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导员,您在哪里?
作者:曾波/湖北广水
多少年过去了,我感情的闸门象洪水一样在我的心里澎湃着,我怀念过去,怀念我的战友,他们在我的心中总是挥洒不去,他们住在了我的心里。
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一群军官,我和他们共同生活了几年,有着特殊的战友之情,我永远忘记不了他们。由于时间的久远,我现在还完全记不准他们的名字,只能写其中一个印象最深的。
他叫宋孝章,安徽定远县人,和当今总理 LKQ 是同一个县。1968年入伍,当时任成都军区后勤部37分部汽车17团二营教导员,我在部队服役的时候,和他的关系非同一般,还是我的入党介绍人。
在我入伍前的1981年左右,他的家属和一双儿女随军,同时来的还有他的岳母。他的妻子被组织安排到石桥铺重庆啤酒厂上班,这在当时对一个农村籍的妇女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工作。
教导员的工资加西藏出勤补贴还不到两百元,这在当时已经是比较高的工资。他的妻子在啤酒厂上班有一百多元的工资,这在当时也算高工资了。他们一家五口人就靠夫妻两人的工资生活着,孩子在附近上小学。
我从来没有看见他的妻子穿很好看的衣服,一直非常朴素。重庆女人都是爱打扮爱穿着,生活方式很前卫,可他的妻子从来没有与当地女人那样攀比,仍然和农村妇女一样的打扮,我常常看见她的衣服上有这样和那样的补丁,菜篮子里的菜也是最普通不过了的。
我也从来没有见到他拿营部食堂的蔬菜、猪肉或者大米之类的东西到他的家里,也没有看见或者听说哪一个连队炊事班的战士在暗地里送的。那个时候营里转志愿兵的指标很多,他是全营的主官又是团党委成员,转一个志愿兵的权利那真是小菜一碟,可他从不以权谋私。
当时志愿兵的军装和干部完全一样,上衣也是四个兜的衣服,走到那里人家还误以为是军官,转业之后还安排工作。就是在这样的优越环境下,我从来没有看见哪个战士主动与他拉关系,那些转了志愿兵的战士平时连一支烟也没有主动递给他。
我和教导员接触的时间比较多,他的烟瘾真大,当时五毛钱一包的重庆牌香烟一支接着一支抽,他的业余爱好就是喜欢打扑克升级,喜欢和聊古代的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聊得最多是聊他的老家安徽的好,你只管听别和他抬杠,反正他说安徽什么都好,任何省的人都不能和他们安徽人比。有时候我实在听不惯就和他抬杠,急的他脸都红了,还说要是你不信的话你翻翻中国的历史看看,又说了一大推古代的著名人物,还真的让我无话可说。
但是你在他的面前就是不准聊女人,谁在他的面前聊女人,谁在和女人走路走得很近的时候,谁就会遭到一顿臭骂。
教导员业余时间打扑克就是五十四张的升级,很简单。不知道是啥原因,我们在一块打的时候常常和我对家,我的牌技本来不如人,他就是喜欢和我打对家,我常常出错了一张牌,让我们都剃了光头,他的脸上一下子全红了,嘴里叽里哇啦的,看样子他真的是生气了,甚至骂几句安徽方言我听不懂的话,有时候真的骂得我狗血喷头了。
因为他打牌是认真的,你不认真他就不高兴,陪着他打牌你就不得糊弄,该管的牌你就得管,那两个一起打牌的兵都是新兵蛋子他们总是赢。原来一个是他的通讯员,一个是他的文书,他们对工作是认真的,那两个新兵娃娃对打牌也是认真的,一次次不给我们面子,我们总是远远地落后他们俩好几级了,最后没有什么话多说了,我和他就只好乖乖得钻到桌子底下,算是对输得一塌糊涂的最好惩罚了。
在云南前线,我也见到了他发了一次脾气。他的七十多岁的老岳母,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重庆石桥铺家里自缢了,突然一封加急电报从重庆的驻地发到了云南他的手里,这样一件大事本应该他回去亲自料理后事,可是前方战事紧张,四个连的政治工作正需要他去做,他的老搭档营长与他不在同一个驻地,分开几十公里了,那个营长也是安徽人,是黄山人,看在老乡和老搭档的的份上,费了很多口舌才说服了他回去处理丧事。
直到一个星期过后他回到了云南,他的脸色是那样的阴沉,那样的难看,想象而知那个丧事处理不是一帆风顺的。
还有一次让我记得很清楚,他的心情很不舒服,也可能与他的岳母死有关,他突然想到路南县的石林玩,看看天下最奇观的云南石林,他随口叫了一个河南灵宝籍的战士,开了一辆装有伪装网的解放卡车,我们一行三个人上午出发下午就到了云南石林,因为1979年参战时他去过一次,到了石林好像他没有什么兴趣玩。
刚到石林宾馆的时候,我们看见了有一群来自美国的女游客,她们看见了这很特别的带有伪装网的解放卡车很好奇,一个个地上前挥手和我们打招呼,说了一些我半懂不懂的话,可是当我很友好地在驾驶室里和她们打招呼的时候,宋教导员马上把头缩回去了,用他的大檐帽把自己的脸迅速遮住了,因为是参战军车开到风景区去的,我很不以为然。可他的脸上完全没有表情了,本来晚上去想看看石林的夜色,这样以来他让我们呆在石林的宾馆里,早早的睡觉了不许出去。
第二天教导员对游玩也没有兴致,他打发我和那个河南籍的战士玩了整整一个上午,在象长得森林一样的石头里游转了一个上午。石头林子里有小溪、有小径、有独木天桥,有世外桃源的花园,有直插云雷象鸟儿飞一样的石山,还有彝族人传说中的阿诗玛。
教导员你就像这高耸挺拔的石林屹立在我的心里,你那健壮伟岸的身躯就像这森林的石山,让我常常一起去遐想。 郭沫若先生在高耸云霄的石面上刻下的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阿诗玛。
阿诗玛是云南人的骄傲,而教导员终生在我的心里,在我的记忆里,你将同这美丽的传说一样永远留存在我的世界里。
宋教导员你现在哪里?你现在还好吗?我现在再不能象二三十年前一样和你抬扛了,我现在终于服输了,你是好样的,安徽人都是好样的!
宋教导员你是从事部队政治工作的,你认为我说的对吗?安徽人真是人杰地灵的地方,你学识渊博,你说的对,反正我信了,你的老家挨着凤阳,中国农民改革第一人来自凤阳,这个我信了。 你当年的预言我也信了!
宋教导员,你现在在哪里?我在什么地方等你?你是我这一辈子迷迷糊糊的回忆。我和你还有河南南阳的那个小通讯员一起的合影,在云南开远那个火红的石榴树底下照的,你还记得吗?
共2489字
2014年4月15日于湖北广水
2025年1月26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