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建福安市溪潭镇城山村,有座千年灵岩古寺,她恰如一位从悠悠岁月深处缓缓走来的智者,静静端坐在那里,无声诉说着千余年的风云过往。
在历史的长河中,她宛如隐匿于尘世的明珠,散发着宁静而悠远的光芒。福安城山的灵岩寺,便是这样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沉淀的古刹。
2025年1月12日,《福安秋园诗社》和都市头条《当代文艺》社团部分诗友们怀着崇敬与期待的心情,踏上拜谒千年古禅寺之旅。绕过山路十八弯,终于到达目的地--千年古刹灵岩寺。灵岩寺的前身,是唐神龙年间(705 - 707)薛令之的“灵谷草堂”。彼时,年轻的薛令之在这清幽之地,伴着摇曳烛火,在书卷中探寻人生的方向。到了唐咸通元年(860),“灵谷草堂”华丽转身,正式改建为寺,自此踏上了漫长而传奇的旅程,至今已有1160多个春秋。
古寺背依灵鹫峰,那灵鹫峰仿若灵鹫自天际振翅翩跹而来,带着与生俱来的神圣气息。前方,案山如忠诚的象王,静静侍御,守护着这片佛门净地。山顶岩石突兀,恰似鹫首,与天竺灵山仿若孪生,“灵岩”之名便由此而来,充满了神秘与诗意。
据史料记载,高僧慧崇最早在此筑灵谷草堂隐居修行。后来,薛令之也在此留下了刻苦攻读的身影,并留下这些传世的不朽诗篇。这些诗不仅是他个人心境的写照,更像是灵岩寺发展历程中的第一笔浓墨重彩,为这座古寺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历史遗痕:古建承载的岁月长歌
檀越善举与古寺兴衰。漫步于灵岩寺,古建筑遗痕悄然诉说着悠远的故事。薛氏后人感怀三宝之德,于唐咸通二年募资扩建灵岩寺,成为这座古寺最早的檀越。明朝洪武年间,灵岩寺声名远播,掌管周边36座寺院,僧众汇聚多达八百余人,盛极一时。
从唐至宋元丰年间,再到明成化十年、清乾隆庚戌年,历代皆对灵岩寺精心修缮整治。然而,岁月无情,往昔旧貌在时光的侵蚀下逐渐消逝。现存寺院于民国初年重修,虽历经沧桑,却依然保留着那份古朴与庄严。

须弥基座:历史的无声诉说者。前往探秘大殿前那已废弃殿堂的基座——须弥座,无疑是历史的聚焦点。须弥座两侧各有10方束腰石,长7.77米,高0.50米,内有浮雕狮子24只。这些狮子雕刻于壶门图案之中,形态各异。有的昂首怒目,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圣地;有的低眉憨态,似在诉说着悠悠往事。须弥座的上枋,飘逸云纹仿若灵动思绪自由穿梭;下枭雕琢的灵动水浪纹,似岁月长河奔腾不息。雕刻面积约8平方米,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保存良好,每一处雕刻都是岁月的痕迹,默默诉说着往昔辉煌。
寺内现存古迹还有宋代须弥座狮子浮雕、宝阶梯级、石槽等,它们如同历史的碎片,拼凑出灵岩寺曾经的繁荣景象。
三、灵岩胜景:自然绘就的禅意丹青
我们随着顿瑜大师的指向与介绍,感触置身于灵岩周边美妙的十八奇景之中。
雄奇峻险之景--
灵岩寺周遭山水奇秀,仿若一幅徐徐展开的绝美画卷。灵鹫岩、鹅卵坪、仙人剑石、青云亭、等十八景如璀璨星辰,镶嵌在这片灵秀山川之间。
灵鹫岩。以其巍峨身姿,散发着神秘威严。岩体表面的纹理,像是岁月书写的神秘篇章,记录着无数个春夏秋冬的更迭。传说灵鹫曾在此栖息,赋予了这片土地祥瑞与灵气。站在灵鹫岩下,仰望苍穹,仿佛能与历史对话,感受大自然的雄浑与伟大。
仙人剑石。仿若仙人遗落的宝剑,剑身由坚硬岩石构成,剑刃直插云霄。其独特的造型在周围山川地貌的映衬下,更显天工之妙。
虎岩悬卦。恰似一只猛虎盘踞在山林之间,栩栩如生。岩石表面的纹理,就像老虎身上的斑纹。它是守护这片山川的神兽化身,守护着这里的宁静与祥和。
清幽温婉之景——
鹅卵坪。宛如大地铺就的温润锦缎,每一颗鹅卵石都历经千百年流水的冲刷与打磨,圆润光滑。它们紧密相依,承载着悠悠岁月的摩挲。漫步其上,脚下传来细腻的触感,仿佛能听到岁月的低语,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妙观镜。俗称美人镜,镜面澄澈如镜,没有一丝杂质。阳光洒落在镜面上,反射出耀眼而柔和的光芒,将周围的景色映照得如梦如幻。能在这澄澈之中,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受它对世间万象与众生心灵的映射。
观音山。宛如慈悲的菩萨,静静端坐在那里,山上植被茂密,四季常青,仿佛是菩萨身上翠绿的袈裟。远远望去,观音山散发着祥和的气息,庇佑着一方水土,让人们感受到无尽的温馨与慰藉。
禅意祥瑞之景——
象王侍御。犹如忠诚的卫士,忠诚地伫立在灵岩寺旁,与古寺一同经历风雨的洗礼,见证着灵岩寺的历史变迁,守护着这片神圣之地。
合掌岩。恰似两位虔诚的信徒,双手合十,日夜朝着灵岩寺的方向默默祈祷。其逼真的形态,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代表着对佛法的敬畏与虔诚。
龙吟潭。一潭碧水清澈见底,水面波光荡漾,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微风吹过,潭水泛起层层涟漪,仿佛龙吟之声隐隐传来。那声音低沉而悠扬,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宁静,让人们忘却尘世的烦恼与喧嚣。
积善岩。承载着无尽的善念,每一个靠近它的人,都能感受到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净化心灵,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变得更加善良和宽容,传递着佛法的慈悲与善意。
明月泉。清澈的泉水从石缝间潺潺流出,流淌在山涧,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泉水在月光的映照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恰似明月的光辉润泽着人们的心田,有如清甜的滋味瞬间弥漫。
青云亭。高高耸立在山间,亭身古朴典雅,飞檐斗拱,独具特色。它宛如一座通往平步青云的驿站,给学子们带来光明前途与希望的憧憬。
独步阁。遗世独立地矗立在山林之间,四周绿树环绕,环境清幽。它为文人墨客们提供了一方宁静的思索天地,让他们能够远离尘世纷扰,静下心来,感悟人生的真谛,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抱负。
毗庐冠。威严庄重,高耸入云,其独特的造型彰显着佛法的神圣不可侵犯。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是佛法的光辉普照大地,让人们对佛法充满敬畏与敬仰之情。
鸣琴台。宛如一座天然的舞台,台面平整光滑,四周风景如画。每当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是在弹奏着一曲美妙的天籁之音。这声音与古寺的梵音相互交织共鸣,形成一种独特的和谐之美,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群象来朝。众多山峰形态各异,宛如一群大象正朝着灵岩寺缓缓走来。它们步伐整齐,姿态各异,象征着万物对灵岩寺这片佛门圣地的尊崇与敬仰。这一壮观的景象,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古刹钟声。悠悠回荡在山谷之间,声音清脆而悠扬,能够穿越时空的隧道,传入人们的耳中。每一次钟声的响起,都像是在警醒世人,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珍惜眼前的一切,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说法台。庄严肃穆地坐落在灵岩寺的一侧,它曾是高僧大德们传播佛法智慧的地方。在过去的岁月里,无数的信徒们聚集在此,聆听高僧们的教诲,感悟佛法的博大精深。如今,虽然说法台上已没有了高僧的身影,但它依然散发着一种神圣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佛法的传承与延续。
仰望这十八景,或险峻,或清幽,或奇特,紧密环绕在灵岩寺周围,与古寺相互映衬,宛如众星捧月,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禅意的世界。它们不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佛法无边、恩泽四方的生动体现。置身其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佛性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每一处景致都在诉说着禅意,每一丝清风都在传递着佛法的智慧,让人们自然而然地放下尘世的纷扰,沉浸在空灵静谧的氛围里,体悟生命的真谛。
四、诗韵遗响:文人笔下的禅意墨香
谢汝瑞诗中的灵岩意境。古往今来,灵岩寺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与修行者,成为文化与精神的汇聚之地。然而,岁月无情,诸多名篇佳作大多在历史长河中散佚,如今可查的诗作仅有寥寥几首。
联想到明朝谢汝瑞的《灵岩寺诗》:“踏破烟霞度远林,梵官高镇白云深。松风不动山僧梦,岩水能清野客心。深夜栖台浮月色,五更钟磬吼鲸音。空门寂寞天花雨,洒尽尘缘万虑沉 。”这首诗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描绘了诗人穿越烟霞与远林,来到深藏于白云深处的灵岩寺。松风轻拂,山僧安睡,岩水潺潺,净化着野客心灵。深夜月色洒在栖台,五更钟磬声如鲸音般震撼。空门中天花雨洒落,洗尽尘世烦恼,让人为之沉醉,沉浸在空灵静谧的禅境之中。
郑孔材诗里的古贤追思。明代郑孔材的《灵谷草堂》:“拨却尘怀强自宽,瘦筇扶步上名山。坐看流水心偏静,吟到落花春已阑。梵刹古碑苍藓合,草堂残础白云闲。清风高节今还在,欲酌幽馨想未难。”诗人抛开尘世烦恼,拄着瘦竹杖登上名山。看到流水,内心平静,吟诗间春天已至尾声。梵刹古碑长满苍藓,草堂残础在白云下闲适。最后表达先人的清风高节仍在,想要追寻其遗风并不困难,抒发了对古贤的追思与敬仰。
印觉法师门联的禅意哲思。走近大雄宝殿门口两侧,印入眼帘的是,印觉法师撰书的一对楹联笔意颇有弘一法师之风:“灵山拈花一笑传心印,岩门演教万法证圆融”。此联蕴含着深厚的佛教典故与哲学思想。“灵山拈花一笑”源自佛教禅宗公案,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法会上拈起一朵金婆罗花示众,众人不解其意,唯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祖便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心法传给迦叶,这一笑是师徒间心领神会、以心传心的至高境界,象征禅宗对佛法真谛的独特传承方式。“岩门演教万法证圆融”表明灵岩寺传承佛教教义,广演佛法,揭示世间万法虽纷繁复杂,但最终皆可证得圆融无碍的境界。它体现了佛教对宇宙万物本质的深刻认知,即万事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融通,在差异中蕴含统一。此联不仅是对灵岩寺佛教传承与教义阐释的生动写照,更能让观者在品味联意时,感受到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圆融的精神指引。
五、静心禅悟:心灵深处的修行之旅
初入禅修之地。今日,得顿瑜大师(也是秋园诗社诗友)于禅七之际百忙之中抽身接待并亲自为我们讲禅,我们一行跟随住持大师踏入了这片充满禅意的圣地。
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一地碎金。诗友们怀着敬畏与期待之心,踏入禅七打七的修行场地。一进入,便被那静谧庄严的氛围所感染,浮躁的心瞬间沉静了几分。
体验禅修心境与感悟。诗友们在蒲团上缓缓坐下,调整身姿,开始专注于呼吸。起初,脑海中杂念纷至沓来,然而,在法师的引导下,众人努力将注意力集中在一呼一吸之间,感受气息在体内的流动。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洗涤内心的尘埃。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界的喧嚣渐渐远去,只剩下木鱼声的清脆和诵经声的悠扬。大家沉浸在这宁静祥和的氛围中,内心愈发澄澈。在这过程中,参与者深切体会到了禅修的力量,那些平日里困扰自己的烦恼与焦虑,在这一刻仿佛都变得微不足道。在禅七的间隙,诗友们交流彼此的感悟,分享着内心的宁静与喜悦。彼此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佛法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新思考。
六、文化传承:灵岩精神的延续之光
心灵的触动。拜访灵岩禅寺,宛如一场灵魂的朝圣之旅,恰似从灵岩寺悠悠历史长河的这一端,驶向承载着深厚底蕴与智慧的彼岸。踏入这片圣地,古寺的宁静祥和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进诗友们的心田,洗尽尘世的喧嚣与疲惫。庄严的大雄宝殿古朴的建筑风格,寺中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沧桑,每一道裂痕、每一处斑驳,都是岁月镌刻的印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故事。一草一木皆蕴含佛性的灵动,微风拂过,枝叶轻摇,似在低吟古老的梵音。
大师的智慧启迪。在经历禅七的体验和围坐聆听大师讲禅中,仿若穿越时空,与先哲对话,与佛法相拥。
顿瑜大师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深入浅出地讲解佛法要义。其间,住持顿瑜大师挥笔写下一首意味深长的《甲辰冬秋园诗社诗友来会 适逢禅七有寄》:“韵海游来每忘机,离骚一句探幽微。焚香夜觅推敲偈,敷座晨观来去非。古道滑无羊鹿到。檀林大有象龙归。只言犹入山间梦。片叶不沾尘外衣。”此诗意境深远,尽显大师非凡的文学素养与高深的禅修境界。大师沉浸于韵海,借《离骚》探寻幽微之境,在文学与佛法间架起桥梁,足见其对两者融合的深刻领悟。“古道滑无羊鹿到,檀林大有象龙归”生动展现出修行路上的艰难与佛门圣地的庄严殊胜。“只言犹入山间梦,片叶不沾尘外衣”更是体现大师内心纯净超脱,虽身处尘世,却能不染尘埃,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文化传承的使命。在顿瑜大师的引导下,诗友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佛法的博大精深与心灵净化的力量。
这次探访之旅,在诗友们心中种下了传承与感悟的种子。相信在未来,他们将以笔为舟,以墨为桨,在文学的海洋中,将灵岩寺的独特魅力与深厚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让这颗千年古刹的文化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照亮更多人心灵的角落,引领人们走向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彼岸。
回眸一千多年前薛令之在灵谷草堂开启灵岩寺的传奇序章,如今我们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深感传承其精神与文化的责任重大。灵岩寺的悠悠古韵、深邃禅意,不应只尘封于历史,更应在时代浪潮中熠熠生辉。据悉,目前,灵岩寺按照佛在灵山的设想,正在进行规划较大规模扩建,其中包括恢复灵谷草堂,建设灵岩书院,依法华经理念打造佛教灵山胜境。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几年内,将看到一个全新的灵山胜境和灵岩禅寺展现在人们面前。让那份宁静与智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人们心灵,延续灵岩禅寺千古的传奇。

福安灵岩寺本薛补阙之灵谷草堂,记载唐咸通元年,改建为寺。先生居山闻龙吟及第,开元中,以官补阙兼侍读,谢病归。先生之居山前后亦不过数十年客身耳。然自先生归,而唐室已乱,天宝安史之变,李,郭,张、许之勋名,先生既不得为;颜常山、平原之忠烈,先生又未尝为,而见几全令名,视同时之失臣节而徒留文采于身后者,以先生今日论之,其所得固已多矣。初,先生与贺知章同侍太子。肃宗立, 思召先生,而先生已逝。时肃宗所与经军国者,衣白山人李泌,而所思东宫旧人者,则先生也。四明之山水,犹不得如先生之以廉名也。
寺为薛氏檀樾,其后人时有修治。寺之东偏亦立先生像,岁时致祀焉。乾隆庚戌秋,薛氏之后人募捐重修之,请记于余。余既仰先生之行,吊其草堂遗迹,常低徊留之。灵岩山下之剑水,犹为先生流其清冽,而先生之英灵或时来往焉。因笔之为记。若其寺之落成月日、靡费,则其家自有书,此不具述也。
张景祁总纂《福安县志》,卷之三十二《古迹·寺观(附)》,清光绪十年(18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