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女儿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家。无论去哪儿,做什么,都是我们三个一块或者她们娘俩一起。
现在倒好,女儿上高中住校了,我们一家三口聚少离多,可以腻在一起日子已是屈指可数。早晨,女儿在学校,我和老婆各自上班;中午,女儿在学校吃,我在公司吃,老婆回家吃;晚上,女儿还是在学校,我和老婆都回家,却是由于少了我们亲爱的宝儿,家里显得格外空。唉,不仅孩子在学校需要适应,我们这些家长也得学会适应。
说来简单,做起来难啊。
按说,孩子在学校住宿没有什么不放心的。用老师的话讲就是:“这几天是孩子的适应期,需要个过程。没有很紧急的情况,不用来送东西、看望。学生们都能吃好、喝好、休息好!”——但是真的能放心吗?我只能说真放心的家长心真大。
女儿刚入校的那几天高温,很多孩子打电话抱怨半夜热醒,休息不好。家长火速买了充电风扇送到学校,我们亦在其列。后来气温降低,宿舍变凉爽了,然而教室里依旧闷热,于是风扇们便在孩子们的课桌上排排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话说,不去看望孩子,不去给孩子送风扇,你是真听话,还是真的傻?
说到去看望孩子,其实家长内心也很纠结。不去吧,孩子可怜巴巴的,孩子想爸妈,爸妈想孩子;去吧,又怕孩子存了念想,适应起来更慢。
我们只能有克制地去看望。
女儿在学校,我们和她联结的方式,有三个。一个是班级微信群,一个是打电话,还有一个,是校园卡。
有些班主任会在微信群发一些孩子军训、上课、课间休息的小视频,家长们都爱看,可以藉此缓解相思之情。女儿的班主任虽然是一个非常关心和体贴学生的好老师,但是他可不会惯着家长。他更希望家长能够放手,让孩子们自己适应。故而他只是在开学第二天晨读时发了两个短至几秒的视频。之后,不再有。
班级群里没有女儿的身影,我们可以通过电话线来倾听她的声音。由于学生宿舍没装电话,所以只能孩子单线联系家长。孩子们在学校打电话免费,但是这就有了一个问题:因为免费,所以排队。虽然现在的学生谁也不会在乎那几毛至多几块钱的电话费,但是免费的更香啊。于是,每个可以打电话的时间点,座机前肯定会有不少人在排队。——排队就意味着耗费时间,而时间是那么的宝贵,想打电话就只能压缩甚至牺牲吃饭时间。因此,在我们的意愿里,这个电话还是能不打就不打吧。不打电话,没有消息,其实也是好消息。
关注女儿的在校情况,最不受限制的物件是校园卡。校园卡也叫校园一卡通,学生在校园内的任何消费,买饭打水洗澡、超市购物、卫生室拿药,都不能支付现金,只能刷卡。家长通过农行App可以查看余额、进行充值。
自从女儿上了高中,一日三餐查看女儿的校园卡余额,就成了我和老婆下意识的动作和习惯。可能有些粗枝大叶的家长不太关注这个。一次性充值几百甚至上千块,让孩子任意支配就行了。但是我们不行,充钱是必须的,但不是唯一的。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通过校园卡的余额变化,来获得第一手资料,感知孩子在学校生活得到底好不好。比如:每天早中晚餐吃了没有?喝水了没有?吃得好不好?喝水多不多?
有时候,一顿饭结束了,余额却只有小数点后面有变化,我们就格外担心:女儿这是没吃饭啊。光喝水不吃饭怎么行?——后来女儿解释说中午时间特别紧:吃饭就没有洗头洗衣服的时间,洗头洗衣服就没有吃饭的时间,只能做取舍。毕竟孩子们刚住校各种不适应,我们也只能表示理解:实在没时间吃饭,就吃点零食垫垫肚子。如果今天中午没吃饭,那么明天中午一定要去吃。不要连续不吃午饭。否则时间长了,身体会营养不良。
有时候,一顿饭只消费了两三块钱,我们就很心疼:两三块钱能买到啥?怎么才吃这么点?要多吃点好的呀!
有时候,一顿饭花了五到七块钱,这是正常饭菜的价格,不错。另外,午饭晚饭要多吃炒菜,尽量少吃面和饼。
偶尔,消费金额十几元,这是买饮料了。——饮料这东西吧,喝多了对身体不好,不愿意让女儿买。但如果她馋了,喝不到难免心情不好。情绪不好,担心影响学习,因此也不好过多干预。好在女儿是乖巧懂事的,我们也就让其自行安排。——这里提一句:学校超市不卖可乐雪碧,这点是值得表扬的。
这次军训结束,放假休整,女儿情绪很好,说起宿舍、教室、老师和同学,她都挺开心。我们觉得她已经适应了。
适应了真好啊。可是我们还不太适应。老婆说:每次送女儿返校,心里就感觉很荒凉,空了一大片。
我说:习惯了就好了。
老婆问:你习惯了吗?
我的回复只有两个字: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