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变奏曲
荣山旭水间,年的韵味就像火锅底料,越熬越香;像那瓶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生于70年代的我,记忆里的新年,是一场盛大的欢聚,从年头盼到年尾。儿时,新年是一场温暖的期盼,是心中永不褪色的美丽画卷,在记忆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那时,从腊月开始,家家户户就弥漫着忙碌与喜悦。新年的前奏是从备年货就开始奏响的。集市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卖春联的挥毫泼墨,一撇一捺都写着喜庆吉祥。卖年货的吆喝不断,人们各自忙着采购,腊肉、香肠、豆瓣、花椒等,自家做的大头菜、手工糍粑、都是过年餐桌上的抢手货,空气中满是辣椒与香料交织的浓郁气息。孩子们则是在家里把坛坛罐罐翻个遍,用袋子装点大米、花生、胡豆、红苕干,然后三五成群地组织起去加工坊爆米花、煎花生、胡豆、红苕干……
每年的大年三十,母亲都会在厨房忙个不停,杀一只自家养的鸡,喻意大吉大利;做一条村里堰塘养的大鲤鱼,喻意鲤鱼跳龙门,年年都有余。还有炸酥肉、蒸香碗等,精心准备一桌丰盛的年饭,香味溢满整个屋子,馋得我直流口水。父亲则带着我们贴春联,我和妹妹仰着脑袋,帮忙搬板凳、递浆糊,看着那红底黑字的春联贴上大门,心中满是对新年的期待。
父亲带着我们贴好春联,就会用一块“刀头肉”祭祖,这是每年最庄严的时候。因为爷爷奶奶在我父亲十来岁时就去世了,在那个吃“大锅饭”的年代,没有人知道爷爷奶奶葬在了哪里,所以,每年春节时,父亲就会带着我们,把对先辈的思念与祝福,随着那一张张燃烧的“纸钱”飘向远方……
吉时一到,鞭炮一响,随着母亲那句:“开饭啰!”,那清脆的声音,是新年最欢快的音符。一家老小穿过年才置办的新衣裳欢坐一堂。父亲为自己倒上一小杯“散酒”,母亲为我们倒上一杯“汽水”,大家举杯共饮,说着“新年快乐”。平常简单惯了,突然看着满满的一桌菜,不知先尝哪一道,每一道都是妈妈的味道,是家的味道,盛了半碗浓浓的鸡汤,吹了吹,轻轻喝了一口,暖了身,更暖了人心。
时光流转,如今的春节,更多的是预制菜,或是酒店开个年会,或是餐厅吃个团年饭……如今,时代的浪潮让过年的方式有了新变化,群发短信、微信拜年成了新年的新潮流。随着新年钟声敲响,手机提示音此起彼伏,一条条精心编辑的祝福消息在屏幕间穿梭,远在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只需动动手指,就能送上新春的问候。虽然少了面对面的寒暄,但那份牵挂和祝福却从未减少。手机屏幕上的声声问候,是对家的眷恋,对新年的期盼 ,岁岁年年,从未改变。
发红包也成了过年独特的仪式感,也成了新年的必备环节。家族群里、同学群里、朋友群里……,大家你抢我发,热闹非凡。一个个红包像烟花般绽放,大家拼手速、抢红包,简单的数字背后,是满满的祝福与欢乐。孩子们兴奋地盯着手机屏幕,期待着下一个红包的到来,大人们也在这小小的互动中感受到了新年的喜庆。老人们也学会了用手机抢红包,笑着说:“现在过年,手指一动,年味就来了!”
过年的记忆,随着时光流转,又融入了新的色彩与旋律。过去的年味,是温暖的拥抱、热闹的团圆饭;如今的年味,是屏幕里的笑脸、指尖传递的祝福。形式虽变,但那份对新年的期待、对亲情的珍视从未改变。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年味始终是我们心中最柔软的牵挂,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情感纽带,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作者简介
作品散见多个纸刊与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