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春节丰李高中赶排朝阳沟之二-----一周倒计时第一天:艰难选角文/王天均
我带领学生来到正在排练的宜阳豫剧团,导演指着正在表演的栓宝娘:“这是我爱人。”还真像三团1977版的栓宝娘卢兰香,虽然农村苦,但是随着年老发福是自然规律,那时候学制522,高中学生实际上是初中学生年龄,都是十四五岁瘦骨嶙峋的农村孩子,找不来这样的身材。又一看栓宝是《审椅子》的地主黄三槐,可惜我们的地主李跃进刚刚毕业回初中教英语了。再一看二大娘是《审椅子》的丁秀琴,又坏了,我们的丁秀琴蒋爱芬也被小营学校录取了,这一刻我才感到立下军令状一星期拿下朝阳沟牛逼吹大了。上哪要这么多演员?
我同意这个导演的方法:抓大放小,导演不能拘泥于细节末梢,一招一式的动作,应该给演员说戏,调动内在素质能力充分发挥。
我的体会:编导的重要性一是选本;二是选角。演了许多戏,同学们都说我分的脚色恰如其分、无懈可击,从没有人觉得有另外的方案。知人善任,把恰当的人安排到恰当的位置,水平高不适合他演也白搭。
面对入学三个月的学生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
当时给杜校长夸海口的时候根本没分配角色的概念。乐队都是二年级,还比较理想,演员主要是刚刚入学的新生,大都是喜欢报名来的,好几个不认识。虽然排了四个戏没有演出,但是和朝阳沟不一个档次,栓宝、银环、银环妈、栓宝娘、二大娘、老支书,巧真,没见过哪个戏这么多主演,50多段唱腔,而且都是流传广泛的经典唱段。刚入学的学生能在一星期唱会这么多段吗?
我的着力点是抓音乐唱腔,争取乐队、唱腔过关,我和板胡、鼓板以及乐队学生坐在乐池观看一招一式,因为按照我们惯例还是把整个乐谱抄到大纸上放在前面,我和鼓板梁智斌双指挥,我当时也是心里嘀咕:没有看到剧团这样安排的,但是这是一群小孩,每刻演员、乐队,不能脱离我的视线,多出一个前面拿着竹竿指点的老师。
回来后,学生紧锣密鼓练习唱腔,我关起门来,脑子一片空白:这角色咋分?
隔壁教导处排练室不停唱起“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看不完数不尽……”,仿佛进军号催人,有点“烦”,中午也吃不下饭。
下午有人说:马上演出,角色不明确也不是事。我无奈地说:“原则上还是每人啥都准备,不过现在宣布也行。”实际心里空落落,没底。临场发挥:
“崔妙玲你演过《渡口》里的水莲,《管得好》里的逢春,都是挺活波的,演银环正好。位芬菊也演过小女孩,也演银环。AB了。”
“李竹桃,你演过《育新人》的奶奶,《管得好》的奶奶,还有迎接华主席画像里的奶奶,就你演奶奶多,以后你就专门演奶奶,这次演银环妈,你别小看银环妈,我们这次是以剧情取胜,要让银环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过去演的大多是师生,没有父子、母子关系,现在出现低年级学生是高一级学生的妈妈。
(前排右一崔妙玲演银环;后排右一李竹桃演银环妈)
“李建堂、李红信,你俩长得挺帅,演栓宝。”
“毕振刚是他爹。”有学生坏笑。
(左边李建堂安排栓宝,右边毕振刚安排栓宝爹)
“曹妙枝演他娘。过去演学生,现在好好练练。”虽然没唱过,可是有主演的外在条件
“卢秋玲,你个高,演高老婆二大娘。”
“贾小朝,你演老支书。”大家扭脸笑了,真像大队干部。
“关炎森,你演老小孩。”
“朱香琴你演巧真,”
“白慧芬,你演伶歌。”
其他是群演,伴唱,随时随地做B角。第一第二场的学生,要练练,载歌载舞还得配合唱,下山一场幕后合唱都别掉链子。现在是假期,所有人把台词、唱腔、过门全背下来。
我接着说:“以前都是我一句一句教唱腔。马上演出,我得准备演出的事情,我和王守从老师商量,制作服装,明天去洛阳买银环格子上衣、辫子、老太太头套以及乐器。你们自己学唱,不是都识谱……”
孩子们面面相观,一脸茫然。
我看出来了,大部分是刚刚入学,看来我不仅过高估计我,而且过高估计孩子们。
“啊!你们不识谱,乐队都是二年级的,识谱吧,演奏乐器必须用谱。”
“这样,每个乐队的同学教一个演员唱腔。”
“陈宗渠用二胡教栓宝娘唱腔,曹妙枝没有演过,而且栓宝娘唱段多。记着,重点是节拍、板眼,比如“银环儿你不要哪哈嗨嗨你那多操心哪啊”快流水”41拍,速度快。”我拍着右腿跺着右脚给他要求。
“教唱腔的时候联系乐理知识,讲讲节拍和音高,先唱曲谱再唱词,等唱腔学会就能识简谱。”
“李光锐拉着板胡重点教崔妙玲银环唱腔,坚决拿下几十段唱腔。”
(他们许多年后……)
这样一对一安排完,连刚刚进宣传队打鼓的梁智斌也得按照乐队教一个演员。
“几天后我来验收。第七天完成,按时演出。”
我压力山大,孩子们竟然愉快接受了,可能太喜欢朝阳沟,也可能没考大学一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社会上缺啥补啥,全公社学校都有宣传队,都急需音乐教师,刚刚毕业的宣传队学生一半成为教师。
布置完我就赶往洛阳戏剧服装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