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大寒观象文/徐再城(北京)
大寒不冷反升温,
小暖催春正启门。
白玉扬锤朝乾鼓,
柳丝泛绿向坤奔。
一冬无雪贫湿度,
半岁稀风少瑟痕。
试问苍穹谁紧锁,
由他厚土自潺湲。
*徐再城简介*
徐再城 ,笔名 一冉公、余奂、悠闲智慧春风。诗人,词作家,朗诵艺术家。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北京首善超然艺术团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建设文协文学创作委员会会员,中华诵读联合会会员,北京语言学会朗读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野草诗社副理事长,世纪文化艺术社签约作家及签约朗诵家,华语作家网艺术中心签约朗诵家,大众原创诗词曲网签约作家,北京诗词学会会员,《北京农村年鉴》执行主编,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巡视员。他创作歌词百余首,还创作了大量诗词、诗歌,多在纸媒和网络媒体上发表。代表作有《品茗悟境》《放歌乾坤》《古韵希音》《大道铿锵》等书,已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首都图书馆和中国国家版本馆收藏。他创作的诗词曾多次获奖,他创作的歌词多首获得《“词曲中国”大型原创词曲选拔组委会》专家评选的金奖、银奖和铜奖。
诗词点评:

文/龙兴大运先生
立意新颖:诗歌以大寒时节的异常气候现象为切入点,打破了人们对大寒寒冷的固有认知 ,通过描述“大寒不冷反升温”的奇特景象,引发对自然现象的思考,立意别出心裁,跳出了传统描写大寒诗歌的窠臼。
意象生动:作者运用了丰富且生动的意象。“白玉扬锤朝乾鼓”,“白玉”可能象征着雪,将雪拟人化为拿着锤子击鼓的形象,赋予雪一种动态的力量感,描绘出雪若要降临的气势;“柳丝泛绿向坤奔”,描绘出柳丝泛绿的早春之景,“奔”字则赋予柳丝以活力,展现出春天即将到来的蓬勃态势。这些意象不仅形象地展现了季节交替时的景象,也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对比手法巧妙:诗中运用了对比,“一冬无雪贫湿度,半岁稀风少瑟痕”将冬季无雪少风的干燥、缺乏生机与前文所描述的温暖催春之景相对比,突出了当前气候的异常,也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变化,引发读者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思考。
情感与哲思融合:尾联“试问苍穹谁紧锁,由他厚土自潺湲”,作者以问句开篇,表达出对自然现象背后主宰力量的疑惑,而后又以“由他厚土自潺湲”传达出一种顺应自然的豁达态度,将对自然现象的感慨上升到对自然规律的思考,使诗歌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
格律方面:从七律的格律要求来看,整体较为工整。押韵方面,韵脚“温”“门”“奔”“痕”“湲”押[en]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和谐。在平仄、对仗上,也基本符合七律的规范,体现了作者扎实的诗词功底。
感言
读徐再城先生的《七律 - 大寒观象》,仿佛跟随作者一同经历了一场独特的季节之旅。这首诗不仅是对大寒时节特殊气候的记录,更是一次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与感悟。
在传统认知里,大寒本应是寒冷至极的时节,可诗中的“大寒不冷反升温”却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的多变。这种打破常规的景象,就像生活中的意外与惊喜,提醒着我们世界并非一成不变,要有接纳变化的胸怀。
诗中的意象描绘宛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从想象中雪的磅礴气势到柳丝泛绿的生机盎然,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神奇的创造力。同时,作者对气候异常的描述,也让我们意识到自然环境正在发生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生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而诗歌结尾所传达出的顺应自然的态度,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在面对自然的变化与未知时,我们或许应少一些焦虑与抗拒,多一些尊重与顺应。就像这首诗一样,既有对现象的细致观察,又有对哲理的深刻思考,让我们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获得心灵的滋养与成长 。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