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岳母杨学芳,是我们全家学习的楷模
何永年
我们的母亲杨学芳,是位老共产党员,江苏省劳动模范,一位普通的劳动者,已于2015年5月24日去世,享年98岁。但她的音容笑貌一直刻印在我们的脑海中,除了祭日,我们经常不定时地前往墓地祭扫她,我们深情地怀念她。
她品德高尚,勤劳,善良,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她头脑清爽,思维清晰,明白事理,与时俱进。五世同堂,家中数十口人,生日前她都会提醒并有所表示。逢年过节都要为各家小孩亲手缝制新衣服新鞋子,尤其是将要出生的新生儿更是样样齐备。去世前二年因视力减退,力不从心,针线活不能做了,时常流露出无可奈何、未能“一视同仁”而内疚,遗憾。她是我们全家的至尊,是儿孙们学习的楷模,她的优秀品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全家,儿孙们定会把她老人家的美德传承下去。
2011年5月之前,她一直独居在自家二楼上,买菜做饭洗衣等一切自理。全家所有成员,包括已成家立业的孙子辈,都反复诚恳劝说接到自家赡养,以便好好照应她,让她老人家享享清福。但她执意不肯,其理由是:各家都有自己的事,何必麻烦你们;我还能动,活动活动身体有好处;加之有老邻居老姐老妹串门说说话,实在闲暇可以看看电视和书报。
她虽然头脑清晰,毕竟年岁大了,听力、视力都有所下降,行动较迟缓,牙齿也不太好。全家商量决定,一定不能再让她单独生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尤其夜间若有个好歹,无人知晓,做子女的怎好交待。因三女儿家住底楼且临街,征得大家同意,最终连哄带骗接过去了,开始只说过来玩玩,住几天如感不适应立马回去。就这样好不容易安顿下来。她执意要给生活费,我们不肯收不能收,她斩钉截铁地说:“你们不收我就走。”没有良法,只好按月收下,为她保管。
她一生劳碌惯了,在三女儿家闲不住,什么事都要做。三女儿也就顺着她的意,尽量安排她做事:每天让她摘菜,扫地,看望门户――实即让她看看街景、和熟人打打招呼;帮她洗过澡后,她自己清洗换下的衣裳(她执意自己洗)。有两次我们大惊失色:洗好衣服后独自跑到楼上晾晒,因三女儿家楼梯陡,万一无意跌倒就麻烦了,之后就留意她一旦洗好,立马替她晾晒。每次饭后她都要洗刷碗筷,因三女儿家吃饭人多,锅碗瓢盆也多,她清洗不方便,因此饭后大家都争着洗碗,她就沾不上边了。可喜的是,三女儿的儿孙们对她也都非常敬重,凡有好吃的总先送给老太,吃饭时都挑她喜欢并能吃得动的莱挟给她,两个孙子早晨总会大声招呼:“老太早!”放学回家喊:“老太好!”老太总是喜盈盈地拿出食品给他们吃。
每逢重大节日,市、区、社区居委会都会有相关部门领导登门慰问,送钱送物,她常说:“你们不必这样,我够吃够穿,还是送给那些困难户吧!”临走时除感谢并叮嘱走好,总要送出门外。她对所有人都这样彬彬有礼,儿孙们川流不息来看望她老人家,不论老幼,临走时她都一律送出门。大家来看望她时总会带来食品孝敬她,而她总是“分而食之”。
逢年过节作为子女孝敬一点副食品或钱款,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她总是买好各种副食品搭配好,节前一份份分别送到儿子和女婿门上, 价值往往超过我们送的,而且是饭后送去,更不愿在谁家留宿,她生怕麻烦子女们,即使平时到哪家看望,也总不会空手。
节日期间,她还要亲自做一桌丰盛的菜肴请女儿女婿团聚,多年一贯制,一年不拉。为此,四个女婿劝阻了无数次,不让她这样做,她就是不听,依然故我,弄得我们毫无办法。2010年中秋节前,她又让三女儿买好副食品,“逼”着三女儿带着她乘坐三轮车将副食品送到各儿女家。这次她还要一如既往地带儿女们团聚,说行动不便了,在饭店请。我们乘机“将”了她一军:饭店我们不去,缺乏亲和力,一定和往年一样还是您老人家亲自采买、亲自下厨、亲自摆上桌,我们才赴宴。她十分无奈地笑了,我们也都开心地笑了。
她一生中最挂念的有三人。一是大女儿,身体长年欠佳,需人照应,因此对大女婿更是关心;二是于1959 年支边远在新疆的二儿子,最让她牵肠挂肚,他们很难得回来一趟,其实他们也都很好,其子女多在内地上班;三是于1988年去世、时年75岁的老伴,每到清明节她一定上坟祭扫,哭得十分伤心,老泪纵横,久久不肯离开,别人久劝不止,是啊,相濡以沫几十年,劳碌贫困一生,未享受过几天好日子,怎能不思念!
她还是一位时尚老人。2007年7月1日,清浦区党委为庆祝党的生日,在市实验小学大礼堂举行了所属各单位大合唱比赛,老毋亲参加的是(清晏)公园社区老年合唱团,唱了“八荣八耻”等两首歌。她和大家一道化了妆,年轻了许多,神采奕奕,精神焕发,在参加者中,已年逾90的她是年龄最大的一位,得到大家一致称赞,她也喜得合不拢嘴。她的党性还蛮强,按时过党组织生活,党费按时亲自交到社区,近二年行动不便了,不得不由二女婿代交。
在2006年12月31日,家人为她举办的90寿宴中,现场进行剪纸表演,作品惟妙惟肖。这次90寿宴,场面热烈、隆重,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在酒店大门口,立有和老岳母等高的写真照写真照片,俨然是在亲自迎接各位来宾;在宴会厅内悬挂有老岳母的巨幅画像,电视荧屏中滚动着老岳母数十幅生活照;祝寿开始后,全家老少四代数十口按辈份分批向老寿星磕头祝寿,并围在老寿星周围照了难得的全家福,如众星捧月,这时其长孙女高呼:“祝老太君寿比南山不老松!”家人们随之齐声呼应:“福如东海长流水!”……
最为感人的是,长孙女卞勇泳代表全家致祝寿词,她声情并茂、恰如其分、高度概括了老人家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赢得了宴会大厅内一阵阵掌声,这掌声充分显示了大家对老人光彩人生的肯定。
2007年10月,91岁时被授予“江苏省健康老人”称号,发给了证书、牌匾、奖品。
她1918年出生于淮阴县(现淮阴区)王营镇一户贫苦家庭,自小从未上过学,一字不识。 进市服装二厂后,从做锦旗开始,慢慢认识了字,完全靠勤学硬记,识字渐多,进步很快。退休后古今中外大部头小说看了不少,且能复述,记忆力惊人。
世上女性的美德几乎都集于她一身。她有着宽阔博大的胸怀,胸中装的都是他人,惟独没有她自己。全家五代同堂,老少几十口人的生日她全记得。谁要过生日,她事先总有表示,她亲手做的童鞋童装决不逊于现代儿童时装新款式。她一人单独生活,自己买菜做饭洗衣浆裳,生活极其简朴。儿孙们都争着请她到家里一起过,让她享享清福,她不愿意麻烦别人。她对子女总是一碗水端平,从来没有偏向谁,但谁只要有缺点错误,她也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被批评的人也总是心悦诚服。几个女儿甚至孙女都愿意和她说悄悄话,谁心里有疙瘩到了她那里总会迎刃而解。
有一段时间养老金未能按时发放,一些老同志约她一道去上访,追要养老金。她总是用最平常的话语劝说他们不要去上访:家庭有家庭的困难,国家有国家的困难,政府一时财政困难暂时拿不出钱来,一旦有钱一定会补发给大家的。
这又让我们记起上世纪60年代知青上山下乡,她支持二女儿插队农村。市政府组织知青家长回访团,到各县农村做报告动员知青安心插队劳动,老母亲是回访团成员,她用最朴素,最亲切,最实际的话语打动了每一位知青和各级领导,受到市政府表彰。
她身体偶有不适往往会独自一人到医院看病,三女婿在医院上班,她却从来不去找,怕打扰他的工作。2008年8月她去看门诊时发现有高血压,住老年科病房,当时床位紧张,住了大房间,五六位女病友住一室难免影响睡眠,子女们为她安排好了小房间,她坚决不去,说为医保处省些经费,让重病员多用些。住院时她不让声张,不让别人知道,但还是走漏了风声,结果她的老朋友每天络绎不绝前往看望,带来一束束鲜花,带来一声声祝福,同室病友羡慕极了,子女们感动极了。她病情刚一平稳就急于出院,回家后看望的老朋友仍然络绎不绝。也难怪,母亲平时对他(她)们一贯关怀备至,千方百计帮他(她)们解决各种困难,这是他们对老母亲的真情回报。
老人在三女儿家生活起居已适应了,身心愉悦,特别是几乎每天都有儿孙前来看望,更让她开心。
儿孙们商议后决定,在她老人家100岁华诞时,一定隆重庆贺一番。但未想到于2015年98岁时去世。
2007年10月,91岁时被授予“江苏省健康老人”称号,发给了证书、牌匾、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