸的武大郎;勤劳朴实头戴狗皮帽的老农,手拿长杆烟袋,臂挎小筐的老妇,无不都形象逼真,维俏维妙,加之他们搞笑的动作,都会叫人引俊不止,再好一点的秧歌队队伍后面,不仅有小丑,还有跑旱船,舞狮子,更是叫人追着观看,报好声络绎不绝。而每到这个时候都是我们最开心的,有时候一兴起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蹦蹦跳跳地挥舞着两只手,踩着鼓点有模有样的学着。
家乡大秧歌可能是受辽南大秧歌的影响,也曾经搞起来了高跷,不仅在原来地蹦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花样,高跷穿在他们脚上,看似平稳,高高在上,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实则不易,如果你没有穿过,头一次穿,我敢保证你一定得摔跤,没有几次练习是不行的。他们当中“武艺”高强的,不仅单脚可以站立,还能翻跟头,做一些花样动作,而且高跷的高度也是一年比一年高,从最初的0.30米升高到了1.50米,再穿上大长裙子,走起路来晃晃悠悠,一步就能迈出两米多,要是不看脸,犹如惊怵剧里的鬼魂一般。
随着村屯的秧歌不断扩大,政府的文化部门,在农闲的时候都要组织大秧歌比赛,在学校操场。几十只秧歌队一起竞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获奖的队伍还要颁发奖状和奖品,还有机会参加乡镇盛大节日开幕式文化表演。虽然奖品不是很贵重,但是那份荣誉却一直在老一辈人心中珍藏。
那时候的大秧歌服饰和头饰都比较单一,都是自己把自己平时不舍得穿得大红大紫衣服拿出来穿上,也有的是借亲戚邻居的,好在人们不关心这些,只关心谁扭得好谁扭得浪,每次看完大秧歌回到家中,免不了在茶余饭后评论一番,那只队伍扭得好,那只队伍扭得浪,那个小丑演得好,那个最逗人等。后来随着电视机等电子产品走进百姓家中,家乡的大秧歌被冷落一段时间。过年过节时不时地有大秧歌演出,规模上也很小,十几个人而已,较之前几十人相比,逊色得多,观看的人也寥寥无几。
也许是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了,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现在的人们除了跳广场舞,又把过去的大秧歌捡了起来。而且无论是从装备上,还是从服饰上,都向着专业化发展。装备上已改以前靠人打鼓吹唢呐,现在全部用上了电子音箱,扩音器,高音喇叭;服饰也都统一着装,头饰也都接近舞台化,宫廷化。
家乡大秧歌,虽时隔多年没有看到,但每次听到那熟悉的锣鼓声,唢呐声,就有一种对家乡的眷恋,就有一种回到家乡的感觉!
作者简介
王成友,榆树作家协会会员,长春新诗学会会员,榆树摄影家协会会员,有部分作品散见于《齐鲁文学》,《家乡》《诗刊》电子版,《榆树作家》 《中国诗歌网》网络平台及《芙蓉国文汇》《榆树人》等并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