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赏析(六)
《春节归家情——就自拟对联的深情解读》
文/麓山枫情(长沙)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无疑是最为庄重且充满情感的时刻。它不仅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更是万千游子心灵的归宿与情感的寄托。小年过后,乙已年的春节即将到来,按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要贴副喜庆的大红对联。
昨日我几易其稿精心构思了一副春节对联。今特将这副对联的精髓分享给读者,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温馨而又深情的春节画卷。
上联:万水千山难隔阻,岁首心牵思乡苦
下联:千言万语诉不尽,家国欢聚乐无边
横批:情深万里
这副对联以深情厚谊为主线,上联“万水千山难隔阻,岁首心牵思乡苦”与下联“千言万语诉不尽,家国欢聚乐无边”,不仅描绘了远离家乡之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家人团聚时的无尽喜悦。横批“情深万里”用简洁有力的文字概括了对联的核心情感,既体现了地理上的遥远距离,也彰显出了情感上的深厚与广阔。
上联开篇即以“万水千山”这一壮阔的自然景象,比喻离家之人与故乡之间难以逾越的物理距离。这里的“万水千山”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内心情感的象征,暗示着归途的艰辛与不易。“难隔阻”三字,表达了尽管路途遥远、障碍重重,但思乡之情却如江水不息,山峦不倒,坚韧不拔,无法被任何外在因素所阻断。“岁首”一词,通常指的是新年之初,一个充满希望与重生的时刻。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往往会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渴望团聚的温暖。因此,“心牵思乡苦”不仅表达了游子内心的煎熬与苦楚,也映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故土的深厚情感。这种“思乡苦”,是一种甜蜜而又苦涩的情感,它让人在孤独中品味生活的滋味,也让人在思念中更加珍惜与家人的每一次相聚。
下联转而描绘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与上联的离愁别绪形成了鲜明对比。“千言万语诉不尽”,这里的“千言万语”是情感的倾泻,是长久以来积压在心头的话语,是对家人无尽的爱与思念。当这些情感终于有了释放的出口,在家人团聚的那一刻,所有的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那份深情早已超越了言语所能表达的范畴。
“家国欢聚乐无边”,则是将个人的情感升华到了更广阔的层面。这里的“家国”二字,既指代个人的小家,也寓意着整个国家这个大家庭。欢聚的时刻,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满足,更是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体现。这种欢乐,是没有边界的,它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每一个角落,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和与幸福。在欢聚中,人们忘却了离别的痛苦,享受着当下的美好,这份乐趣,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替代的。
横批“情深万里”,是对上下联主题的总结,意在赋予整副对联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方,无论距离多远,那份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情都是跨越时空、无法割舍的。这份情感,如同万里长城般绵延不断,如同长江黄河般滔滔不绝,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坚强的部分。
就整副对联而言,通过对比与呼应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人类共有的情感——思乡与团聚。它让我们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保持对家的眷恋,如何在忙碌中寻找与家人相聚的时光。意在提醒我们,无论世界如何变迁,那份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爱,永远是我们心灵最温暖的港湾,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在构思和解读这副对联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文字之美,更能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与生命哲理。它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人,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机会,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家的温暖、亲人的陪伴更加宝贵。
后记:拟作这副春联的本意,是想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浓郁的文化品味,来勾勒出一幅温馨动人的春节团圆图景。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家的无限遐想与向往,也让乙已年的春节更加意义非凡,让这个春节充满浓浓的人情味与文化气息。
但就拟作对联的传统规则和基本原则而论,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词性相对,平仄相谐外,一般来说,在同一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出现重复的字,而在这副对联中出现了“万”和“千”两字的重复。在初稿形成时,得到了周绿森老师的校稿指点,为慎重起见,后又请教和听取了曾就读和任教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老师、退休前为湖南省纪委纪检杂誌编辑部总编石建初兄长的意见,认为,一般来说,传统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在同一联内出现重复的字,但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表达特定的意境或情感,重复字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在这副对联上下联中“万”、“千”二字而言,上联中的“万”和“千”分别用来修饰水和山,表达了距离之遥和困难之大,而在下联中的“千”和“万”则用来修饰言语,表达了情感的丰富和无法完全表达。
虽然上下联都出现了“千”和“万”。但这两个词在各自联内的用法和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且在整个对联中构成了对称和呼应,增强了表达效果。再就考虑对联的整体意境而言,对联通过“万水千山”与“千言万语”的对比,展现了思乡的苦楚与家国欢聚的喜悦之间的强烈反差。
另外,就是重复使用“千”和“万”字不仅没有对整体意境造成破坏,反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的深度。
根据老师的上述意见,此联就不再作修正了,就算是一次特例吧。十分感谢绿森老师和建初兄长的细心斟酌和释疑。
通过这副对联的深入探讨,和绿森老师审稿负责精神,以及建初兄长的渊博学识和文学底蕴,也使我长了见识。
2025.1.23
作者简介:
陈善国,笔名麓山枫情,湖南衡阳祁东人。出身寒门,幼年丧父,艰难求学,行伍入社会,戌装度青春,越战老兵。现定居长沙,安享晚年。自幼好文,偶有诗词、杂谈、随想、游记、散文见于报刊或网络平台。晚年学研诗词、书画,喜短文写作,自娱自乐,权宜修身养性,怡养天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