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欢-长江流域首现夏商石砌建筑群遗存
(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综合新华社武汉1月25日最新报道,昨天1月25日,在湖北武汉举行的盘龙城遗址考古现场专家论证会上,中国考古学会公布最新考古发掘成果:这个遗址发现的石砌建筑为长江流域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夏商时期石砌建筑遗存,属于高强度的“社会工程”,具有较高的社会等级。为进一步研究夏商时期中原王朝向南经略的变迁历程,提供了解读中华文明持续发展、多元一体的“文化密码”。
公开资料显示,距今3500多年的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西北郊,地处长江支流府河北岸的黄坡区,盘龙湖半岛,东南西三面环水,是长江流域考古发现的夏商时期规模较大、出土遗存较为丰富的夏商代城邑遗址,也是武汉城市文明的源头。考古界认为盘龙城遗址城垣始建于二里岗文化早期晚段,最晚可至殷墟文化最初阶段,距今约3500年到距今约3200年,属商代早期和中期。是长江流域考古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
自1954年被发现以来,盘龙城遗址历经了长期、系统的考古工作,陆续发现城垣、宫殿基址、李家嘴贵族墓葬等遗迹,以及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珍贵遗物,证明了盘龙城是夏商时期中原文化向南扩张过程中的中心聚落。
过去10年,盘龙城遗址考古工作以大遗址考古保护、聚落考古等多重考古理念,对盘龙城展开新一轮深度探索,并于近期取得重要收获——杨家湾北坡首次揭露走向和形状较为明确的大型条带状石砌遗迹,年代属于中商时期,存续于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200年。
据该考古项目负责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孙卓介绍,此次在夏商时代盘龙城杨家湾遗址区,新发现大小不一的鹅卵石组成的石砌遗迹清晰可辨,已揭露成型的遗迹东西长约81米,最宽处约5米。他说“此次揭露的石砌遗迹为长江流域首次发现的大规模的夏商时期石砌建筑遗存,目前勘探长度约600米,推测可能具有公共性或防御性功能。”
据孙卓教授介绍,盘龙城杨家湾遗址区的石砌遗迹规模巨大、修砌规整,似有规律可循。中部的位置分布有8个60厘米至100厘米见方的大型石块,均匀间隔约1.2米;东、西两端由较小型的石块整齐排列,形成东西向平行的两道,宽约2米;每隔约5米,石块向南与主体结构垂直修砌一段。
另据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指出,以往见于石峁遗址等北方地区遗址的石砌类建筑,缘何发现于长江中游的盘龙城遗址?为进一步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认识这处石构工程的性质与功能,数十名业内专家亲临遗址现场进行了多年考古发掘与论证。他说“此次盘龙城杨家湾遗址石砌遗迹是框架性的建筑遗存,其发现非常了不起。”陈星灿指出,此番讨论产生了“城墙说”“护坡说”“建筑遗迹说”等功能性的推测,为我们进一步探究商代中期盘龙城遗址不同遗迹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
作为中国古文化考古的多年爱好者、笔者志清认同考古专家观点:此次湖北盘龙城杨家湾遗址大规模夏商代石砌遗迹的发现,实证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此次新发现将有利于中国考古界进一步研究夏商时期中原王朝向南经略的变迁历程,进一步解读中华文明持续发展、多元一体的“文化密码”。为此特赋《殿前欢》为评为纪。
夏商宫。
长江流域去朦胧。
盘龙遗址寻新踵。
考古翻红。
支河北岸中*。
惊奇涌。
石砌墙基众。
三千五百,
再现芳容。
【注】:支河*指长江武江段支流“府河”。
一一2025年1月26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冰心文化传媒网顾问、《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钧新吟》执行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
总编简历
姓名:马玉兰,笔名:寒冰幽兰.冰心。籍贯:甘肃省,定西人士。《冰心文学网站》站长。曾担任《中国情怀网站》总裁。16秋后创《冰心文学社》同年入驻《新长城文学网》任编辑站长。17年9月25日开发《秦汉文化网站》17年12月31日任《秦汉文化网》站长,网络部副部长。18年创办《冰心文化传媒》任总编。19年5月应邀任《全国诗词联合会主席兼主持人》《上海诗社顾问》2024年担任龙风学院《2546分院长》《中华南方诗社副社长》文学爱好者,很多原创作品在其他平台发表,并被推荐为精品。参加过世界名人大赛,全国艺术大赛获奖。作者赠言:当人生被尘埃涂抹时,别忘了给自己的心点亮一盏灯,这样就不会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