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张建华将军《满江红·缅怀中国远征军》——重温烽火岁月的英雄赞歌
天 琮

张建华将军的《满江红·缅怀中国远征军》宛如一座镌刻着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的丰碑,以雄浑笔触、深沉情感,重现中国远征军那段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战斗历程,抒发对英烈的无尽缅怀与崇高礼赞。
一、主题深刻,铭记历史
词作紧扣缅怀中国远征军这一主题,将我们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当时山河破碎,“烽火狼烟,山河碎、神州空望”,开篇便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凸显国家面临的严峻局势,为远征军出征埋下悲壮伏笔。通过对远征军英勇作战事迹的描述,展现他们为保卫祖国、抗击外敌不惜牺牲的伟大精神,深刻铭记这段不容忘却的历史,传递出对先烈的敬仰与追思,激发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
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全词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上阕着重叙述远征军出征背景与前期经历。“龙跃起、挥戈仗剑,缅滇雷响”,形象描绘出远征军如巨龙腾飞,奔赴缅滇战场的豪迈气势。“十万英雄悬命去,两千里路倾生往”,用具体数字突出远征军征程艰险、牺牲巨大,令人动容。“奏捷报、忽又恶风生,佳机丧”笔锋一转,写出胜利曙光初现却遭遇挫折,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下阕则着重展现远征军不屈不挠、绝地反击的战斗精神。“揩干泪,更帅将。重聚拢,拼相抗”,体现远征军在困境中振作,重新集结力量继续战斗的顽强意志。“北西同钳对,怒江掀浪。绝地反攻刀浴血,沉舟破釜枪平嶂”,生动描绘出怒江战役中远征军南北夹击、奋勇杀敌的激烈场面,尽显战斗的残酷与壮烈。最后“旌旗猎,壮伟远征军,忠魂唱”,以激昂之笔收束全词,歌颂远征军的伟大壮举,让忠魂的精神永远传唱,升华主题。
三、语言精炼,气势磅礴
将军用词精准、精炼,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宏大战争场景与人物精神风貌。动词运用尤为精妙,“挥戈仗剑”“悬命去”“倾生往”“刀浴血”“枪平嶂”等,生动展现出远征军将士们冲锋陷阵、英勇无畏的战斗姿态,充满力量感。同时,词句气势磅礴,如“龙跃起”“缅滇雷响”“怒江掀浪”等,以宏大的意象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效果,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到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四、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整首词情感真挚深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国远征军的崇敬与缅怀之情。对将士们出征时的豪迈、战斗中的英勇以及遭遇挫折时的惋惜,都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真挚情感并非空洞抒情,而是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深刻理解与尊重之上,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伟大,引发强烈情感共鸣,不禁为远征军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对他们的奉献与牺牲致以崇高敬意。
张建华将军的《满江红·缅怀中国远征军》是一首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佳作,以严谨结构、精炼语言、磅礴气势和真挚情感,为我们呈现出中国远征军壮丽的英雄史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附:
满江红•缅怀中国远征军
(2024.7.7)
张建华
烽火狼烟,山河碎、神州空望。
龙跃起、挥戈仗剑,缅滇雷响。
十万英雄悬命去,两千里路倾生往。
奏捷报、忽又恶风生,佳机丧。
揩干泪,更帅将。
重聚拢,拼相抗。
北西同钳对,怒江掀浪。
绝地反攻刀浴血,沉舟破釜枪平嶂。
旌旗猎,壮伟远征军,忠魂唱。
写于2025年1月17日/甲辰腊月十八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知青书画院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