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钢铁脊梁之书
读《不朽的军魂·铁道兵精神卷》
铁二师 姚才昌

开卷后随手翻到379页,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二代众锐展新姿 颂扬“铁血”谱新章》,作者叫王希桥,其中说到陶玲教授主编的《铁血雄狮》出版发行,宣传援越抗美六支队及一支队五大队的英雄事迹。拥有这部书的读者相当一部分是二十世纪世纪五六十年代服役过的老兵,这些耄耋之年的援越抗美亲历者手捧这幅厚达40万字的书有些面生难色,他们大都已年老体弱,两眼昏花,读起来很吃力。于是就萌生了一个新的设想:要用自己的深情诵读努力去为那些需要和渴望帮助的人提供服务,为社会平添正能量的精神食粮。于是铁二代的陶玲、罗新宇、孙旅平、王布刚等10位援越抗美指战员的二代子女组成了诵读小组群,经过不懈努力,把文字变为声情并茂的音频传递到众多老兵的耳朵里,温暖了天下四面八方的读者之心。
岁月不蹉跎 赋能趁年华
读到这段文字,让我心生感慨。既为年轻一代想到了老人的文化需求,想方设法开辟渠道去满足而叫好;同时也为老人在逐渐失去自主读书的能力而感到几分忧愁。人挡不住岁月的磨蚀,在渐行渐远中老之将至,以致读书的欲望都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借助年轻一代利用媒体的传播来实现。当下,我还不算老,还能够自主看书,因此在拥有了《不朽的军魂 铁道兵精神卷》后,自我定下规矩“天天读”,这也是读长诗卷后给我带来的惯性力量,不浪费时光,不辜负当下,争取多读一些书以长见识,岁月不老,时光不停,学习永远在路上。向德荣老师说“文化养老”,我感觉这是极其睿智的选择,也是一条光明大道,书是最好的伙伴,把该读书而没有书可读的历史缺憾补偿一下,这样不失为提高生命质量的一种方式,也不失为延年益寿的养生之道。
捧读此书,有一股内在动力在驱使。作为铁道兵中一员,沧海一粟,所处的时代和背景仅算一隅,对铁道兵整体历史和作为只有碎片化的了解,这么多年没人告诉我,也没有渠道去认知,因此总有一种欲望想获得对自己部队的系统了解,为什么铁道兵是威武之师胜利之师?面对世界头号敌人和严酷的条件是什么在支撑敢打敢胜的意志?是什么在促使几代铁道兵人勇于玩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是靠什么样的信念在中国的大好河山间铺就铁路网?幸运拥有这本宝贵的书,书中给出了我想找的答案,就是与建党精神一脉相承的铁道兵精神。

图中说历史 精神在其中
图片具有丰富的内涵,仿佛是书本里鲜活了一段段历史,有人物、有时间、有地点、有事件。从图中我看到了黑龙江哈尔滨的极乐寺,这是我军的建立起点,1948年7月5日是铁道兵的生日;看到了辽沈战役中抢修铁路的画面;看到登高英雄杨连第带领十八勇士把红旗插上陇海铁路8号桥45米高桥墩之上的壮举;看到1950年11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一师部队,跨过鸭绿江,奔向朝鲜战场投入铁路抢修勇毅身影;看到部队指战员冒着敌机轰炸扫射,抢救军用列车的英勇瞬间;更有那置生死度外“五英雄”通力合作搬走定时炸弹的画面令人震撼!……前面是凶恶的敌人,后面是亲爱的祖国和父老乡亲,唯有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才是不二选择,把死留给自己,把生留给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这就是令我敬仰的兵兄兵姐们!由此联想到《志愿军一日》中的种种战斗,联想到20万志愿军和援越抗美的志士牺牲埋骨他乡的英勇与悲壮!
修建鹰厦和成昆等铁路,战士们用绳索缠腰置身于悬崖峭壁上,挥锤打钢钎,那是“鬼见愁,鹰难飞,猴难攀”的地方,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他们不是天生胆大,也不是生来勇敢,我想首先有人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勇敢着前辈的勇敢,无畏着前人的无畏,以这种传承姿态影响着身边人,从而带出一批批逢山凿路的智勇之兵,攻坚克难,无往不胜,铁道兵精神就在这样的画面里。由此我更加深刻理解叶剑英元帅题词的深刻含义。

理论阐精神 众师有观点
31篇理论文章,属于铁道兵精神理论之大观,仿佛一桌佳肴盛宴,令人馋涎欲滴,引人要一一去品尝。共同特点是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有结论。不同之处是论点不同,论证方法不同,结论表述有所不同。好在郑焕清老师有导语引领,沿其读下去不会跑偏。在这31篇文章里,我是按照“马儿慢些走,我要把这景色看个够”的节奏去学习去领会,细嚼慢咽,尽可能做到多消化一些,便于吸收营养。书中有惊喜,首篇相遇《铁道兵精神隶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熟悉的向德荣老师所写,见字如见人,且读下去领略老师内心深处所思所想,之后跳页读《铁道兵精神元素简析》《铁道兵彰显五种精神》,把作者三篇文章连续学完,这样便于理解系统理论成果。作者认为铁道兵精神元素来自优秀传统文化、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祖国建设、来自国家领导人关怀指示题词、来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度概括凝练出铁道兵五种精神“报效国家,造福人民;志在四方,艰苦奋斗;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英勇顽强,舍生忘死。”
循序渐进读下去,领略到刘政湖解码铁道兵精神高超功夫,得出“勇敢无畏,忘我奉献,高度责任,深情大爱。”十六个字浓缩结果。
学者郑焕清用24个字概括铁道兵精神的内涵“忠诚奉献,造福人民;志在四方,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敢打必胜。”
作者陈元谋(已逝)将铁道兵精神论述为六句话:“为民造福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精心施工的敬业精神。同甘共苦的团队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刁成林认为,铁道兵精神内涵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创业精神;攻坚克难、敢于牺牲的拼搏精神;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钻研业务、精通技术的科学精神。”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蔡方鹿是老铁道兵,在修建成昆铁路隧道里是点炮手,点二万炮中从生死边沿走来,对那段历史具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他带领学生重返成昆路,言传身教下,学生对铁道兵精神的理解有这样一些表述:──不畏高山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勇于克服一切困难。
──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奋斗不止,勇于攀登。
──铁道兵前无困难的精神实质,就是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拼搏进取,敢于创造,甘于奉献。
──不畏艰险,顽强拼搏。
参与襄渝铁路建设的陕西28509名花样年华初中生在铁道兵的影响下锻造出了这样的学兵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开拓创新,勇于进取。
梅梓祥先生在2025年1月5日发表题目《浅谈“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一文说:“综合、归纳诸多有关铁道兵精神的论述,我以为叶剑英元帅为纪念铁道兵成立30周年的题词最为全面、科学、准确”
……
每位作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铁道兵精神。阐述者大多是铁道兵老战士,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经历,有自己亲身的实践,也有宏观的视野,更有多年理论功底,因此31篇文章成为铁道兵精神宝库,随时间延长越发显得珍贵,这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精神常在 星火传承
铁道兵的丰功伟绩是物化了的在山河间铺就的铁路网。如果说文化有文脉,那么每一条铁路就是铁道兵人的精神之脉,每一座桥梁,每一个隧道,每一段路基,每一寸钢轨,都有青春的痕迹,都有血染的风采,都有生命的乐章。200多万人35年接续拼搏与奋斗,从解放战争中走来,从朝鲜战场上走来,从援越抗美中走来,从大漠戈壁中走来,从无人区的严寒中走来,从缺氧的青藏高原中走来,每一步都有青春的代价,每一程都有千难万险去攻克,每一路都有定格的生命在守候。如果说万里长城是中国人的精神符号,那么织密的铁路网就是这个符号的延伸。
我读铁道兵精神卷,看到这种精神已经写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里,具有崇高的地位,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读铁道兵精神卷,钦佩铁道兵战友网刘政湖站长及其麾下的一众银发精英团队为弘扬与传承铁道兵精神不求回报,自讨苦吃,自写文章,自筹资金,自我发行,甘愿奉献;我读铁道兵精神卷,看到这种精神存在张金春老兵的私人博物馆里,他收藏援越抗美战争,警示人们要居安思危,能战方能止战,和平才有保障;我读铁道兵精神卷,发现中国铁建总公司建了铁道兵纪念馆,这个铁道兵的嫡子在京城大厦里开辟楼层供奉自己的先贤,彰显出不忘自己从哪里来,知道往哪里去的思想意识,令人欣慰;从翟基生老师《铁道兵战友网〈不朽的军魂〉四部书入藏铁道兵纪念馆》美篇中知道了铁道兵战友网重要文化成果已经登大雅之堂,这是幸事;若有朝一日,铁建总公司把这个珍贵的文化成果推向国家级图书馆,将会光耀千秋;我还知道在成昆铁路四川乐山金口河有铁道兵博物馆,在江苏徐州有铁道兵纪念园;我读铁道兵精神卷,获知在承载其精神中出书不断,洪承惠历经18年著《成昆铁路纪实》上下册,陶玲主编的《铁血雄狮》,林建军主编的《铁道兵英烈名录》、李春芝著《丰碑─襄渝铁路建设纪实》、郑建军和沙明合编著的《襄渝记忆》、张学兵主编的《月池沟纪事》、段海燕主编的《苦乐年华——铁道兵女兵风采录》、王抗林主编的《中国军人在援越抗美前线》;萧根胜含泪写完的《青海长云》等,每一部著作都凝聚了作者的大量心血,铁道兵精神都在字里行间流转于世。
更可喜的是铁道兵精神广泛存在于大众当中。铁道兵的第2代,第3代直接或间接地得到铁道兵精神的传承,这些人分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具有广泛的渗透与影响;从中铁建总公司到各大工程局乃至子公司,把铁道兵精神当作企业的重要文化本源,教育和影响一批批的入职员工,使其立足中国走向海外,传播得更远更广泛;以蔡方鹿教授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中把铁道兵精神如传递基因一般植根于学生的心中,融化在血液里,深刻影响着学生一代,青年强则中国强,这是功德无量之举。
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书可以怡养心情,可以增添文采,可以增长才干。” “读书可以完善天资,实践则可以强化学识。”“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整个吞食,只有少数书才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回味。”我在读铁道兵精神卷88篇文章共498页中留下了12527字的笔记,理论部分属于要仔细咀嚼、慢慢回味的那种,从中吸收营养;其余文章有浏览、有慢品、有重读,重在从所有文章中领会学习铁道兵精神,至于“增添文采”“增长才干”“完善天资”似乎与我无缘;扩展视野,“怡养心情”确有这种追求。在75位作者中已有6位去世,捧读其文章时心里满是缅怀与敬意,感恩留下文章泽被后人!
接下来读刚从网上购买到的萧根胜著的《青海长云》,了解他所见证的那段不平凡岁月。
掩卷沉思,为自己是一名铁道兵战士而自豪,为英雄的铁道兵而骄傲,为不朽的铁道兵精神由衷地喊出一句响亮的口号“铁道兵精神万岁!”
2025年1月16日于昆明

姚才昌,大专文化,1976年3月入伍,服役于铁道兵二师六团,从事技术工作七年,之后担任中心实验室主任,参与了多条重大铁路建设,解决了一系列的相关技术难题,曾多次参加清华大学举办的高性能混凝土研讨会,在相关刋物上发表了多篇技术论文,现已退休过闲适日子。
槛外人 20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