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小年
作者:成振林/陕西宝鸡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的“小年”。“二十三,糖瓜粘”,随着农历小年的来临,农历新年的脚步也越来越近。
小年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祭灶节。不同于其它节日,“小年”在不同地方的日期居然还不一样。在古代,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是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在北方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地区则为腊月二十五。
在古人看来,“小年”两个字意味着过年的开端。其实,古时候“小年”还有个称呼,叫做“交年节”,意为立春前后,年节之交。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关于小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小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最初是为了祭奠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到了先秦时期,祭灶神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仪式。
祭灶,是小年最重要的活动,因此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灶神节”。祭灶在中国民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灶神信仰是我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相传,灶神是玉皇大帝安排到凡间管理各家灶火的神官,每到腊月二十三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中的善恶,再根据玉皇大帝旨意实行赏罚。人们怕灶王爷上天之后乱说话,于是就在小年这天祭灶,送上甜甜的祭灶糖和年糕等贡品。希望他吃了嘴能甜一点,多说一些好听话让来年人们的日子好过一点。
因此,小年这一天也有吃灶糖的习俗。灶糖的粘性非常大,故又称“胶牙糖”,北京俗称“关东糖”,上海、江苏也称“糖元宝”。
传说灶王爷名叫张单,本是民间俊俏公子。娶妻后性格大变,成天游手好闲,最后落得个沿街乞讨的下场。一天,张单在乞讨时走到了前妻家中。见到妻子后,张单羞愧难当,一头钻进了灶台被大火烧死。玉帝知道此事后,认为张单知道羞愧,便把他封为了灶神掌管民间,并让他每年腊月二十三日上天汇报。
百姓知道此事后,纷纷在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祭拜灶神,希望灶王爷上天后能够多汇报家里的好事。久而久之,腊月二十三日就成了送灶神的日子,也被人们称为小年夜。
扫尘是小年的主要活动。“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这天,家家户户打扫房屋,擦窗拭镜,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
贴窗花是小年最盛行的民俗活动。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竟可以随手创造出一张张千姿百态的图案,贴满家中的角角落落,不仅装点着节日的浓浓氛围,更传承着中国几千年的生活智慧。
吃灶糖也是小年的主要习俗。灶糖,用麦芽糖凝固而成的,外面有一层芝麻,有健脾胃、滋阴清火、润肺止咳的功效。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于是人民便敬献祭灶,意为用糖糊住灶王爷嘴,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
吃饺子就更不用说了。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在很多地区,一到腊月就开始吃各种饺子了。冬至要吃,小年要吃,而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也要吃饺子......
年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折射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的情感和认同感。许多传统习俗,最初源于古代社会的实际需求,随着社会的变迁,它们逐渐超越了实用性,转而成为我们民族共同的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象征,这正是中华文明持久不息、世代相传的鲜活写照。
此外,各地的年俗活动各具特色,汇聚了全国各地的文化精髓,也彰显了传统文化包容并蓄的特质。就如“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小年,过的不是节日,而是亲情的一种团聚。
小年被视为盛大春节的序幕开端。小年之后,就是春节。扫尘、祭灶,被视为“忙年”的开始,采办年货、打扫房屋都提上日程,期盼过年的心情也从今天开始强烈起来。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传统节日更是点缀了从古至今的社会生活。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小年”历来是相当有人气的,几乎可以说是仅次于春节、中秋、元宵的人气节日了。小年作为春节的序曲,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意义,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表达了人们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同时南北方的日期差异、习俗差异,也从侧面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共1761字 2025年元月20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