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过大年
(钦定词谱苏轼体·《词林正韵》八部)
文/周科云
爆竹惊空,桃符竞曜,瑞霭轻缭。望城乡溢彩,华灯织锦;黎元共庆,逸趣如潮。庙会熙攘,焚香膜拜,一念虔诚善德昭。欢娱处,见龙骧狮舞,笑语冲霄。
新春盛景多娇,亲朋聚、温馨逐浪高。忆昔时拼搏,激情似火;今朝筑梦,喜上眉梢。赤帜增辉,山河焕绮,文脉赓承意气豪。祈蛇岁,盼九州康泰,福祉长韶。
注: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6。
2024年12月4日,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史渊源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时间
按照农历,春节通常在正月初一,但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人们就逐渐进入过年的氛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
传统习俗
- 节前准备:有扫尘、购置年货、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为节日营造喜庆氛围。
- 除夕:全家团聚吃年夜饭,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然后守岁,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 初一到初六:人们穿新衣,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祝福,之后人们互相走亲访友,互道“新年好”等祝福话语,还会有舞龙、舞狮、逛庙会等活动。
- 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为春节画上圆满句号。
文化意义
春节是中华民族团圆的节日,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亲情的眷恋。同时,春节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以上图片及有关资料均引自网络平台。谨此说明并感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