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育秦:年味五首
(一)腊月年味
腊月的年味
浓醇得让人不饮自醉
年货的香气
袅袅地蜿蜒在天空里
老爸赶集办年货
母亲和面蒸花馍
腰酸背疼却一点不累
固执地守住悠久的年味
昏花的老眼张望着窗外
期盼着远方归来的游子
日历一页页撕下
归期一天天临近
年味牵引返乡的情思
朔风吹散汽车的尾气
重返往昔温韾的老屋
一年的艰辛都化作欢喜
听得再多都不烦
吃得再多也不腻
愿我的腊月烟火暖心
愿你的余生前路可期
(二)盼 年
小时候
总是会盼着过大年
盼着大年初一的新衣裳
盼着饭桌上香喷喷的饺子
盼着果盘里满满的柿饼糖块
盼着那噼噼啪啪的一挂鞭炮
盼着望见舅舅姑姑慈祥的目光
盼着兜里越来越多的压岁钱
盼着闹社火时的抬阁汗船
更盼着村戏里那一张张熟脸
现在呀
依然会盼着过大年
盼着归乡路上外地牌照的新能源
盼着打工儿女风尘朴朴的笑脸
盼着儿孙承欢膝下的幸福满满
盼着家人围坐谈笑风生的欢颜
盼着分享你的创业成果让我愉悦不断
盼着港湾的温暖能抚慰你打拼的艰难
盼着五洲四海炎黄子孙血脉团圆
盼着江山永固华夏文明万世灿烂
(三)回家过年
有一种心情
叫回家过年
天大地大
回家过年最大
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就是回家的路
人在这头
心却在那头
只因我们的根
长在那个叫家乡的地方
有一种爱
叫回家过年
用回家的心情
抹平奋斗的磨难
用回家的心绪
抛去失意的苦难
用回家的心态
扫除打拼的艰难
带回的是浓浓的亲情
带走的是长长的牵挂
(四)奢侈的年味
小时候,眼中的年味儿
是穿新衣服的兴奋
吃上几颗糖果的甜蜜
啃着几块肉的满足
燃放几挂鞭炮的快乐
收到压岁钱的喜悦
那份对走亲戚的期盼
至今想来依旧温暖心间
现在呀,眼中的年味儿
是屋檐下的红灯笼
远方回来的新能源
橱房里的烟火气
厅堂上的年夜饭
全家人的亲情团圆
儿女们的温暖陪伴
年味,奢侈又简单
(五)盼归
自从接到你的电话
我的心就没有一天不起波澜
近了,近了
扳着手指数你的归期
快了,快了
终于要等到久别的团圆
你曾是我羽翼下呵护的小鸟
家是我陪伴你成长的摇篮
为了不让你长成巨婴
我斩断了对你的溺爱
希望你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我隐藏了对你的思念
你爸的脊梁已不再挺拔
我的步履也开始蹒跚
“我们都好,你不要挂念”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这些口头禅是高明的谎言
掩盖不了我思儿盼归的心愿
屋檐下的红灯笼是你的春天
衰老的爹娘才是你要过的年
发达的交通让返家的路不再遥远
等着你享受家的舒适和温暖
让亲情和慈爱抚慰你漂泊的心
让笑声与眼泪化解所有的思念
人生就是旅途,不管我们漂到哪,最终还是会回到,这个温暖的地方。回家的路或远或近,家不只是砖瓦堆砌,也不仅仅看有多少房间,家是亲情的摇篮,也是关爱的源泉,是我们的毕生难舍的依恋。
愿春节回家的你,旅途平安相伴,顺利美好缠绵,心情愉悦不断。不管您或近或远,这一段回家的路,终点就是幸福,世界上的美景无数,可最美的风景却是回家的路,世上的美食无数,独一无二的依然是家的味道,,。回家过年,。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睦睦,家有温馨,家和万事兴,这才是家,过年回家,回家过年!家是温暖的港湾,春节是团聚的时刻。愿你回家过年时,笑容满面,幸福满满。新的一年,祝你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一盅烈酒见了底,酒酣耳热,打开了话匣子,唠的是一年收成的辛劳,夸的是至亲好友的帮衬,说的是乡村里的趣闻轶事,想的是来年的春夏秋冬,梦的是盖大屋、娶媳妇、生孩子。 肉香、酒香,熏得醉话连连;亲情、友情,叙得暖意融融。醇香的烈酒,浓浓的年味包围着一个个农家小院。 酥黄的煎饼摊了一摞又一摞,筋道的馒头蒸了一笼又一笼,白白嫩嫩的豆腐,甜丝丝嵌枣的年糕,鸡呀、鹅呀、羊呀不管是卖了还是买了都免不了成为过年的牺牲品供人们解馋······,一年的辛劳换来岁尾的富足,一年的汗水化作岁末的圆满,一年的期盼在年终兑现。 年味是辛辛苦苦中酿造的老酒,年味是忙忙碌碌里熬出的香甜,年味啊,是父老乡亲梦中的图腾!铁打的年轮,流水的时光,记忆里的点点滴滴渐行渐远。 有人说: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了。是啊,不知是水里有了添加剂、肉里有了速生激素、粮食转基因了还是人们的味觉过于刁钻挑剔了,还是那敦厚淳朴的心有些浮躁功利了。 又是一年春来到,年的盛宴正徐徐拉开,等着我们去用心品味。
过年,是农人们的年终大典,他们四季忙碌,良田好收都是自然的恩赐,所以过年就是他们对日子给予的最高礼遇。经常听老一辈的长者说:“过日子,过日子,过的就是孩子慢慢长大、四季慢慢丰收。”母亲和几位邻居一起做年货,冬日的午后,阳光懒懒的,人却勤快着。农家人准备年货也实在,北方靠海的地方不多,尤其是河北属于华北平原,放眼望去一望无垠都是黄土地。人们的吃食大多来自它,所以年货也都来自它。萝卜、白菜、红薯,这些看似寻常之物,通过腌制、窖藏、晾晒就成了独特的年货。当然过年最重要的还是杀年猪、做豆腐和蒸年糕。每家喂猪是村里不成文的习俗,猪吃得简单,草呀,麦麸呀,糁子呀,凡是家里的磨米磨面的角料都给它吃,它从来不嫌弃。呼噜呼噜地进食声让人感觉再难的日子都有了盼头。猪也不烦,吃完就睡,认真长肉。进入腊月也就进入了它的贡献期。年味儿是被村子里的第一头年猪打开的,当四方街里的邻居们围绕在谁家的当院,听到这家猪的嚎叫,就喊开了一个村子新年的序幕。杀猪人掌刀,杀猪的人家需要排队,但是其他年货不要,所以各家各户的妇女们就会聚在一起讨论着蒸年糕和腌萝卜的秘诀。我喜欢吃猪肉,但是害怕杀猪,所以我最喜欢和奶奶们待在一起,她们准备年货比较温柔,萝卜切得细细的,大枣用手剥离枣核,就连黄米面都用小筛子晒过,所有的材料都是认真挑拣,最后再进入蒸炸阶段。新年,是人们迎接福神、财神、土地神的特定日子,所以新年的仪式感很强。夜幕降临以后,忙活了一天的村庄逐渐安静下来,家家户户亮起了橘红的灯,厨房、厅堂、屋子,每一个空间都显得温暖而明亮,年味儿从夫妻、婆媳、子女间的对话飘到岁月的上空,成为以“家”命名的繁星,交相辉映在村庄的上空。年来了,新的一年来了,崭新的村庄伫立在四季的长河,在日复一日的耕种和收割中,走向了更好的时代。如今,我已成人,常年在外生活,偶尔回家过年,车开进村子的路口,熟悉的年味儿便扑面而来,二婶子打量着我的变化,三嫂子大声的喊我去她家吃饭,就连小侄子都飞快地跑出来,高举着手喊:“姑姑,奶奶今天蒸年糕!快下车!”我知道,只有家乡的年味儿才能解想家的乡愁。
那时候,一毛钱可以买足足五颗能甜到心里的糖块儿。那时候,谁兜里要是能揣个三毛五毛的,那都是土豪级的人物。 依稀记得,那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刚到十月底,同学们就开始了新年六十天倒计时。至今仍记得那种渴望过年的滋味儿,每个人眼里都充满着期待。 那时候,我们家的条件不算好,母亲没工作,在家专职照顾我和妹妹,家里所有的开支都由父亲一人扛着。因此,我与妹妹也只在新年才会有新衣服穿,父亲与母亲则只是将好几年前买的那套新衣服拿出来洗干净,大年初一才会将它换上,等过了初五,母亲便会再将它们洗干净叠好放入大立柜里,等着来年过年的时候再穿。那时候,父母的一套新衣往往能过好几个年。至于几年,那得看什么时候能打上补丁了……
那时候的我们,最盼着除夕夜了。因为除夕夜不但有饺子吃,还可以提前试穿新衣裳,心里别提有多美了。每年的除夕,白天,母亲都会围着锅台转,忙着蒸馒头,包饺子。父亲则会忙着贴春联,画麦屯子(就是几个圆圈,里面写上丰收、吉祥、健康等一些祝福的成语)。晚上,母亲便拿出我跟妹妹的新衣裳,让我们试穿,之后再拿出针线盒,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始重新钉扣子。因为,我们的新衣裳都要保证穿到第二年冬天的,那时候的我们又正是长个儿的年纪,母亲总是会特意给我们买大一号,甚至两号的衣服。衣服大了,自然也就宽了。那么,扣子就必须往里面移点,才能穿着不那么难看。即使这样,我们依然兴奋不已。母亲钉好扣子后,会把把我们的衣服叠放整齐,放在各自的枕头前面。那时候,我们的鞋子,还是母亲亲手纳的千层底鞋。穿着既舒服保暖,又透气吸汗,不会有脚臭。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我跟妹妹趁母亲不注意,便迫不及待地将新衣新鞋统统穿好,然后钻到被窝里,死活不肯出来。母亲无奈,只有等我们睡着了,才勉强将我们脚上的鞋子脱掉。
第二天,早上五六点钟,我们便会被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叫醒。其实在十二点钟的时候,鞭炮声已经是源源不断了,只是我们太兴奋,睡的太晚了,以至于能睡到炮响听不到的地步。于是,赶紧起床洗漱好,这时母亲的饺子也煮好了。我和妹妹要先给父亲与母亲拜年,才能上桌吃饺子。当然,压岁钱和糖果是必不可少的。一般父亲会大方一些,我跟妹妹会一人五毛,母亲则是一人两毛,都是崭新的纸币。吃完饭,抓一大把瓜子糖块,便开始去几个叔伯家拜年。每到一家,嘴里拜着年,眼睛缺死死盯着桌子上的糖果盘儿寸目不移。这时,婶子们一般都会赶紧将果盘端过来,高兴地说:随便吃。而我们,也不是随便拿的,我们只是会挑口袋里没有的那种糖块拿,直到所有的兜里都被装的塞不下为止。当然,压岁钱更是不能忘的,本来也就是冲着这些来的。 一直到初五,我们过的都是公主般的生活一一吃、喝、玩、乐。初六,是我们最不喜欢的日子。因为母亲要我们脱掉新衣,说是要洗好收拾了,元宵节的时候再穿。而压岁钱也要如数上交,说是替我们保管,等我们长大后再交给我们。长大后,我们却再也没看到过那笔“巨款” 。那时候的我们,简单、快乐,特别容易满足。那时候的年味儿,浓浓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里条件也越来越好,而年味儿,却越来越淡。记得一个朋友跟我说过,过年发压岁钱已经成为她的一个负担。现如今的压岁钱可不比我们小时候,那不是几毛几块可以解决的。因为,他们那边的压岁钱就跟随份子钱一样,成为了一种攀比。想想都觉得心累。
记得就在年前,还跟二婶说:这年过得越来越没意思了。二婶指着院子里玩耍的小家伙们说:你问问他们,看觉得过年好不好,他们可早都盼着过年了。人呐,都是从这个时候走过来的,年龄越大,经的事儿越多,看得就越淡,自然就会觉得年味儿也淡了。或许,真如二婶说的那样吧。总之,现在这年过得呀,根本没有小时候的那种浓郁的味道。就单拿放鞭炮来说吧,小时候过年,家家户户就那么一挂鞭炮,放着图个吉利。现在吧,各式各样的烟花爆竹,跟压岁钱一样,有那么点攀比的意思,放起来没玩没了。放完那刺鼻的味儿,得好一阵儿才能散。总之,不喜欢这样的年味儿。
(二) 前几天,有朋友在我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我发的小视频。是一大家人都坐在奶奶家,吃饭、聊天的那么一个视频。于是,问道:妞,今天什么日子?你们家怎么整的跟过年一样,那么热闹? 我回复:快要清明了,都回来扫墓了。 “扫墓?不是清明节才扫墓的吗?这还没到清明呢……”朋友疑惑地问道。 “每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吧,我们这里是有新坟要提前去扫墓的。这是老传统了。”我回答。
“哦哦,还是你们那里好呀,扫墓都一大家子一起去,感觉热闹、和睦。”我能感觉到朋友的那种羡慕之情。其实,我们这并非家家户户这样集体扫墓。只是我们这个小家每年都是这样的,这也是奶奶所希望的。奶奶八十多岁了,去年爷爷去世后,奶奶就念叨过一次:不管将来我走后你们怎么做,反正只要我还在,家里的任何事你们都必须一起去。
“姥姥,今天又是过年吗?这么多人都来你家,你怎么不给我发压岁钱了呢……”还不满三岁的小重孙看着饭桌上的美味佳肴和满屋的人,奶声奶气地问道。小家伙的话音刚落,家里所有的人都乐了。
“是呀,对于姥姥来说,就算是过年了,不然姥姥想见你们一面可难喽……”奶奶说完,小家伙乐了,大人们却沉默了。是呀,我们也已为人父母,总说自己忙,没时间回家,就连过年也都是来去匆匆,有谁真正关心过奶奶的想法呢?那么,年味儿在奶奶心里究竟是什么呢?应该是团圆,是陪伴吧?就像我们小时候的愿望一样,只要有几颗糖,几毛钱,一套新衣裳,那就是过年了。多么简单是要求,对于小时候的我们和现如今的奶奶却又如此奢侈。
曾几何时,在准备回奶奶家的路上给她打电话问:奶奶,我待会到家,你看看你还需要什么,我帮你买回去。
“我啥都不要,我只要人……” “只要人”这三个字儿,让我沉默了好久,也反省了好久。于是,将奶奶的这句话发到了家人微信群里。瞬间,群里热闹了起来,大家开始讨论,哪天,都有谁有空,然后一起回奶奶家热闹热闹,要让奶奶心中的年味儿持续不断才行……
编辑:都市头条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