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届云蒙文化论坛·作品点评】
宇鹏为啥这样火
——由《乡村教育,路在脚下》说开去
文/云蒙山人
由陕西益路人公益服务中心牵头,洛南爱故乡文学小组协办的“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第三届云蒙文化论坛”参会嘉宾征集活动开启不久,王宇鹏先生的应征作品《乡村教育,路在脚下》就引发了轰动。
这篇刊发于《云蒙文化研究》2025年1月26日的千字短文,在短短几天里就创造了点赞139人次、转发49人次、收藏111人次,评论121人次(数据截止2月3日早8时)的记录,不能不令人思考一个问题:宇鹏为啥这样火?
宇鹏的火,在于以一贯之的创作激情。
近几年来,王宇鹏作为《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麒鳞读书会副会长,《大家风范》杂志编委副主任,的的确确以大格局、大境界、大眼光、大胸怀、大手笔创作出一系列气象宏阔的大散文,并屡屡斩获国家级大奖。与此同时,他根植故土,深思力行,创作出“老街”系列小说,出版了长篇小说《稻湾记忆(上)》。他的文艺评论深入剖析古今中外大家的人文情怀,关注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可以这么说,“宇鹏创作”本身就是一个保质保量保人气的“标签”。
宇鹏的火,在于始终如一的教育深情。
《乡村教育,路在脚下》一开篇,他就充满深情地写道:“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灵魂对灵魂的呼唤。”随之,他揭示乡村教育的困境,剖析“夹角之困的进退维谷”;坦陈当下教育的乱象,呼吁“突破无法无天的教育窠臼”;得出“乡村教育、路在脚下”的明确论断。通观全文,叙事让人佩服,说理让人信服,结论让人折服。“要倡导构建民主宽松的育人环境,将教育主体权和教育人格权还给教师”,确是抓住了乡村教育或者说整个教育的“牛鼻子”,以如炬目光洞察时代走问,指明发展道路。
宇鹏的火,在于一鼓作气的求索热情。
完成应征作品投稿并得到发布后,王宇鹏先生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持续不断地补充、总结、提高、完善。他本人就是自己作品的积极留评者之一,先后就“人生的三次转折、木桶理论是否正确、教育家精神、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生命的多重境界”等与本文和本次征稿相关的话题旁征博引、畅谈心得。“从内心发出的,必将到达内心深处”。读者曹晓波、张轩玮、郑雪、穆桂荣、赵秀环等纷纷响应、就宇鹏先生的文章和留言发表见解。我们可以不夸张地说, 如果按照时间轴整理这篇征文的留言,就是一届水平高、时间长、互动多、观点新的“乡村教育论坛”,已经涉及国家、社会、家庭、学校、教师、评价、篇理等层面,堪称当代教育的“百家讲谈”。这一奇迹的诞生,离不开宇鹏先生本人的热情推动。
宇鹏的火,在于一针见血的非凡灼见。且不说他的文章行云流水、妙语连珠,单是后期跟进的留言评论就是金句大全。“卧久者行必远,伏久者飞必高,虎伏平阳听风笑,龙卧浅滩等海潮”是一种气度;“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颗心撼动另一个灵魂,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是一种远见;“胸有大势,破界跨圈,而非拘于一隅,盲人摸象,才能创作出引领人们前行的力作”是一份妙得;“能力的背后是能量,能量的背后是德行,德行的背后是利他”是一种感悟;“教师的尊严不能被表格压垮!教育的底线不能被举报撕碎!孩子的未来不能被形式主义埋葬!”是一种疾呼……可以说,正是文章发布后众多的互动,引发了作者与读者的共鸣,让征文的意义得以凸显,让论坛的价值得以升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云蒙文化论坛因此荣幸!
一篇文章,提升了平台的品位;一场互动,拉动了论坛的神经;一位大家,引发了公众的共情;一次遇见,预约了文友的重逢。我与宇鹏,才说再见又盼再见;我与教育,满身伤痕不改初衷。
宇鹏为什么这样火?亲爱的读者朋友,尊敬的各位文友,请您也来说一说。
(2025.02.03,于云蒙山居)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陕西商洛,自称云蒙山人。普通从业者,文学爱好者。有作品散见于纸媒和网刊。联系电话:13991446206(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