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德礼简历:
袁德礼:1954年生于上海。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糸。40年來,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过上万篇各类作品。先后出版过《百位老总谈人生》《女儿袁靓》《记者写天下》《袁德礼小说散文集》等书稿,累计1600万文字。作者曾在建筑与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社、城市导报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德礼传媒(国企)法人。
我的老同学二必祥豪情岁月
作者/袁德礼(上海)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不仅是一句流行的豪迈的歌词,更是刘必祥几十年办事风格的写照。在沪西这片繁华的土地上,他的名字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拂过每个人的心田,留下的是无尽的敬佩。
刘必祥在家排行老二,人称二必祥,这个名字背后,藏着的是一段段传奇的故事。五十年前,刚从学校毕业的他,怀揣着满腔的热情与梦想,被分配到了沪西运输公司。那时的他,年轻力壮,工作起来从不偷懒,仿佛有用不完的劲儿。他的勤奋与努力,最终换来了单位的一套新房,那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份重要奖励,也是他奋斗历程的起点。
然而,二必祥的志向远不止于此。他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总想着能闯出一番更大的事业。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运输公司的工作,投身于餐饮行业,经营起了一家饭店。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的饭店很快便风生水起,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兴隆得让人眼红。
十六年前的那个夏天,二必祥的英勇事迹再次让人们对他刮目相看。那时,他受人之托,前往和泰花园小区讨回一笔巨额债务。巧的是,正是在那里,他意外地遇到了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的′我。重逢的喜悦难以言表,我们紧紧相拥,仿佛回到了那段青涩的校园时光。在二必祥的帮助下,那笔高达九十八万元的债务最终得以顺利追回。从此,我们的友谊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经常在我的办公室里,我们品茶、吃饭、聊天,享受着这份难得的重逢与温馨。
二必祥的勇敢不仅仅体现在讨债上。有一次,他亲眼目睹了一个人在路上行凶,那一刻,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冲上前去,将行凶者制服并扭送到了闸北公安局。虽然在那次事件中,他的手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疤,但那份正义与勇敢,却永远地镌刻在了他的心中。
然而,人生的道路总是充满了变数。十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行业,二必祥的饭店也未能幸免。面对困境,他选择了关闭饭店,将那些曾经陪伴他度过无数日夜的碗筷等物品,直接拉到了我的办公室。这里,成了他和同学们聚会的新场所。我们在这里吃饭、聊天、发呆,共同回忆着那些逝去的青春岁月。
八年前,二必祥的人生再次迎来了转机。他帮一个朋友到某单位值夜班,结果意外地被领导看中,留在了公司工作。这一干,就是六年。虽然工作性质与之前的餐饮行业大相径庭,但二必祥凭借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很快便适应了新的环境,成为了公司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二必祥的豪爽与大方是出了名的。他烟酒不离手,与人交往从不吝啬。然而,长期的烟酒无度,最终让他患上了肺气肿。得知这个消息后,同学们纷纷上门看望他,那份真挚的情谊,让二必祥感动得热泪盈眶。只因我身体原缘,只好叫同学们带去我的问候。
六年前,我也不幸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打击,饮酒过猛患上了脑梗。在住院的日子里,二必祥始终陪伴在我的身边,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鼓励。他的出现,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心中的阴霾。
二必祥不仅是一个豪爽大方的人,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智者。中学时代,他就已经熟读《三国》《水浒》《红楼梦》等经典名著,倒背如流。在我的记忆里,他的家里总是堆满了各种书籍,我也曾在那里阅读过《青春之歌》等优秀作品。读书时的他,虽有些调皮好动,如有一次,班主任郑老师给我们上数学课,二必祥故意问郑老师抛物线是怎么回事?郑老师随手拿起粉笔掷过去,空中有个弧线正巧落在他的头上。郑老师说:"这就是抛物线″,结果引起全班轰场大笑。然而他那份勤学好问的精神,却让他在学习上始终名列前茅。其实郑老师心里还是十分喜欢他的。
平时,提起二必祥,老班长王君萍、公安诗人夏正发、企业老总田作岷,贺瑞尧,陈敏华等同学总是赞不绝口。他们都跟我说:二必祥是一个值得深交的好同学,,他的真诚与豪爽,让人无法抗拒,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如今,岁月已经在我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那份对友情的执着与坚守,却始终如初。二必祥的传奇故事,如同一首悠扬的赞歌,回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与担当,也让我们明白了: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有一份真挚的情谊,是多啊么难得与珍贵。我祝二必祥早日康复再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