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新年是万家团圆的日子,这个日子,天下父母都盼望着儿女们回家,在外漂泊打拼的儿女千里万里也都会千方百计往家里赶。你看春运期间那繁忙的车站、机场,还有拥堵的高速公路,满眼都是风雨兼程的归人。回家,只为除夕夜全家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合家团圆、其乐融融的年夜饭。这一刻,儿女们满身的疲惫都会融化,父母长长的思念也化作了幸福的笑容和泪水;这一刻,家国安祥,普天同春,舒心的酒啊浓又美,千杯万盏也不醉。 进入腊月就是年。九十六年前的腊月里,风雪弥漫中一支长长的队伍下了井冈山,向赣南方向急进。这支队伍是红四军党代表毛泽东和军长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主力部队。
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率南昌起义余部与井冈山红军胜利会师,成立了红四军,根据地进一步发展壮大。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一部也上了井冈山,红军兵力达到一万余人。日益发展壮大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国民党、蒋介石的心腹大患,蒋介石随即下令湘赣两省的反动派武装成立了湘赣两省联合剿共总指挥部,调集湘赣两省18个团、3万多兵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在这样的形势下,红军当时面临三个问题:一是需要打破敌人的围剿;二是井冈山根据地地瘠民贫,物资匮乏,供养不了这么多红军,红军需要一个更大的"家";三是从长远看,革命的目标是要把红旗插遍全中国,也需要开辟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基于以上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书记的总前委研究决定,由红四军30团、32团与红五军部队留守井冈山,毛泽东和朱德同志率红四军主力28团、31团打出井冈山,到敌人后方作战,以"围魏救赵”的办法,打破敌人对井冈山的围剿,解井冈山之围,同时寻找机遇,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1929年1月14日,是农历的腊月初五,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3600多人告别了井冈山。出发时,天上飘着雪,而红军战士大部分还穿着单衣,每人只携带着一个米饭团子,一天中分两次吃完,饭团子用毛巾包着带在身上,这条毛巾既用来洗脸,同时也是"饭碗"。彭德怀在《自述》中曾经回忆过红军吃饭的情景,“中午时,我和朱军长、毛党代表一起吃午饭,那时的午饭,各自用洗脸毛巾包一碗饭,到休息时就地吃,也没什么菜,吃冷饭,喝冷水。”这种艰难困苦,是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的啊!
按照原定作战意图,红军下井冈山,出遂川,打下新余县城,以调动围剿井冈山的敌军,在运动中寻机歼敌,进而打破敌人的围剿。但红军离开了根据地,没有了群众支援,情报不灵,连个向导也找不到,因而陷于被动。沿途分别遭敌李文彬旅和刘士毅旅的袭击,接连失利。打下新余县城后,立足未稳,敌军两个旅很快围了上来,敌我力量悬殊,红军只得突围。突围战打得非常艰难,突出来后,原计划回师井冈山, 但回井冈山的路己被敌军堵死,红四军只有向赣南进军。此时,作为红军统帅的毛泽东同志还牵挂着井冈山的安危,只是关山阻隔,他还不知道井冈山早已陷入敌手。
红军一路且战且走,在艰难转战中,春节已经临近了。2月9日是大年三十,红军来到了瑞金以北三十公里的大柏地,敌人也尾追而至。此时,红军经过二十多天转战,部队得不到休整,疲惫至极,没有后勤供应,弹将尽,粮已绝,已经到了生死悠关的时刻。毛泽东和朱德同志感到,不下决心打掉尾追之敌,就难以摆脱困局,红军指战员也同样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时任31团3营党代表的罗荣桓同志带着部分战士向朱、毛首长请战,坚决要求同敌人打一仗。
上下同欲者胜!除夕之夜,毛泽东同志在大柏地以北的王家祠堂主持召开由营以上干部参加的前委扩大会议,统一大家的认识,研究作战方案,会议开了整整一个通宵。这个除夕夜,毛泽东同志和红四军营以上干部就是在这个祠堂里渡过的,这其中有后来共和国成立后的四位元帅:朱德、林彪、陈毅、罗荣桓,还有萧克等若干名开国将军。这个王家祠堂,这个除夕之夜与即将发生的大柏地战斗都因此而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
要打仗了,红军战士还饿着肚子这仗怎么打?红四军供应处长到附近村庄筹粮,却发现村里空无一人,村民受国民党反动派宣传蛊惑,都跑到野外山上躲避去了。人虽没找到,但时逢过年,村民家里有备好的米面,富裕之家还有米酒和鸡鸭鱼肉,可红军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供应处长和前委秘书长向毛泽东同志建议,先给群众打欠条,借用一部份粮食,解决部队的燃眉之急,以后再如数偿还。毛泽东同志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于是饿了一、两天的红军将士饱餐了一顿。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红军战士上午进入伏击地域埋伏起来,31团在左侧,28团在右侧。大柏地是一条南北走向、长约十华里的峡谷,两侧丛林茂密,地型险峻,是一个打伏击的好战场。下午两点多,红四军28团2营与敌刘士毅旅先头部队在大柏地南侧接上了火,2营与敌人打一阵,退一阵,佯装败退,将敌人引向我军预设战场。时近傍晚,敌人惧怕打夜战,即委缩不前。次日零晨,敌人倾巢出动,全部进入我军伏击圈,朱德军长一声令下,红军各路伏兵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由于我军弹药不多,火力薄弱,总攻发起不久,战斗进入了僵持状态。红军存亡,在此一举,紧急时刻,朱德军长带着军直属队加入战斗,毛党代表拿起驳克枪,亲率警卫排向敌人冲锋,这是毛泽东同志一生中唯一一次亲自持枪上 阵。红军战士大受鼓舞,奋勇作战,子弹打光了,就用大刀,枪杆、树枝、石块与敌人殊死搏斗。战至正午时分,全歼被围敌军,俘虏敌团长萧致平、钟垣以下800多人,缴获各种枪械800多枝。 这一仗是红四军离开井冈山之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一举扭转了被动局面,振奋了士气,鼓舞了军心,有力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尾追红军的李文彬旅闻风丧胆,不敢再追击,慌忙向周边退缩,大柏地以北的宁都守敌也弃城逃窜。
大柏地战斗胜利后,红四军乘胜向闽西挺进,接连攻占广昌、长汀等城市,开辟了赣南、闽西广大地区的新局面,奠定了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基础。
大柏地之战,是红军生死存亡之际的绝地反击,红军以疲惫之师作拼死之搏,许多战士壮烈牺牲。战后,红军请来帮助抬运伤员和烈士遗体的村民发现,这寒冷的冬天里,烈士身上还穿着破烂的单衣衫,脚上穿着破草鞋,有的还光着脚,乡亲们从家里找来衣裳和鞋子给烈士穿上,含着眼泪掩埋了烈士。
在革命战争年代数不清的战役、战斗中,大柏地战斗留给毛泽东同志的记忆是深刻的。大柏地之战后四年的1933年夏天,他赴瑞金途中路过大柏地,特意在这里作了短暂停留,看到前村墙上留下的弹痕,当年那场战斗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他也一定又想起了那个不眠的除夕之夜,时逢雨后斜阳,彩虹贯天,他触景生情,欣然命笔,写下了《菩萨蛮—大柏地》这首词。
历史从未走远,历史不能忘记。我们应该永远铭记革命征程漫漫长路上那些艰难跋涉,奋力前行的勇者!他们踏遍荆棘,我们走上坦途,他们历尽艰辛,我们收获幸福。
作者简介:侯峰,山东兰陵人,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晚报》齐鲁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曾获齐鲁青未了散文奖。
编辑制作 杜琴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