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凛冽的寒风中,我们驱车来到陕西省韩城县,拜谒太史公司马迁和当代文坛宿将杜鹏程。 韩城自古以来地灵人杰,英豪辈出。面对奔腾东去的滚滚黄河,巍然挺立的龙门古渡,都静静地观赏着思索着,无声地接受着人们的祭拜。
杜鹏程是新华社新疆分社第一任社长。新华社社史曾撰文评述:“杜鹏程在中国新闻史和文学史上创造了两个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峰:当记者,他在炮火连连的战场上写下《红旗插上壶梯山》, 在刚刚的解放的新疆,写出《欢呼在帕米尔高原之下》等一批鼓舞人心提振士气的优秀新闻作品,还写了200多万字的战争日记;当作家,他写出了被誉为“英雄史诗”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杜鹏程与他的同乡司马迁一样,成为了一个伟大时代的记录者, 但这背后,杜鹏程却有着同样常人难以想象的苦楚。
新中国成立初,杜鹏程萌发了将西北战场这一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诉诸笔端,以昭示后人的强烈冲动,开始构思长篇文学作品,杜鹏程说:"难道这些积压在我心里的东西,不说出来,我能过得去吗? 也许写不出无愧于这伟大时代的作品,但是我一定要把那忠诚质朴、死如归的人民战士的令人永生难忘的感人精神传达出来,使同时代的和后来者永远怀念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楷模,这不仅是创作的需要,也是我内心波涛汹涌般思想感情的需要”。
1949年底,杜鹏程随西北野战军进军到新疆边陲帕米尔高原,就着手开始创作"保卫延安",他整理了延安保卫战的战场日记,仔细回忆硝烟弥漫的西北战场,精心构思着他的小说。
在新疆,杜鹏程写下了10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书稿,装了足足两麻袋。回忆起创作过程,杜鹏程说:"写着、写看,有多少次,遇到难以跨越的困难,便不断反悔着,埋怨自己不自量力"。然而,当他想起苦难的过去,想起死去和活着的战友,他又鼓起勇气徒继续写下去。这样,在工作之余,一年又一年,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修改为60万字的长篇小说,又把60万字变成17万字,又把17万字变成40万字.再把40万字变为30万字。在整整四年的漫长岁月里九易其稿,反复增删,何止数百次。杜鹏程怀抱着伟大的文学梦想投入到这场旷日持久的创作之中。呕心沥血,披肝沥胆。1954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初版印数达到百万册,成为新中国初期引起巨大反响的长篇小说。
《保卫延安》以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全面反映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延安保卫战,刻画了一批丰满而生动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 描绘出一幅幅人民战争壮丽的历史画卷,其创作思想在战争小说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深得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冯雪峰高度评价——“杜鹏程《保卫延安》这部作品,称得上描写具有伟大史意义的英雄战争的一部史诗,开创了当代军旅张文学先河”。
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杜鹏程,对于一位创作者而言,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保卫延安》小说出版后,杜鹏程正式告别新华社,到刚刚组建的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当了专业作家。
但杜鹏程始终保持记者深入生活的作风,他一连十几年就在沸腾的铁路工地深入生活。宝成线,成混铁路的大渡河畔,三门峡工地,都留下他的足迹。他创作了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年轻的的朋友》、《光辉的历程》及短篇小说《夜走灵官峡》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英雄人物的作品,塑造了各式各色的人物形象。杜鹏程始终以饱满的生活热情,站在时代前列,深入生活,拥抱生活。作品洋溢着激动人心的英雄主义和理想情怀! 但杜鹏程一生,也是命运多舛的一生。史诗《保卫延安》曾使他声名远播,也是《保卫延安》给他带来无穷的灾难。
杜鹏程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几乎是空手赤拳走进生活和暴风雨,他拥有枪杆子和笔杆子两种武器,枪与敌对的势力作战,而笔主要和自己作战。对杜鹏程来说,后一种作战更为难难。从《保卫延安》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和自己做过多么无情的斗争。一部《保卫延安》刚使他荣耀,接踵而来的却让他忍气吞声地生活。从杜鹏程未来得及的鸿篇巨制《太平年月》题旨,我们完全意识到,作家进入思想和艺术的大境界。可惜,没等这些宏大工程竣工,杜鹏程就过早因病遗憾的离世了,成为广陵绝响!正如杜鹏程最后所言,这是一个历史"悲剧"。
历史的阴霾总算过去了,迎来了文学的艳阳天。但杜鹏程的人民性,自我折磨式的创作劳动精神,都曾强烈地影响着文学的追梦者,尤其像陕西文坛的后来者: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等。路遥生前曾赞叹说:“在我的记忆中,杜鹏程永远是一团燃烧的烈火,一个用严峻神色审视这个世界的哲学家, 一个气势磅礴的叙事诗人 。"
毫无疑间,杜鹏程的一生,永远都是一位无私无畏的时代爝火者。
备注:2019年9月23日,杜鹏程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作者简介】张愈升,祖籍西安。曾任新华社珠海特区支社社长,新华社中山记者站站长。著名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散文作家,现居广东省珠海市。著有散文随笔集《五月的杨家岭》《野草杂花》;出版诗集有《唱给蚂蚁的歌》《夏雪花》;出版报告文学选《如火深情喚春归》;电影剧本《春到边陲》等。
李长征,陕西省商州市人,著名作家、摄影家、影视编剧、中国十大杰出品牌策划专家、书法家,现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制作部长、央视融媒网执行总编辑总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秦岭书法大学终身名誉校长。并为电影《足球梦》总策划,院线电影《雪域长歌》高级专家顾问,30集电视剧《穿旗袍的女人》总策划,40集电视剧《黎明前的躁动》总顾问,电影《陕北冷娃进城》编剧总导演,电影《为了这片蓝天绿水》总导演,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书法艺术家,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秦岭书法大学终身名誉校长,珠海市陕西商会名誉会长,海南省陕西商会名誉会长,陕西省慈善总会名誉会长,西安市扶贫爱心协会名誉会长,陕西省帮帮乐扶贫协会高级专家顾问,民盟西安市企业家联谊会高级专家顾问,《和谐中国网》高级专家顾问,陕西省企业品牌促进会高级品牌专家顾问,陕西省企业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陕西省名特优新农产品质量安全协会名誉会长,陕西西凤酒业公司旗帜西凤品牌营销高级专家顾问,陕西白水杜康酒业集团品牌营销高级专家顾问,陕西省商洛市慈善协会名誉会长,西安市商州商会名誉会长,中山市陕西商会名誉会长等等。
1985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陕西、海南、北京九家报、刊、电视台担任副总编辑、副社长、社长、制片人、总监制等。
近40年间,采访、组织策划并推荐为省级以上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全国劳模、十大公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各类先进集体先进人物达38600人次,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十多年来,李长征先后在西安晚报、陕西日报、海南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国防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女友、读者等国内外160多家报刊上发表各类文字作品300余万字,出版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电视连续剧等10余部,获奖100余次。其中,《血祭唐古拉》在《西安晚报》、《女友》、《中国国防报》、《读者》等报刊发表后,曾引起读者共鸣,国内媒体刊物相继转载,被译成英、德、法、日二十多种外文,并被列为《世界小小说1000篇》、《世界精典小说400篇》、《中外名家1000篇》。诗歌《十八岁的女兵》、《山民》、《野村女人不是诗》,散文《人人都是一道风景》,长篇小说《大山的呼唤》、《南下记者历险记》,电视专题片《绿色的呼唤》等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自1989年涉足策划领域以来,李长征围绕着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中国科协等单位提出的号召,先后参与和成功地策划了“三个代表在基层”、“中国经济特区企业改革优秀人物风采”、“首届职业经理人表彰大会”、“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第一至第三届世界小姐比赛”、“第一至第三届博鳌亚洲论坛”、“第一至第三届横渡琼州海峡运动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型庆典活动”、“‘娃哈哈杯’、‘宝龙杯’、‘华翔杯’、‘格力杯’、“一汽大众杯”2004至2009中国改革创新高层论坛和第一至第六届中国改革创新年度人物盛典”,“改革开放三十年高层论坛”、“2004-2014年度中国企业品牌500强”等等。2012年7月18日,消费日报以半个版的篇幅,长篇报道了李长征同志《诚实做人,照亮别人》的感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