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腾空去,灵蛇驾云来。龙年带着辉煌和荣耀离去,蛇年舞动身姿迎来新的春天。在这美好时刻,华北油田退休老人、任丘市红色作家赵树标老师,在龙年取得累累硕果的基础上,蛇年又有新收获,在刚刚结束的“雄安之畔党旗红——我记忆中的石油大会战”征文活动中拔得头筹,荣获特等奖。
这次征文是由中共任丘市委会战道街道工作委员会和任丘市人民政府会战道街道办事处联合主办,旨在书写石油大会战的难忘篇章,记录激情燃烧的岁月,传承会战精神,促进油地融合,让华北油田和任丘市明天更加美好。下面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赵树标老师的征文。
—————原文————
◎ 征文:雄安之畔党旗红
我记忆中的石油大会战 杨理衡 王书田
石油大会战
不会忘记的两位老人 作者:赵树标
49年前,在美丽的冀中大平原,后来的“千年大计”雄安新区之畔的任丘,发生了中国石油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最后一场石油大会战,名为冀中石油会战,仅参战的石油大军就多达10万之众。这是一场动人心弦、覆地翻天的伟大会战。
(各路会战军分期分批云集任丘)这场会战,学习发扬已列入党和国家精神谱系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老区精神,科技人员和全体员工艰苦努力,在老区人民的支援下,在冀中地下发现了古潜山构造,总结出具有世界意义的潜山油藏理论,打出了全国最高产的千吨井(任9井日产5400吨),在祖国首都南大门找到了年产原油1700万吨的大油田,为全国原油产量突破亿吨大关做出了贡献,为中国革命老区、美丽富饶的冀中平原、在后来的世纪之城雄安之畔催生了一座石油石化新城——大美任丘。并形成了当今发展建设尤为需要的“不怕艰难,团结奋战,勇于担当,甘愿奉献”的石油会战精神,意义重大而深远。我生在冀中革命老区,是冀中平原的孩子,当得知故乡开发大油田的消息,心里异常高兴,从开始大会战那天起,就时常关注油田的消息。历经坎坷大学圆梦,国家统一分配到华北油田,我成为光荣的石油大军中的一员,作为一名企业宣传干部,业余石油作家,一直没有间断地写石油会战,弘扬会战精神。

(今年,退休多年的我,参加一部反映冀中石油会战为主要内容的史书《潜山春秋》的编写,再次到华北油田的功勋井“任四井”参观考察。)这次大会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典型人物,为鲜红的党旗增光添彩,这其中我最佩服的有两个人,而且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敬佩之情日深。两个传奇人物,以他们的爱国精神,为民品格,工作能力成为冀中石油大会战贡献最突出的,石油和地方都认可的优秀人物、好党员、好干部,一个是老会战杨理衡,一个是老县长王书田。
(建党百年,有着65年党龄的老会战杨理衡,再次向党宣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杨理衡现年91岁,是华北油田退休职工,曾荣获“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称号。1956年,他从广州华南工学院毕业,成为石油大军中一员,同年8月入党,是有着68年党龄的老党员。37年的石油生涯,他转战新疆、大港、辽河、大庆、华北等油田,参加过4个油田的初期建设,因为有会战经验,冀中石油会战打前站的任务,落在了他的肩上,这就有了冀中石油大会战他和老县长王书田一起书写的会战故事。
(老县长 王书田的标准照)王书田,1926年出生在任丘县北汉乡北汉村一户贫苦农家,世世代代扛长活、打短工,日子过的很艰难,到他父亲这一代,他的一个表大伯,教会了父亲,磨香油、打烧饼、炸油条,日子好过了,王书田这才有机会进学堂读书,在党的培养教育下,王书田成为儿童团长和学生会主任,带领学生们站岗、放哨、送情报,为抗日战争做贡献。1943年,那是抗战最艰苦的年代,王书田加入中国共产党,毅然投身革命,爱国不需要理由,不怕牺牲顽强斗争,为中国革命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解放后,历任科员,公社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县委、县政府两办主任,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和市政协主席。1988年6月离休后,担任任丘市老龄委主任。几十年来,王书田同志始终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廉洁自律,勤奋敬业,忘我工作。尤其是1976年,任丘油田开发建设以来,他积极协调多方关系,认真处理各种问题,全力支援油田建设,为华北油田的开发和任丘经济、市政建设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油地双方有口皆碑,这实在不容易!下面,我就来讲一讲冀中石油大会战之初,老会战杨理衡打前站,老主任、老县长王书田竭力支持油田开发建设的故事。
1976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冀中开展石油大会战,正月初六,原天津大港油田办公室副主任杨理衡,结束了省会石家庄和一些地方的打前站任务,作为先遣人员第一个来到任丘,给后续的石油大军打前站,并考察石油总部设在任丘是否合适。时任任丘县委书记李敏、县委办公室主任王书田热情接待了杨理衡一行。他们领着杨理衡来到县城西南的地方,指着眼前约5000亩荒地说,全拨给你们使用。这片土地有荒草、坟堆、果园、庄稼。看着眼前的满目荒凉,杨理衡不由地对王书田说:“这里真是不毛之地啊,比我想象的还要差。”这个地方我很熟悉,我原工作单位器材供应处就建在这里。这个地方叫“南大洼”,当时民谣唱到“南大哇,烂泥塘,一片盐碱白茫茫,风来吹人一身土,雨来遍地稀泥浆。”来任丘之前,杨理衡就听说,任丘的县城很破烂,果然如此。前几天在其它地方打前站时,有的县市领导对杨理衡说,华北油田总部如果设在任丘,就象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不如设在他们那里。这些对杨理衡产生了心理影响,杨理衡对任丘的看法泛起了灰色的影子。王书田看出了杨理衡的心思,如数家珍般地给杨理衡讲述了任丘的厚重历史,灿烂文化,这给知识分子出身的老会战杨理衡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杨理衡后来回忆说,听王主任这么一说,觉得任丘是个不简单的地方,所谓“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的说法,在我脑海里消散了。转而产生了”珠联璧合”的感觉。王书田对杨理衡强调说,我们一定要像当年接待老八路一样接待你们,象支援子弟兵一样支援你们。这些话,让杨理衡感受到了任丘人的真诚,为油田总部落户任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王书田同志当时也许不会料到,从此,在他的后半生,华北油田的烟雨风尘一直没有离开过他的视野,为华北油田顺利发展不辞辛苦,为油地携手发展苦心孤诣,成为他人生价值中最耀眼的组成部分,他和杨理衡和一些企业领导都成了熟识的朋友。

(这是1986年10月,王书田同志和来任丘和华北油田视察工作的陈再道将军亲切交谈,两人有说不完的话。)油田总部入驻任丘后,李敏同志就把与油田协调的事务交给了王书田,王书田兼顾国家和地方的利益,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油田建设中,力图把方方面面的工作做得好上加好。1977年的一天,王书田到油田单位征求意见,看有何问题需要解决,油田领导反映一些地方治安不好,偷盗现象时有发生,有时还起冲突,从个别人嘴里冒出不应有的言论:“我们连日本鬼子都不怕,还怕你们油鬼子吗!” 回到县里后,王书田立即找公安局长,召开会议,督促公安部门高度关注油田的治安,坚决打击不法分子,为油田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数年过后,首都南大门诞生了一个大油田,美丽的冀中平原矗立起一座名列国家百强县的中等城市。王书田成为兼顾国家和地方利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党的好干部。不论生前生后均得到地方百姓的拥戴,受到企业员工的称赞,实在难能可贵。冀中石油大会战不会忘记他和杨理衡,这两位老党员、老干部。我相信后辈人只要拥有像他们那样的家国情怀,热爱党,热爱人民,弘扬“不怕艰难,团结奋战,勇于担当,甘愿奉献”的石油会战精神,忠于职守,创新工作,努力做好油地融合,华北油田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大美任丘一定会更加美丽!(供应社区居委会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