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趣事_作者李毅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是公社体制。我们生产队有一口生活用塘,用于洗衣、淘米、洗菜,饮用水也是这口塘,只是取水点在进水口处,有股清泉由上而下。此塘是不能让牛,鸭、鹅下水的,大家自觉遵守。在此塘之上300米半山坡处,有一泉眼,汇成一坑,几乎不见有水溢出。此坑,约0.5平方米,深30厘米,清澈见底,有很多小麦穗鱼,好像还有一条大七星鱼,约半斤重。我想捉这鱼,就掏洞,我把碎石和沙土不停的往外搬。这坑是越掏越大,怎么就不见了这大鱼?第二天,我把弟弟喊上,继续挖,结果又挖到一个泉眼,原来这泉眼和那泉眼是相通的。鱼是跑了,可能另有通道。可是这泉坑面积已达三平方米大了,最深处已达半米深。这泉水自带甘甜。鱼没捉到,自此,我家水缸里的水,就是泉眼里的水了。后来,村里人都知道了,我挖的泉水坑,全村都去泉水坑挑水。大人们,又挖深了,在取水处还垫上了大石板。取名周村泉。
一天中午,就听见村头大喇叭报道(那时,是县广播站,村村通),某某公社,某某大队周村生产队的下放干部某某,把先进的卫生饮用水理念带到农村,深入细致的做社员们的工作,改变了几千年的传统习惯。并亲自上山寻找泉水,终于开发出来了洁净泉水,使社员喝上了卫生干净的水,获得了广大革命群众的肯定。改变饮用水取水点,已在全公社推广。
不久,我妈还参加了县里三好下放干部大会。
还有一件事, 腊月农闲时,生产队就要为来年(农历记)春耕积肥,一般是挖塘泥,皖南丘陵地,一下雨,山上,坡上的腐质就冲到塘底去了,经三、五年的沉积,塘泥就是很好的肥料。我们把塘泥挖起,挑到大田里。同时,也把塘里的鱼捞起来,分给社员,一举两得。这次把生活用塘的水抽干,主要是捉鱼吃,因为这塘多年没干,洗菜,淘米,水肥,鱼就多且肥。因临近春节,捉了鱼后,也就没有挖塘泥了。
早上大雾。我去挑泉水,路过已见底的生活用塘的塘底,凸出一米多长的埂子,又像是条石,昨晚逮鱼时没感觉有,我疑惑着去挑水了,返程时,我又看了一眼,那塘底的条石,好像位置有点变化。于是我就放下水桶,脱掉鞋子(那时是穿不起袜子的),挽起裤腿下塘了,还没到塘底,托着稀泥的石条动了起来。我一阵惊喜,下手就捉,经过近一刻钟的搏斗,终于制服这条大鱼,是一条鲶胡子,重三十一斤。
有社员说,这是生产队的塘,这大鱼应该是集体的。经讨论;塘水是生产队抽的,水干后,生产队捉鱼到天黑,这时段的鱼,归集体所有。以后的鱼,谁捉就是谁的。我们分鱼是按工分分的,下放干部家还没分到。这不公允。这鱼是自然长大的,不是我们有意养的,凡是我们生产队的人,就应一起分鱼,不几天,我家也分到了一份,几十斤大小不等的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