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记散文:
《金山岭长城》作者~赵新洪
头饮东海水,尾沐大漠风。自山海关老龙头至嘉峪关漠北,一条巨龙绵延万里。自秦代始,历朝历代一直在延续了这一伟大工程。它让国人自豪,让世界震惊,巍峨中国龙,守护国家安宁。
自幼就融入脑海,存在心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常邀爱好摄影朋友一起观赏,探访这伟大的人间壮举,“万里长城”。曾写过几篇遊记,“龙门天关、蔡树庵长城、涞源乌龙沟、北京八达岭、易县紫荆关、蔡家峪、涿鹿长城峰”涞源白石山插箭岭…… 今天又写“金山岭长城″。
每到一处除惊喜感叹外、不忘宣传记述这古人的丰功伟绩,走访当地老乡、记录文史资料,回后写下感受,总结成文保存。
金山岭长城因雄峙于金山而得名。其位置在河北滦平巴克什营东南八公里,南近京郊,北通坝上,西去八达岭,东趋山海关。登城远眺,山峦似波涛起伏,长城如飞龙盘旋,古塞雄关,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它西起龙峪口,东止望京楼,全长约10.5公里,沿长设有大小关隘5处,修筑不同形式的敌台67座。山顶几座烽燧,(又名风火台)长城及所属设施皆为砖石结构,建筑雄伟,旧貌犹存,是目前保存较好的一段明代长城。
明朝初年,面临蒙古统治者和东北部女真部族的威胁,为加强北方的防御,于洪武元年(1368年)即开始修建长城,先后历时200多年才完成全部工程。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祁连山,全长6300多公里,是我国古代极为雄伟的军事防御工程。
明隆庆二年(1568年)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军务的抗倭名将戚继光着手重整边界,鉴于先修城墙简陋单薄,大多倾塌,作战用砖石小台茕茕孑立,与城上守軍互不相救,整个防衘工程不尽完备,因此从实战出发、重修长城。将原有边墙加高加厚,冲要地方修筑重墙,在上层增筑敌台,(又名交心台)隆庆五年(1571年),东起山海关、西到镇边1000公里防线规模浩大的工程基本竣工。现存的金山岭长城就是戚继光指挥督建、万历年间亦有增补。
漫步长城之上,当年用於作战的箭镞、铁矛、雷石等遗物依稀可見。墙上还有许多带阴、阳文印字的城砖。如:“古北路造、墙子路造、石塘路造、振武营造、万历六年震虏骑兵营造”等字样。其中以隆庆二年到万历五、六年的印文最多。此处还保留着铸有铭文的铁炮和隆庆三年和四年戚继光、谭沦在这一带修筑长城的碑记。这些实物资料,是当年整修边备极为珍贵的历史纪实。
金山岭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在当时蓟州镇12个防区中,这里是古北口防线的重要部分,它防守着通往北京的门户。因此,这段长城设施完备。构筑坚实,布局严谨,攻守坚备。长城沿线的沟壑要冲都设有关口,既能出关巡逻,又可对敌迂回包抄。主要关口加设防线,修筑重墙,山巅并设烽火台。主墙与敌台挽臂相连,互为一体。城墙构筑因山而异,缓平处主墙即厚又高;险峻之处,沿山脊筑40余公分宽的单墙。在峭陡的山坡上偶遇平缓地段则削城砌石,构成笫一道墙线,名曰“挡马墙″。望京楼山以东,山势绝险,以山为障,不筑墙垣,仅筑敌台。长城外墙多筑垛口及了望孔。再下置射孔,冲要地带,外墙射孔达3层,分别供三列士兵以立、跪、卧姿势对敌射击。
金山岭长城敌台修筑十分密集,一般相距百米左右便筑一台,有的地方敌台间距仅不足50米。台周阔40一一50米,高10米分两层。下层驻守兵士贮器械,粮草!上层设垛口,便于守望并做士兵防雨小憩之用。上下两层或以楼梯相连,或作竖井式通道。后者,若台下失手,搬去竖井梯,台上士兵即可坚守待援。敌台出入口多与主墙相通,也有开在关内一侧,距底甚高,地面山路狭窄,敌军极难攻入。一些重要地段,在敌台附近主墙道加筑十多道障墙。居高临下是阻击敌人的绝好屏障。即使筑墙失陷,仍可据障墙、敌台坚守。
金山岭长城,城关相连,敌台相望,处处设险。遇有战事,烽火传报军情,全线严阵以待,壁垒森严。战事平和,沿线驻军又可在附近坡地屯田,自筹军食。
金山岭长城,不仅是明长城防御工程的典型,而且建筑结构,修造艺术也颇为精湛,仅以敌楼为例,型式有方、圆、扁,拐角楼等。可谓一楼一式,式样繁多,各具特色。以箭窗分类则有三、四、五、六孔不等。其内顶形状有平顶一船蓬顶,穹窿顶,四角钻尖顶,八角藻井顶等。各具特色竞放异彩。部分还仿制木结构雕刻装饰图花,极为细致精美。
金山岭长城,它蜿蜒曲折,回环合抱,尤如巨龙逶迤,偃卧于崇山峻岭之巅,气势磅礴,雄伟壮丽,景色迷人。令人叹为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