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刘荣庆先生对《傅作义》一书的点评见解独到,全面且深入地剖析了作品的价值与境遇。
在作品分析上,高度肯定了《傅作义》的艺术成就。其一,点明作品以宏大复杂的历史为背景,借鉴传统,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重大题材,将人物命运与民族兴衰紧密相连,深入探讨重要历史问题,凸显其历史厚重感与思想深度。其二,赞赏其结构与描写,一轴多线使重大事件与战役铺排有序,穿插的风俗和细节描写增添趣味,人物塑造摆脱脸谱化,形象鲜明饱满,展现出高超的叙事与塑造能力。其三,对作品语言特色进行精准定位,既具晋南特色又有别于传统方言运用。
点评还将《傅作义》与《白鹿原》《秦腔》相提并论,肯定其艺术水平之高。同时,犀利指出记者小说因类似宗派“围墙”等因素被排除在重要奖项评选之外的现象,借中外文学史实例,表达对文学逆淘汰现象的批判,坚信优秀作品经时间考验终能被正确评定,展现出对文学公正评判的呼吁与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
从点评者身份看,刘荣庆作为资深的多领域学者、作家与评论家,其点评专业且具权威性,为读者理解《傅作义》这部作品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视角。
附:我看《傅作义》原文:
作者: 刘荣庆
最近,读了崔正来的长篇纪实小说《傅作义》,感慨颇多。
这部文学作品是以清末民国迄20世纪70年代波澜壮阔又曲折复杂的历史为背景而展开叙事艺术的重大收获。作者借鉴司马迁写《史记》的传统,以现实主义手法驾驭重大题材,从大历史角度切入,不仅塑造了傅作义及其家族十多个栩栩如生形象,更将傅作义、董其武、孙兰峰为代表的“傅家军”将士的团体命运、人生命运,与中华民族兴衰生灭融为一体,力图回答在毛泽东指引下,弱小的共产党缘何能在中国一步一步变得强大并赢得胜利,受美国庇护、支持的蒋介石缘何由强大走向衰亡?日本鬼子缘何被赶出中国?
《傅作义》一轴多线结构,涉及重大历史事件与战役铺排有序,又穿插兴味盎然的风俗描写与细节描写,其所塑造的历史的艺术的形象数以百计,个性鲜明、能让人读后不忘者多多,不管英雄人物、反面人物还是中间人物,皆有血有肉,脱开了几十年来文坛胡编乱造成风、多人一面的文学脸谱化倾向。
作品语言有些许晋南特色,又不同于赵树理、西戎、马烽那样执着于方言运用。
我以为,《傅作义》的艺术水平不低于《白鹿原》《秦腔》,只可惜记者的小说往往被挡在当代文学山头之外而不能冲入茅奖、鲁奖之类评选程序(实为宗派“围墙”)。
中外文学史一再证明,因权力、名望、财富而炒作的某代获奖作品未必上乘,受我看《傅作义》文学的逆淘汰是暂时的。真金不怕火炼。任何文学作品,只有在问世百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被后辈鉴别、评定出子丑寅卯与优胜劣败来。
作者简介:
刘荣庆,陕西临潼人,1964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高级记者丶国学学者丶文化史学者丶作家丶文学评论家丶新闻学家丶新闻民俗学学科创立者,著有《民间诗人王老久评传》丶《诠释圣智》丶《中国逍遥游.絲路》丶《新闻民俗学》丶《从新闻黑洞跳进又跳出》等作品近千万字)
编辑:都市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