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稼人向何处去
文/ 毋东汉

从互助合作运动中走过来的人心里明白,把刚分到土地、刚盖了新棚、刚买了牛犊,准备发家致富,做梦都想当黄世仁的翻身农民的心拢在一块,成立互助组,成立合作社有多难。我们村的毋克中,有文化,觉悟快,响应党的号召,率先成立了互助组。由于组员劳力硬,农具全,有牲口,谁离了谁一样过日子,结果没坚持到进社就散伙。李春芳的互助组,由于有劳力的缺牲口,有牲口的缺农具,结果,互相依赖,坚持到了进社。王振荣效法“桃园三结义”模式,实行情感管理,成立“八兄弟互助组”,效果还不错,坚持到了进社。可见,走互助合作这条路,越穷越有积极性。初级社转高级社也需要做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在我的家乡诞生了蒲忠智他们的“联社经验”,毛主席为其写了光辉按语。蒲忠智成为党的八大代表。蒲忠智带领他的互助组进山割竹子,度过了春荒,青稞大麦被小麦代替,稻麦两熟试验成功,粗粮变细粮,粮食丰收,显示了互助合作的优越性。
回眸历史,从春秋战国时的井田制过度到分田到劳力,历时几千年延续,其间产生了多少黄世仁和多少杨白劳。孙中山推翻帝制,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真正实行这一口号却是在延安。实行土地改革和互助合作,防止两极分化,是共产党执政以后的大事。农民中有的底子厚,有的底子薄,有的会经营,有的不会经营,一遇天灾人祸,首先卖地;有卖地的就有买地的,穷富分化是必然的趋势。这与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不相符合。因此,1978年,实行分田到户时,“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说法也就不奇怪了。我们队有个王勇勤,又勇敢又勤劳。在生产队时,工分挣得多,还有点手艺挣零花钱。他当生产小组长,吹哨子叫大家上工,因为没表,往往过早。有诗为证:“王勇勤,半吊子(不靠谱),鸡啼半夜吹哨子。”他学的几样手艺都不合时宜了。他会炸狼,保护野生动物,不允许。他会补胶鞋,道路硬化后没人穿胶鞋了。他会打胡基(土坯),垒墙用砖不用胡基了。他会逮鳖,河水污染没鳖了。他打工也没人要,嫌他老。他变成了没有收入来源的人。集体生活,各尽所能,没本事的人也有用场。分田到户后,谁有啥本事成啥精,没本事的出蛮力,没劳力的无奈了。
“七十二行,庄稼为王。”我国是农业大国,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向工业强国发展,也不能动摇基础。粮食安全也是不可忽视的。美西方的贸易战和生物战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袭击,迫使我们要学会弹钢琴,打组合拳。转基因种子、土埌板结中毒、粮食卖不上价等农业要害问题急须解决。中华民族的蛋白质主要来源是大豆,大豆转基因了前途危险。刚分田到户前两三年,庄稼人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亩地施两袋化肥,全家出动抡镢头,人力曳犁,手拉犁也兴起了。土改时那股热情劲儿又上来了。第四年第五年就不行了。有的人本事大,有挣大钱门路,把地租给别人。有的人说:“种一点粮够吃就行了。其余时间进城挣钱。”我算过一笔账,种一亩包谷,扣过种子、化肥、农药、灌溉、犁种、收割等费用,最多能挣200元,若扣过劳作工钱,就等于白忙活了。据说买外国粮食便宜,资本家只为挣钱,引进转基因主粮,消费者深受其害,充当了试验小白鼠。年轻人患怪病,生育人口下降,应当警惕。
怎么办?任其发展下去,穷富进一步分化是必然的。要重新走集体化道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都有。有利因素:①当年生产队的干部还健在一小部分耄耋之人,可以当参谋或顾问;②人们秋麦两忙互相帮助形似变工队和互助组。③如果现在要恢复集体生产,干部班子要老中青三结合才行。不利因素:①人心已散几十年,往一块聚拢是很难的。②现在一味要求干部年轻化,他们丝毫没有集体生产的领导经验和指挥技能。必然难免瞎指挥,后果不堪设想。到那时,人家又要说“实践检验真理”,还是“分田到户好”。③要培养一批公而忘私、懂得农业科技、有领导艺术指挥能力而且带头劳动的干部,难!④有人提出土地流转到种粮大户,其他人来当工人,这是培养农业资本家和新型地主的馊主意。出这主意的专家,是从外国农场主那儿得到原型启发,并不是什么新鲜玩艺。
恢复集体生产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我建议:各级党组织应当建立农村干部学校,学校放在大寨或南街村,请王宏斌郭凤莲那样的人当教授,课程有农业八字宪法、集体财产管理、“怎样当好生产队长,”等,参考教材有《创业史》《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等。培养一批公而忘私、会指挥集体生产的干部。然后召开各村老干部、中年干部、青年干部开会研究,听取他们的意见,具体实施。土地连成片适应机械化,统一指挥,各尽所能,实行作业班与个人承包相结合。同时后勤工作要跟上,要提高农民养老金,提高粮食价格,鼓励农民种粮。要解决看病贵、上学难问题,让农民安居,农民才能乐业。关键问题是领导干部主导思想要回到公有化轨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要放下架子,深入实际,干部要和群众跌爬滚打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农民没有了后顾之忧,提高了经济地位,也提高了政治地位,认识到为中国人端中国碗,吃放心粮,当好中国农民,无上光荣。
2025-1-18-于樵仙居。

毋东汉,又名毋晓阳,自号太乙山人,笔名育圃,1943年生,陕西长安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儿童文学作家。曾任县政协八、九、十届委员及其文史教卫体委员会委员,现任长安区关工委委员、王莽街道关工委专职副主任、王莽街道关工委终南文学社名誉社长。书房斋号:樵仙居(高智题)。座右铭:“抒人民之情”(贺敬之题)、“达观”(陈忠实题)。
从1964年至今,发表各种文学作品近万篇 (部、首),结集为《风雨灯》《育圃寓言》《樵仙居诗草》《樵仙居文稿》《同窗俊友》《樵仙居碎戏》《育圃儿歌》《育圃童话》《育圃童谣》《樵仙居综艺》《作文教学刍议》《育圃拾英》《天池寺与二龙塔》《晚霞放歌》等,连同长篇小说《怪灵外传》《热土情焰》《学稼苦趣》均已出版。长篇小说《秋枫情殇》即将付梓。案头有《文学花蕊》《樵仙居暮歌》等正在编校。主编、参编,与人合著不计,获奖从略。
现为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杂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安区作家协会会员、长安区政协资深文史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画乡诗社《长安诗文》公众平台艺术指导等。(详情百度易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