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习俗小议(散文)
毋东汉
我是1943年生人,经历了抗战、解放、土改、互助合作、公社化、大跃进,社教、文革、改革开放至今。每遇春节,拜年的习俗印象颇深。
从我记事起,每逢大年初一早晨,刚开街门,就有本家本戶的人到屋来,啥话不说,也无须带礼品,先给家神跪倒,然后高声叫着对长辈的称谓,叫一个,应一声,磕一个头。我不懂,这就叫拜年。
第二天,是母亲去我舅家的拜年的日子,我随母亲同往。早年只是跟着玩,后来就有了提篮任务,再后来,路过的村有狗,我挡狗护母,兼负保卫工作。我舅家是个中等户,有大舅、二舅,是亲复辈;亲舅只一位。我母亲和我走进门,放下礼品或被接过篮子,母亲就拉着我跪倒在神桌前,朝着神轴画像叩拜。画像是上下五排爷爷奶奶,清代人装束,男的全是红缨大帽。
母亲叫一声爷奶称谓,磕一个头,我也跟看磕,姿势动作逐步合格。这就叫拜年。
我结婚后,每年正月初二,我和妻走进岳父家门,放下礼物,我就去神桌前,先点一根香,摇灭焰,插入香炉,后退一步,作揖,跪地三叩,起立,作揖,然后入席或闲聊。妻另磕头。这就叫拜年。
这一历史时期,贺年片兴盛多年,我每年都有寄贺年片的冲动和收贺年片的喜悦。当班主任时,学生送来许多贺年片,老师们把贺年片贴在办公桌前的墙上,比吃肉喝酒还陶醉。搞笑的是美术老师教学生画贺年片,学生画好后都送给了班主任,美朮老师情何以堪?这,也算拜年呀!
我拜年的动作,随着耄耋之年的境况越来越缺失。年轻人把拜年视为看望老人。没有老人的,只剩下欢乐聚餐,和过古会无异。须知拜年就是跪拜祖先和长辈,取消了这一环节,也就失去了拜年的意义。
拜年的同时,长辈给幼辈发压岁钱,增加了欢乐气氛和年味。
拜年如果不拜祖先,以如今的生活条件,主人的饭菜可能没有客人在家吃得可口,客人的礼品也可能对主人无大作用,压岁钱也可以发红包,问候可以发微信。拜年何用?不拜也罢!“拜年”,岂不是名存实亡?
话又说回来,拜年能增加亲人之间凝聚力,向心性。人拜神,增加神的磁场,即所谓“诚则灵”。神得到尊敬,保佑人心想事成。例如,在韶山广场祭拜伟人的那么多人,说明他们志同道合,信仰一致。同理,跪拜祖先,同家族、血缘的人增强了团结,意义深远。这就是拜年的深意。
2023-1-21-于樵仙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