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随想
秦淮诗
2025年的蛇年春节即将来临。情不自禁地背诵起古诗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古诗词家喻户晓,说的就是在红红火火贴春联、噼里啪啦放鞭炮中,辞旧迎新、阖家欢乐的情景。春节的日期为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了农历。春节的来历还与一个关于“年兽”的传说有关。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年兽”,每到岁末便会出来伤人毁物。还发现“年兽”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每到此时便贴红对联、挂红灯笼、放鞭炮,以此来驱赶“年兽”,保护家园平安。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仅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而且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纽带。
斗转星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密度的增加,有些小家庭对孩子肆意放纵,任意燃放烟花爆竹。不但给环境造成了污染,甚至酿成火灾事故。这安全隐患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在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之间寻求平衡时,首当其冲地对放鞭炮采取了限制或禁止的行政措施。近年来,本该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过大年的民俗民情,顿时冷冷清清,恰似冰火两重天!眼见传统文化渐行渐远,老人们忧心忡忡,年轻人茫然若失,孩子们少了乐趣。过年一旦少了年味,好比色香味俱全的淮杨菜,做得表面光鲜,香精扑鼻,吃到嘴里没有味,还能叫正宗的淮扬菜吗?等于白开水啦。无独有偶,治理大气污染,有人说焚烧秸秆,是罪魁祸首之一。麦子和稻子收了,传统的做法,是将秸秆就地焚烧,做肥料。现在因为治理大气污染,禁止了这个做法。这些拍脑袋想出来的事情,正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缺少齐头并进、全面发展的大局观。我不由得想起两个成语故事。一个是因噎废食,说的是某人吃饭时太快太猛,一下子噎死。吓得另外一个人不敢再吃饭了。宁可饿一点,慢慢地死,也不愿立刻亡。另一个是削足适履。为了适合鞋子的尺寸,把脚削小;这两个成语表达的是愚人的做法,多用来比喻不合理地迁就,或生搬硬套。我无意批评某些官员的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但造成的后果,显而易见,不容粉饰。
春节传统文化氛围受到抑制,加上独生子女的结果,少了七大姑八大姨,拜年无处去,走动动不了。各家大门紧闭,楼上楼下,就连对门的邻居,老死不相往来。过年仅剩下度长假的意义!除了偶尔带孩子游公园、逛庙会等热闹场所,就是呆在家里看央视的春晚。但见那主持人精神抖擞,格外卖力。却调动不了观众的激情。还有那些红的发紫的主持人,不知怎么搞得, 纷纷出了问题。老B因在饭桌上的不当言词,搞得灰头土脸,不得不退出了金光大道;那留着长头发,有点异类,却幽默风趣的L男,50岁就早早地告别人间;充满激情,言语铿锵的Z某,陷入诬告门,虽清者自清,却耽误了大好时光。还有那漂亮聪慧的小丫们,个个光彩夺目、讨人欢喜,却不堪工作的重负,身体相继出了问题。说怪也怪,说不怪也不怪,总之令人惋惜。不让燃放烟花爆竹,新年的钟声,只好由主持人代劳,随着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北京时间零点整。”表示全国人民守岁成功,然后,再重复演唱“难忘今霄”。其实,绝大多数家庭,由于失去了守岁的念想,早已经进入了梦乡。真的可叹可惜了央视明星,那么无私无畏,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献给世界华人的饕餮盛宴,越来越少的人去品尝。这到底是谁的过错,说不清,道不明。但振聋发聩啊!
再次声明:本人无意问责,顶多是质疑,中华民族的民风民俗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该如何继承和发扬?我们高兴地看到,辞旧迎新之际,各地书法家都会走上街头,为居民无偿书写“福”字和春联。这就是文化的自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事在人为,必须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