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人物纪实文章采写的故事
——兼谈普通人物采写纪实文章的意义和作用
●文/吴万哲(陕西宝鸡)
来源公众号:西府新传奇
这些年,我写了一些普通人物的纪实文章,不断有人问我“你写这些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我一生教过书、从过政、搞过企业政工、办过杂志,工作43年往往单位写公文,在家写爱好,一生都与文字拌砖头。过去喜爱一些虚头巴脑的虚构文字,老了却更喜起了纪实,原因虚构的故事再精彩也比不过生活中的多姿多彩。回想起来,断断续续,大约写过数百位各行各业普通人物和一些企业的传记纪实和书籍,出版了《西府奇人》《乡魂》等,主编了一些纪实著作,也有一些篇章被收入各种集子,还有如《西安海纳崛起之谜》《拯救乳房——宝鸡抗癌女纪实》《兵心依旧》《秦岭一家人》等书稿未出版,还帮助一些老干部策划、作序、编辑、代笔撰写了一些回忆录、家史等纪实文字。
专家学者给予较高评价。深圳著名作家、教授祁念曾先生曾在《宝鸡日报》撰文称:“《感情真挚的西府佳作》”,文中说“这类文章看起来简单,实际要写好不容易。看了你的《西府奇人》,感觉在宝鸡写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的代表人物,就是你吴万哲。因为我们相距很远,我这不是吹捧你,而是真心这样认为的。”宝鸡电台原副台长、总编辑雷明德先生评价“西府奇人”是“宝鸡文化新现象”。西安著名作家韩星海先生在报刊发表文章,评论《一生书写颂家园》《宝鸡出了个司马迁》。西安作家杨凤生先生撰文称“书写奇人的奇人”。
我想通过我所经历过的一些事例,聊聊普通人物采写纪实文章的意义和作用。
一、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人物纪实对文化历史传承、社会发展意义作用重大
人物纪实,也称人物传记,是通过对一个人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的系统描述、介绍,“记录人物思想,传播人格精神”的一种作品形式。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家庭家族精神文化传承,留住根脉、启迪将来,激励、感召、教育后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以为,在现代社会中,树碑立传的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古老的碑文和石刻,而是更多地体现在纪实文字等方面。凡人简单着多姿,岁月真诚着光芒。“千年的文字会说话。”将前辈的人生经历和人物故事写成人物纪实,不仅是对历史的敬仰,更是一种对未来的责任,会化作宝贵的“文化资源”,对丰富家庭文化建设,激励和警醒后世起到积极作用。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品性,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一个家族有一个家族的文化传承,这些都深刻决定着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深刻体现着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成员“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求索与回答。讲好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和家庭的纪念,更是对社会和文化的一种贡献,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会给后世以巨大力量,启发后辈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
还有重要的“人生互鉴”意义。人之一生都是“从彼此文化中寻求更多智慧、汲取更多营养”而生存和发展的。农村人句“种地看界畔、生活看邻里”的俚语,文明因交流而多彩,人生因互鉴而丰富。人物纪实能起到重要的互鉴、交流作用和意义。
如果以上所说都是些空话大话的话,我就俗一把,说点最最具体的意义和作用。
二、文化化人,文化自信:提升形象,促进自我,感恩发展意义作用重大
40年前,我在麟游县城教书,一个30多岁的干部提了一瓶罐头、一包点心,跑了几十里山路来找我,要我写一篇记述他妻子事迹的文章。他和妻子非常恩爱,谁料其却英年早逝,四五年过去他还沉浸在痛苦中走不出,他要以这种方式纪念爱妻。我为他的精神感动,写了篇《永远的丰碑》,发在当时的《宝鸡教育报》,他将报纸拿到爱妻坟头声泪俱下诵读并焚烧,这才了却心愿,开始了新的感情生活。
县中有个教师,没当过领导,也没评过啥先进,但书却教得很好,我写了他一篇《讲坛痴人》的文章,在报上发表,不久即被南方某城市当作人才挖走,现在成了一个省的教育专家。
朋友说一个干部的画儿画得很好,让我写篇文章宣传一下,稿子写好了,干部却说不发了,不久单位评职称要他的业务总结,他干急写不出便将我的稿子打印塞进去,按说这样的文章与其要求相差甚远,谁料却倍受评委喜爱,一次通过评了高级。
2017年我任了市上一个文学社团的头儿,请老主席给会员讲课,有人一百度没有他的信息,便不大安心听课。台上老先生讲得眉飞色舞,动情处泪流满面,台下却嘤嗡不断。事后我写了篇老主席的纪实《她在万花从中笑》发表,此后人们说到他,网上一拨拉看到这篇文章,直说他厉害。
我从这些事情中看到了纪实文字的力量,便有了“西府奇人”、《乡魂》等系列文字。网上有句话:“哥就是个传说”。细想想这句话真经典,人之一生虽然漫长几十个春秋,但能留下来的无非那么几件小事,如能用文字记录下来,必令后辈儿孙敬仰万分。
1、老年人:总结人生,传承家庭文化
对老年人而言,小里说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对社会是个交待,对后代是个念想。大里说,通过一生人生史、创业史、奋斗史的记述,是一种家庭家族精神、文化的传承。俚语云:“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是说如果老一辈人不给后一代讲他们那一代的历史,后代社会难以借鉴先人的智慧和教育而失败。文化就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总结,一代又一代传承而形成的经验结晶,这个过程就是“以文化人”“以德教化”。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家庭家族可以没落,但只要优秀的家风、精神、文化得以传承,便有翻身、兴旺、发达的机会,而如果这些消失,怕就无可救药,这怕也就是“富不过三代”的根本原因吧。
清代重臣曾国藩去世时只给家中留下2万元,但却留下一部价值连城的《曾国藩家书》,后世曾氏子孙成名成家者200多人。贾村塬上杜家凹、广福、钟楼寺、陵厚等村子只所以名人辈出,出的领导干部、大学教授、大校军人多,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重视文化,更重视家庭家族精神传承。前不久,陵厚一位在外当兵45年的大校找到我说,收不收进书中无所谓,一定要将自己一生记录一下,给社会和后代留点东西,要不自己一生都干了些什么根本没人知道。
对一些身体尚好的老年人来说,通过这些文章,可让社会了解自己,创造一个发挥余热的机会。我曾写过一个刚退休的老局长,他开始也顾虑重重,担心人骂,后来却让写了,他随手发到朋友圈,没想被国家部委领导看到,发现他是个人才,便聘为部里专家,经常协助部里天南海北去评审项目,检查、督查工作。前些年秦岭整治,市长提出要写本关于秦岭的书,大家都说好,可书谁来写却成了难题,有人突然说他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有个某某某很利害,保证能弄这事,市长便当下命秘书请来面谈。老局长果然不负厚望,几年时间完成了一部几十万字的宝鸡秦岭的著作。许多刚退休老人通过这种形式让社会了解自己,找到了用武之地。
2、中年人:促进自己,教育子女
人到中年,急需对自己半生进行总结,对促进事业发展,自我加油,大有益处。此外还能鼓励儿女励志进取,业有所成。
一个老同学告诉我,儿子上中学后很叛逆,他批评他,儿子却说:“你经常教训我要奋斗,可我咋看到你整天打牌、吃喝玩乐,你咋不奋斗?”一句话竟然把父亲问住了。回想起来,也真是的,父母奋斗时儿女还未出生或很小,父母到了享受人生时孩子才长大,可他们眼中只看到享受中的父母,而根本不知奋斗时的父母,这就需要对自己人生真实记录的文字,让儿女感受自己一生的辛苦与不易,会对儿女起到其他教育方式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县级领导,小儿子大学毕业,却不好好工作,还乱花钱,很令父母头疼,花几万元请北京教育专家辅导,也收效甚微。朋友介绍我写了一篇他的文章,发给儿子看了,儿子突然哭了。在他心中一直认为父亲是很风光的,没想青少年时代却这般的不易。从此他像变了一个人,年底对父亲说:“你和我妈对我操碎了心,今年过年我要给你们一些钱”。父亲不认识似的望着儿子说:“你不给我们钱了,给你爷你婆给点”。儿子又说:“我怕还要给我姐给点,听说她没少哄我。”父亲更高兴。儿子又问:“你看给多少合适?”父亲说:“给多少都行,只要有这个心就成。”领导请我喝酒发红包,说“没想一篇文章的威力这么大”!
3、青年人:展露才华、趁年轻发展
许多青年人总爱拿“低调”说事,其实做这事和低调是两个概念,做人做事要低调,但在个人形象展示中却一定要有积极态度。“酒好也怕巷子深”“坐等伯乐”时代已经结束,你不推介自己,即便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人们不知道不了解,要想发展也是艰难的。
多年前某县有个乡镇小学教师工作出色,有人写了他一篇几百字的报道,市局局长看到,当下跑到学校直接挖到了市局。人都知道现在调动工作难,许多大学生、研究生考上了公务员,却窝在山沟沟出不来,对象也找不到,但有个山区的大学生公务员,上班不到二年便被直接调到市级机关。原来他爱写文章,短短时间在全国性报纸发了6篇短文,好事者写了一篇报道,领导看到便破例调动了。现在是人才泛滥时代,即便有了“大研博”的桂冠,不能让社会全面深刻了解,升迁也会无望。
麟游有个农家小伙打工干销售,朋友让我写写他,他开始不大情愿,认为自己学历不高,职业也不好,钱也没挣下,没啥可写的。后来他反复问我,像他这种情况能写不?我坚定地回答能写!并说:总书记早说过了,中国梦时代是个人人出彩的时代,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的,只要挖掘出来,再用巧妙的方式表达,一定会起到应有作用的。稿子发表,好评不断。不几年被外省一家大公司相中,招聘担任企业中层,月薪2.5万元,年入30万,这对农村人是不可想象的事。他后来告诉我,如果不是你的文章,在大学生、研究生满大街的情况下,谁会看重他啊?
有个女孩上大学时就复习报考公务员,当毕业季别人急着找工作,她却早已被录取,单位催着她上班。我便写了篇《寒门飞出金凤凰》的纪实,不仅对其形象产生良好影响,还带来其他效应。妹妹中职毕业,在一般人看来根本不敢奢望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可她却将我写姐姐的文章贴在家中书桌旁激励自己苦读,发誓要向姐姐学习“一定考上”。结果奋斗2年,考中事业单位,梦想成真。
对青年人而言,采写一篇精彩的纪实文章,实际就是打造了自己行走社会的“创世名片”,如孔雀开屏般向社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才华,尔后会有更加精彩的人生。热血青年正是敢作敢为的时候,可许多人却有顾虑,怕写了被人笑话,实际是缺乏自信心的一种表现。
4、农民朋友:提升形象、助推人生和事业
(为老干部代写、策划、编辑、作序的部分回忆纪实著作)
凤翔区有个耄耋老农,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蜗居农村,默默无闻几十年,朋友推荐我写了一篇《黄土地上写辉煌的抗美援朝老兵》,刊发后反响较大,区、镇领导知晓后亲自慰问,爱心人士组团看望,还请他出席一些会议,做爱国主义报告。老人去世后各级领导送行,尽享人生荣耀。
千阳有个中年农民,一生做了许多事,但却败多成少,很想宣传一下,造些影响。朋友介绍找到了我,我采访几次,也感觉事迹有些平,经过苦思冥想,我将重点放在他的精神挖掘上,以《躬耕垄亩的乡村哲人》为题,对他一生的闪光点进行了讲述。文章发表,引起强烈反响,并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杨凌生态农业促进会将他聘为副会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协会、千阳县老科协吸收为会员,陕西光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聘为区域领导人,还被评为农艺师职称,经常为各村镇讲授有机农业作务技术,同时结识了全国数以千计志趣相投的网友,日处理各类信息50多条,相互促进提高。他一下成了千阳名人。
5、实业人士:展示实力、利于事业
(西安著名作家韩星海先生《教师报》评论文章)
我为一位起名工作人士写过一篇《躬耕起名园地30年的周易大师》,事后我问他:“文章写后对你有没有帮助?”他说:“帮助太大了!过去10个人咨询能成两三个就不错了,现在10人咨询起码能成七八个。”他告诉我,每当有人咨询,他将那文章发过去,说你对我先了解一下再说!过不一会儿对方便打来电话洽谈,价也不磨了,一个子儿不少的发来红包,只求他快办事。
给一个打机井的老板写了篇《为贫困山区农民找水打井的“水神”》的长篇纪实文章,开始他并不重视,后来在谈生意时客户不断问这问那,他被问烦了便说:“你问的这些有个作家写我的文章中都有,发给你一看就知道了。”他将文章发过去,不一会对方便说要来和他详谈。此后他每遇生意,先将文章发过去,接下来的洽谈大多能成功。有一年他从网上看到西北某省区要打200眼机井,面向全国招标,他去报名并将那篇文章发给主管领导,说:“我是外地来的,这里有个文章,你先了解一下我。”过了没多久便中标,本是面向全国招标的,他却独中80多眼!原来领导看了那篇文章,赞叹说:“这人这么神的,就多给他一些吧。”他在大西北一干就是几年,银子赚得“哗哗”。
原因在于,现在人做法什么事都想将对方的事业、人品、技术等了解得深透些,可即便双方坐在一起吃饭喝酒了,也没机会、不可能有非常细致、全面、深入的了解(有时父子相处一生,也可以做不到),而写成文章就不一样了,对方一有时间会慢慢品读、揣摸,对你的情况了解多了,合作就容易成功。
还有一个作用,实业界人士都说现在不诚信的人多,往往出现“生意好做,伙计难搁”现象,与人交往、谈生意、谈合作最怕上当受骗,有了这么一篇第三方写就的纪实文章,对方一看,就对你家世、性格、为人、处事了如指掌,达到了“未见其面、如见其人”的效果,谈事业、谈合作往往能一下子接触实质。否则,等事谈得差不多了,这才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对方的为人,遇到相好的朋友,会说“那人嫽得很,你和他合作没麻达”;遇到不对付的人,会说“那个人……呵呵……”,心中便打扑腾,该成的生意也会黄!那些敢于让采写如此坦诚纪实文章的人,一般都是厚道、真诚、光明磊落的人,交往起来让人踏实。
6、最俗气的作用:意外来临时最好的纪念
闲时收拾忙时用,这类文章还有一个好处,可作为一个人百年之后的备用。一次“西府奇人”聚会,有个老领导开玩笑说:“老吴你给咱把悼词写下了啊!写这个就是好,趁现在还在,看了哈哈一笑,知道咱一生还干了一些事,一高兴多活几年,多看看日新月异的社会。如果眼一闭,躺在那儿,悼词写得再好,顶啥用?”
前几年写《乡魂1》时,一个86岁老人去世,村上要给写悼词,干急找不到素材,突然有人说到《乡魂》,那时书还没出版,人们找到我,问我采访过老爷子没有,能否提供些素材。那个老人我采访过,便亲自捉刀给写了悼词和答谢词。追悼会我也参加了,讲到老人一生不同阶段为国家、为村集体、为村人、为子女所做的好事,听得村人感叹唏嘘,听得孝子失声痛哭。
相反,有个老板,镇上推荐让写,可多次联系本人和儿子均遭拒,谁料书出版不到3月人突然去世,村上给写悼词,翻遍《乡魂》只有名录没有内容,后来联系到我,我如实说了情况,对方遗憾地说:“你看弄下这事,他长期在外,我们年轻啥都不了解,问家里人也说不出个啥,想给说几句好话不知道说啥么……”我听了不觉一声叹息。
这并不是个例,近年许多成功人士突然发生意外,在世时风风光光,可眼一闭却什么也没留下,不得不令人遗憾!
三、为普通人和奋斗者树碑立传是一种幸福的文字之旅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曾说过“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章提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过去文字、文化是贵族的专利与特权,如今文化的大普及人人都是文章家,留下一点家庭文化遗产是并不困难的事。许多人把“金钱物质”遗产看得很重,但却轻视文化遗产。清人林则徐曾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留下一些文化遗产才是正道吧?
我在采写《乡魂》系列时发现,重视家庭文化者多是过去一些“先生”“老爷”“财东”和如今的“干部”“教师”人家,相反一些这些年暴发了的人和一些家庭文化本身薄弱的人,却对此事并不关心。还有人拿官方“生不立传”的规定说事,但须知那是官方对高官的规定,高官“生不立”,但史料齐全,死后会有人专门研究去立的。可作为普通老百姓,如果不在古稀之年留一些东西,等一闭气还有人过问吗?我在采写这类文章时,大多人已连自己的祖父甚至父亲姓名也说不清,更不要说他们的事迹,忘记祖先,不知来路,何以慎终追远,令家庭家族兴旺发达?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人和草木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思想,能运用文字。贾村塬有个清代宰相党崇雅,是明清时期陕西官职最高的人物,历史记载后代也都十分优秀,可遗憾的是本人没有留下一部(篇)传记之类的文字,才过了300多年,便被后世说得五麻六怪,还殃及了子孙,宝鸡地区流传一句“党阁老的后人XXX”。其实古代的宝鸡人是最重视“史传”的,在3000年前纸张还没有发明的姬周,贾村塬一个叫何的人家便在“何尊”上记写自家历史,如今成了国宝。在文化如此发达的中国梦时代,我们为何不能好好发挥,给后辈留下只言片语呢?
总书记教导“讲好中国故事”,我以为讲好普通人物故事一样重要。有人曾对我说,你的文笔、写法非常好,就是选的对象太普通。也有人说普通人的生活都是平淡无奇甚至乏味的日子,没啥可写,其实并非如此。通过多年实践,我认为“大树有大树的光辉,小草有小草的风采”,普通人身上所暴露的人性光辉,像金子一样珍贵,更加值得关注。只要下功夫挖掘,再平凡的人也有不平常的人性光辉和人生故事,而且往往越普通的人物故事越生动、越经典,写出来也越会感人。
当然要采写好一个人物,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考验着采写者的功夫、毅力和能力。有人评价我的一些文章,说“文笔细腻生动、文字真实柔软、叙写感人心扉、刊发文图并茂”。一位读者留言说:“吴万哲写文章可以用掘地三尺来比喻,挖主旨,挖内涵,挖根基,挖关联,挖表达,挖语言,挖结构……挖不透不收笔啊!”这位读者说的“七挖”,总结得既透彻到位又形象生动。一个人,一件事,单独来看,再优秀也没多大意义,如果放在社会、时代大背景里,就显得弥足珍贵了。为此我详细、深入采访每位主人公,然后经过长时间的深入思考,人物形象分析,文章主题提炼,结构布局谋划,才字斟句酌,力争写出一个人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那种浅偿辄止、蜻蜓点水的做法是万万不行的。
采写一个人,我就与一颗伟大的灵魂进行了一次对话,自己的心灵也受到一次深刻洗礼。为人民写作,为普通人和奋斗者树碑立传,是一种幸福的文字之旅,我将生命不息,爬格子不止。
吴万哲,陕西麟游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一级编剧、高级政工师职称。陕西作协、戏剧家协会、编剧协会、文化创意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当过教师,从过政,做过企业政工,办过杂志。有影视及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主编纪实文学《奔梦》《人间正道谱春秋》《风韵》、散文集《硕果满枝》等。编剧拍摄电影《秦火》《吕建江》等5部,电视剧1部,微电影30余部,栏目剧100余个。报告文学、散文等若干。出版著作有27万字纪实文学《西府奇人》和30万字《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电影《秦火》《吕建江》、报告文学《燃烧到最后》,散文《难忘的跪拜礼》,微电影《墨宝》《万家酣梦》《追梦》《新生》《生命的托举》《寻根》,喜剧小品《灭鼠》《山妹》等50余次在国际、全国、省、市获奖,荣获“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市优秀文艺创作奖”“秦岭文艺奖”。近年有独创优秀人物宣传品牌“西府奇人”,被誉为“宝鸡文化新现象”。电话、微信:15891078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