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的回味(随笔)
文/ 毋东汉

回顾我的所谓仕途,有深厚的委员情结。当委员的理趣与回味,感慨良多。所谓委员者,负担不重,担责不大,忙前忙后,任务具体,繁琐细致的刀笔小吏也。我觉悟不够高,能力不够强,知识不够多,本事不够大,但似乎又不是无用,至少在领导心目中近似鸡肋,担任委员最合适不过了。要当好委员,凭态度好。
早在初中三年级第一学期放假时,班主任老师忽然在队列前说,学校学生会要求,从咱班推荐补选一名委员,班干部不能兼任。当时,我刚入团,在同学中有好感,有同学提我为候选人,老师征求大家意见,举手表决通过了。老师表示马上上报,就放学了。第二学期,也不知我这委员算不算当选在任,只知道学生会主席是付秀兰同学,一位文静的长辫子姑娘。我也不好意思询问上报审批结果,付秀兰也没给我分啥任务。我想,也许只是空有其名罢?
毕业回乡学稼,我被选为大队团支部宣教委员,实际上是团支部主办的黑板报主编。王育农、刘汝舟等人写字比我好,他们板书;刘双计擅长图画,画插图是他拿手好戏。我记得他画一个姑娘背影站着,指挥大家唱歌,头部是粉笔画的圆疙瘩,两边垂下长辫到背后。这种简笔画法很精致,又很传神。板报内容由我审定,兼做扶板凳换粉笔递板擦等杂务。由于板报文图并茂,深受读者欢迎。孟家村团支部其所以被公社团委评为“四好团支部”,主要是有“四叶子”(刘茶叶、刘稳叶、刘桂叶、孟焕叶等四位姑娘)的骨干带头作用,黑板报的推波助澜当然不可小觑。写到这里,颇为得意,有点自吹自擂的味道,我要强调的是,当团支部委员有职有权,权就是办好黑板报,总比当学生会委员有意思吧?我比的是实干,不是空名。我后来上了水库,当了连队副指导员,实际上还是个委员。再后来进了校园,由于汤房庙小学曾是地下党活动据点,我也有了代表性,被推选为县政协委员。我当县政协委员很得意,因为有事干,而且是两样事:一样是写提案,一个人就可以单枪匹马地写一个。当然有同志联名更得力。我写的“有线广播有杆没线”的提案,得到领导重视,作为典型事例在报告中提及。关于山区教育,关于教师待遇,关于传统教育,关于潏河绿化等都有涉及。另一样是写文史资料,我向樊耀亭学习,写了《高作哲热血洒樊南》《倪冬花掩护交通员》《活旗杆整倒工兵连》等文史资料和革命斗争故事,被省市区有关丛书采用。省政协《各界导报》以《红色铁笔毋东汉》为题做了报道。我还是政协文史教卫体委员会委员,但没啥具体工作。我当政协委员当了三届,退休以前退届。我觉得吧,当政协委员,不光是挺胸垂手唱国歌时的豪迈和举手表决时的庄严,有写提案时的郑重,有写文史资料时的认真,还有领稿费时的欣慰。我把稿费转化印刷费叫“以文养文”。从汤房届小学调动到王莽中学,我又成了党支部宣传委员,除了参与发展新党员的相关任务,偶尔搞点宣传(如办展板)算是履职尽责。
人生道路上,遇见贵人相助总是幸运的。我退休后,专门从事儿童文学,一次在杏园小学采风,遇见县关工委主任何斌魁老师,他询问了我的近况,我如实回答。他问我愿意不愿意参加关工委工作,我说很愿意,我搞儿童文学,笔名又是“育圃”,搞关工委工作是校园育圃的继续。不久,县关工委开会,通知我参加,众多的委员中,只有我与何悦宏等个别人来自基层,大多数人都是原县级领导同志,可见何老师对我知遇之恩的厚重。
当关工委委员至今已20年,何老师的继任者王作兆主任是一位著名文史作家,也是原县级领导,专著有《长安史迹纪略》《岁月留痕》等书,他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在全国引起过强烈反响。他对土地的深层思考,对社稷的负责思维,彰显了他当县政府领导的三农情结。在他和街道及村党政领导下,我们五老创办了长柞工委纪念馆。我又以寨沟起义为生活原型,以李志中刘崇英等革命前辈为模特,创作了长篇小说《热土情焰》。在区关工委组织安排下,我参编了《长柞工委革命故事选》和《长安英烈故事》等。
由于文学活动的参与,我曾被选为长安作家协会、陕西省儿童文学研究会、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等文学团体的理事。理事一职相当于委员。我除了写些相关的文学作品,没有具体的相关任务,又成了空有其名的委员。当不当理事与写作关系不大,改选换届后我行我素。儿童文学研究会的理事我还一直当着,因为没有谁通知我换届。
委员虽比不上带“长”字的职务那么权威,却也应当自豪和荣耀,并且要不负众望,尽职尽责才靠谱合辙。几年前,我碰见一位农村基层领导同志,我叫她:“何书记!”她低声纠正我:“换届改选,成咧委员咧!”我激励她:“委员就委员,毛委员也是委员!”转眼过了两年,东、西两村合并,支部又改选,她被选为书记,见了面,我得能地说她:“把你叫‘何书记’没叫错吧?”她说:“不管当书记当委员,咱一样地干!”我只是点头。她说出了我想说的话。我们共产党人,要能上能下,既能专负其责,又能独当一面。当干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为人民服务。
2025-1-23-于樵仙居。
毋东汉,又名毋晓阳,自号太乙山人,笔名育圃,1943年生,陕西长安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儿童文学作家。曾任县政协八、九、十届委员及其文史教卫体委员会委员,现任长安区关工委委员、王莽街道关工委专职副主任、王莽街道关工委终南文学社名誉社长。书房斋号:樵仙居(高智题)。座右铭:“抒人民之情”(贺敬之题)、“达观”(陈忠实题)。
从1964年至今,发表各种文学作品近万篇 (部、首),结集为《风雨灯》《育圃寓言》《樵仙居诗草》《樵仙居文稿》《同窗俊友》《樵仙居碎戏》《育圃儿歌》《育圃童话》《育圃童谣》《樵仙居综艺》《作文教学刍议》《育圃拾英》《天池寺与二龙塔》《晚霞放歌》等,连同长篇小说《怪灵外传》《热土情焰》《学稼苦趣》均已出版。长篇小说《秋枫情殇》即将付梓。案头有《文学花蕊》《樵仙居暮歌》等正在编校。主编、参编,与人合著不计,获奖从略。
现为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杂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安区作家协会会员、长安区政协资深文史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画乡诗社《长安诗文》公众平台艺术指导等。(详情百度易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