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病中随笔》记录的,不仅仅是他与疾病斗争的日日夜夜,更是这段经历中,心灵深处那些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与感悟。
每一篇文章,都像是病榻旁的一缕温暖阳光,穿透阴霾,照亮心房。它们是对生命脆弱与坚韧的双重见证,是对亲情、友情、爱情无价之宝的重新认知,也是对日常琐碎中那些曾被忽视的美好瞬间的珍视与回味。
借着随笔他想对所有在他病中给予支持、关爱与鼓励的人说一声感谢。是你们的爱,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他穿越黑暗,找到属于自己的光。(212 字)

病中随笔·生命重托
作者:张小平/四川成都
今天,我左肺上页切除手术即将满月。在海南明媚的阳光下,身体正以加速度恢复健康。阳光、沙滩、海浪、椰子树,真是疗伤的好地方。
伤痛渐渐减轻,阳光之下,我想起了与生命相关的一些往事:
我左肺上的病灶已经存在有20多年,正是因为2004年4月在体检中发现我左肺上有一个6厘米左右的包块,我才从艰难万险的川藏线调回到成都工作。那时候,咳嗽得很厉害、还吐过血。
回到内地,我边工作边治病,中医、西医加上生物医学调理,肺部的包块逐渐减小,直至消失。病情得以控制,但却留下了一个无论如何治疗,都始终不能痊愈的溃疡点。呼吸科的专家们想尽各种办法,病灶始终无法消失。最后,只能带病共生。
每年都做体检,病灶年年依旧。病灶出现变化是在2023年初感染新冠病毒之后,临床表现为发烧发热、咳嗽加剧、呼吸困难、全身乏力,对症治疗后,得以缓解。
最早诊断我肺部疾病癌变的是西部战区总医院呼吸科肖贞良主任。2023年10月,他看了我的CT检查后,直接告诉我:“你的病情加重了,不是结核,就是癌症。”要我引起高度重视。
我随之找到总医院医学影像科退休老主任顾明,请他為我作进一步诊断。顾明主任以极端负责的态度,认真查阅了我20年来的X光片,然后认真的给我写下一段较长的文字:“关于上午看片左肺问题的处理,我又想了一下,先前提出观察三个月的建议是基于图像及影像处理指南,是处理这种问题的一个选择。如果考虑到无论怎么观察早晚要处理,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观察三个月半年一年都不改变,更难以保证其终身不变,而且还要不停检查。随着年龄增加,手术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还要承受观察期间的心理压力。因此积极处理,一了百了,也是可以考虑的。”
过了一天,他又发来微信:“今上午我又回看了片子,还是有些不好的征象,建议对于左上肺病灶,还是尽早手术为好。”
为慎重起见,我到“成都全锦德康医学检验中心”做了PET/CT影象检查。给出的诊断报告是:
1.左肺上叶尖后段不规则磨玻璃结片影,FDG代谢轻度活跃,考虑炎性病变,建议继续抗炎治疗后CT复查。
2.左肺上叶尖后段实性结节,未见FDG摄取异常,考虑慢性炎性结节。
依据这个检测报告,考虑到当时肺部结节只有8毫米,加之讳疾忌医的心理,我没有听肖贞良、顾明两位专家的忠告,主动接受手术治疗。而是到外地接受了生物医学Nk细胞治疗,试图将癌细胞扑灭在萌生阶段。
近一年时间过去,除了免疫细胞治疗给我带来过敏反应增多,我身体各方面表现倍棒。今年8月,我还跑了五公里越野。我自信:身体已恢复健康。
殊不知,体检报告不会撒谎。当今年9月CT检查出来之后,顾明主任再一次警示我:“你的片子我己经看了,对比去年11月23日的CT片,同样层面左上肺磨玻璃影有增大(长径增加5mm)且密度增加,出现相对不清晰的边缘。经过科室引进不久的AI系统分析,提示高危病灶。综上改变,个人意见应该高度重视,积极处置为好。”
总医院胸外科集体会诊认定:我的肺部病变已具备手术指征。
就是这样,我还心存侥幸,想拖到明年春天再说。这时候,一个关键的电话打了进来,打电话的是我的老大哥、总医院退休的张鸣山院长。他开导我说:“小平,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一旦转移扩散,再做手术就来不及了。”并建议我再做一次PET/CT检查。这一次PET/CT影象检查报告诊断明确:
与本中心2023.11.29PET/CT旧片比较提示:左肺上叶尖后段不规则磨玻璃影,FDG代谢略高于本底,病灶范围较前增大,考虑周围型肺癌,建议胸外科会诊。
至此,我不能再抱有侥幸心理。接受手术治疗是最佳的选择。
回首往事,大病初愈的我不仅感谢为我成功做手术的姜建青主任团队,感谢病理科陈易华主任精益求精负责任的诊断。同样,我对肖贞良主任、顾明主任、张鸣山院长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就象一场火灾之后,既要感谢救火的勇士,还要记住哪些最早判明火情的人。
我为自己生命中有这样一些医学专家朋友而庆幸。他们就象我生命中的阳光,时时为我驱散命运的阴霧。
感谢西部战区总医院专家团队:不负生命重托,续写春天的传说……
共1623字2024年12月05日于海南
修改于2024年12月06日